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介绍葛洲坝水利工程开始,分别简要介绍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概况、枢纽的规划及任务、枢纽自然条件和枢纽工程设计,从而了解到葛洲坝水利工程是我国万里长江上的头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然后再从经济效益、水文和人群健康三方面来分析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其中经济效益又从发电效益、航运效益及工程投资效果三方面细化来分析。
最后对自己的课程学习做反思,总结了一个月来的课程学习体会及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
关键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社会影响;水利工程概论
1.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概述
1.1概况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坝,因坝址处于江中,该处有一个小岛“葛洲坝”而得名。
葛洲坝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和永久设备的制造安装全部由国内承担,其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工程于1970年底开工,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发现有一些重大技术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1972年11月国务院决定主体工程暂停施工, 同时修改初步设计,1974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主体工程复。
二期工程于1981年12月开始施工。
第一期工程装机容量96.5万千瓦,于1983年建成投产。
二期工程大江电厂装机容量175万千瓦,于1985年开始发电1987年全部建成。
为了充分利用葛洲坝水电站的季节性电能, 把部分电力送华东电网,缓和华东电网缺电状况,特建设葛洲坝作为华东电网送电工程。
1.2枢纽规划及任务
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 是为了适应华中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迫切要求, 尽早收益,并改善三峡河段航运时效益,并为兴建三峡水利枢纽作实战准备。
考虑三峡电站日调节将产生的不稳定流,使大坝下游水位每天涨落变幅很大, 从而影响三峡大坝下游一段航道的通航条件及其宜昌港的停泊条件。
因此选择位于宜昌市上游的葛洲坝址修建节水库, 彻底改善至三峡大坝37公里这段河道的险滩和洪水期的比降及流速, 确保航运畅通。
并创造条件, 以利用这段河道的落差发电。
三峡枢纽建成后,葛洲坝电站的保证出力,可由76.8万千瓦提高到158~194万千瓦。
年发可由141亿度上升为161亿度。
葛洲坝水电站采用径流发电, 如与丹江口水电站补偿调节,即高保证出力约25万千瓦;并可与网内的火电及其他大水库电站互相补偿,改善水火电运行条件,提高供电质量。
特别是它对三峡峡谷区航运条件的改善起到巨大的作用。
1.3枢纽自然条件
长江是世界闻名的东方巨流。
葛洲坝距吴淞口1370公里,长江从雄伟的三峡流出南津关,水流自东急转向南, 河床高程由昊淞零点以下45米陡升到零点以上30米,形成反坡,江面宽度由300米剧增到2200米。
大江就选择在此开阔地段, 坝址处江中原有葛洲坝、西坝两个小岛, 把长江自右而左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
大江为主河道, 二、三江枯水季节断流。
地形有利于分两期施工。
坝址控制长江集水面积1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流域面积的5%。
坝址处多年的平均流量14300 秒立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530亿立米。
历史调查最大洪水为1780年的11000秒立米, 过去实测最大洪水是1896年的7110秒立米,1981年7月又出现7200秒立米的大洪水,大坝一期工程经受了这次考验, 未发现异常变化。
枯水期一般出现在二月份。
实测最小流量为2770秒立米。
由于洪水期流量很大, 而流出三峡的水中夹杂的泥、沙、砾石较多, 使本工程泄水建筑及消能防冲设施,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设计也比较复杂。
坝址地层由砾岩、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砂岩等组成。
其中夹有粘土类软弱夹层, 倾向左岸并微偏下游, 对大坝稳定不利, 因而增加了基础处理的工作量和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复性。
1.4枢纽工程设计
葛洲坝工程主体建筑物包括: 通航建筑物、电站厂房和泄洪建筑物。
泄水闸居坝中, 以迎主流。
航道内设置冲砂闸, 以确保航道畅通。
主厂房引水渠前设置挡砂坎, 以防砾石过机。
每台机组都设有排砂底孔, 以防引水渠游集物和泥砂大量过机。
第一期工程的主要建筑物有三江通航建筑物、二江电站和泄洪建筑物。
三江建筑物中包括2号、3号两座船闸、六孔冲沙闸及三江航道,其中2号闸室长280米,净宽34 米,槛上最小水深5 米。
可通过总载货重12000~16000吨的船队,每次过闸时间为51分钟。
3号船闸,闸室有效长度12米, 闸室净宽18米。
可通过3000吨以下的客货轮和地方船队,每次过闸时问为40分钟。
在船闸上游的桥墩段建有铁路、公路活动提升桥, 提升净高为18米。
二江电站厂房装2台17万千瓦和5台12.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装机总容量为96.5万千瓦。
17万千瓦的机组, 转轮直径11.3米, 发电机转子直径16.95米,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组之一。
二江泄水闸共27孔, 总宽度498米, 最大泄水量83900秒立米, 为主要泄洪建筑物。
三江冲沙闸共6孔, 总宽度108米,最大泄量为10500秒立米, 主要作用是引流拉沙, 保证三江航道和2、3号船闸通航,汛期也参加泄洪。
第二期工程主要建筑物有大江电站厂房、1号船闸和大江冲砂闸9孔。
大江电站厂房全长580.2米, 装机14台, 单机容量12.5万千瓦, 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
1号船闸闸室长280米, 宽34米,与2号船闸相同。
大江冲砂闸9孔单孔结构与三江冲砂闸相同, 其作用是引流拉砂以疏通大江航道,洪水期间可配合泄洪。
大坝总的长度为2595.1米。
2.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2.1发电效益分析
葛洲坝电站的供电范围为华中地区的湖北、河南及湖南、江西等省, 主要电能供湖北, 并与其它几省的水火电互相配合, 进行补偿调节, 充分发挥不同电源的优势, 取得最大效益。
由于葛洲坝枢纽的兴建, 促进了华中电力系统的形成。
葛洲坝电站年发电量占1979年湖北、河南两省网内发电量的56肠, 大于华中地区已建大中型水电站发电量的总和, 在八十年代随着电站机组陆续投入, 将大大缓和本地区特别是湖北省的电力供应紧张状况。
另外葛洲坝电站还对于改变本地区的能源结构及能源资源耗费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资源, 但是目前我国发电烧油每年达1000多万吨, 华中各省电网内烧油机
组容量约在80万千瓦以上, 发电耗油100多万吨, 尽快改换烧油机组己是当务之急, 葛洲坝电站投入后, 这些烧油机组就可逐步停发, 或者使部分烧油机组担任系统尖峰负荷, 从而
节省大量燃油, 减少水电在汛期担任调峰产生的弃水, 取得水火电配合运用的显著效益。
2.2航运效益分析
葛洲坝水库建成后, 淹没枯水滩19处, 青滩、腔岑滩和腰叉河的航行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巴东以下的中洪水滩受到讯期洪水淹没, 滩势将较缓和;由于回水影响, 溪口滩的卵石堆积部位将上移, 减缓滩体的发展。
三峡区间航道条件改善后, 对发展三峡地区特别是宜昌到巴东区间的航运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和规划, 近年来宜巴线货运量增长很快, 1965年省货运量为53.7万吨, 1072年为148.2万吨, 1990年将达到473万吨。
目前川江每吨货物所需的拖引马力要比宜昌以下的长江中下游航道多10 倍左右, 运输成本要比中下游高出一倍以上, 而且容易发生海损事故。
葛洲坝水库建成后, 对改善航运条件, 降低运输成本有一定作用。
3.课程反思
3.1课程的学习体会
虽然《水利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不是我的专业课,但我个人认为这门课对我们以后的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这个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我国水利工程发展历史,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成就,一个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特点,一个水工建筑物设计的主要问题,水工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的主要特点以及水利工程项目设计、监理、和施工
程序。
课程总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水利水电基本知识,第三章介绍水利枢纽和水工建筑物,第四章主要介绍常见水工建筑物,第五章介绍防洪工程,第六章介绍农田水利工程,第七章介绍了水力发电工程,第八章介绍了内河航运,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通过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让我掌握了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水工建筑物的工作原理等诸多需要掌握的知识,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3.2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估
通过对水利工程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了解和知道这门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回顾一学期的课程,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以下几点的评价:①出勤率:每次上课都不迟到,不早退,而且也没有旷过课,表现比较好;②课堂纪律: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但还需加强;③课堂表现:这方面包括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和勤做笔记等方面,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在积极回答问题这方面还需加强,同时也要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我的表现还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
【1】赵如海. 葛洲坝枢纽工程水库运行调度与效益分析[M ].北京: 华中电力, 1989. 【2】师哲,龙超平. 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R].武汉: 长江科学院, 2000. 【3】邱忠恩,向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经济效益[ R ].武汉: 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2. 【4】明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简介[ R ].武汉: 水力发电专栏, 1998.
【5】夏自强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水文的影响[ R ].南京: 河海大学学报,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