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积极探索完整实验课程——上海市实验学校课程规划上海市实验学校前身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1986年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成立,1995年成为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学校面积开阔,硬件设施优良,并拥有精英化的教师队伍与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上海市课程改革的名校。
学校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中学部:中学部(初中、高中)位于浦东新区东明路300号,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9309平方米;小学部:小学部位于浦东新区南码头路1316弄1号;国际部:国际部位于徐汇区田林13村1号,招收境外学生。
回顾走过的25年,学校始终沿着“充分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方向,围绕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的实验项目,积极地在学制、课程、教材、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全面进行课程规划。
一、学校背景分析(这一部分请学校补充材料)表一、学校SWOT分析因素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地理环境1.2.学 1.小班教学,每班30至家长、社会对教二、课程目标(一)学生培养目标: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持续创新人才上海市实验学校作为我国第一所真正以教育实验为主导的十年一贯制学校,一直追求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改革促进每个儿童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整体平衡、理性见长;志趣高远、勇于承担”。
(二)教师成长目标:整体搭建精教团队,提升教师创新素养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充分发展出来,要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让教师都得到专业发展。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1. 以合作学习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品质、专业能力,使实验学校教师成为“爱学生、乐学习、善教学、懂实验、会研究、能创新”的卓越教师。
2. 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课程能力和有效教学能力,打造富有实验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促进学生内在平衡的发展。
3. 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搭建起学校与大学、研究机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此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三)课程发展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提供多元教育资源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应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应将学科内容与学生体验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学科内容成为学生体验的基础、发展的资源。
有鉴于此,我校以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三大类: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
各类课程的发展目标分别是:核心课程:按2011年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全体学生提供基础的核心课程,并在本校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标准的细化、教学内容的补充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多元与更新、教学评价的优化与开发。
学养课程:以“小学段兴趣、初中段情趣、高中段志趣”为主线,构建十个年段、十个系列的TEN FOR TEN 系列课程,课程涵盖德育、文学艺术、科学思维、文理综合、实践考察等9个领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他在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所需的丰富课程,让学生可以“遍尝美食”且“营养均衡”。
特需课程:为潜能发展多元的学生提供因需而设的课程;为潜能发展节奏差异的学生提供弹性灵活的学制;为潜能具有优势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为所有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三、课程结构根据课程目标性、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原则,我校确定了设置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比例和彼此关系,使这一体系达到了整体优化的效应。
为在课程中寻觅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成长的最佳结合点,我们构建了“实验课程”的基本结构,即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
学校三类课程的总体架构如图一:(一)核心课程框架图二、小学部核心课程框架图三、中学部核心课程框架图四、高中部核心课程框架(二)学养课程框架学校以学生创新发展为本,以学生兴趣培养为立足点,着眼于时代的要求,把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核心,设置以“小学段兴趣、初中段情趣、高中段志趣”为主线的校本课程,基本构建起十个年段、十个系列的TEN FOR TEN 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足够学养提升平台。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表二、学养课程设置(三)特需课程框架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唯一的十年一贯制弹性学制学校,已率先进行“弹性教育”探索。
在初中阶段,学校的“直升制”为不少毕业年级学生提前“松绑”,部分同学可以提前完成各学段学习。
有明显特长的学生,经审核可获得为期八周的自主学习机会。
学校为其提供专门的自主学习室,并为不同学生提供特需课程,如地铁客流研究、模拟联合国活动、艺术特长等等,让孩子暂时放下应试压力,自由发展专长。
对于选择能力较弱的低年级段,学校则鼓励教师开设微型课程,增加学生自由选择的时空。
在高中阶段,将逐步推行“学分制”,以课程模块制代替年级制,并对同一课程提供多层次的选择菜单,更好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
学校在原有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多元潜能、优势潜能和个性化需求进行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途径研究。
在特需课程中,学生不需要执行统一课表,可以自己根据需求制订课表;不需要按统一进度,可以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一定在教室里学习,图书馆、自主研究室、甚至校外学习场所都可以;不一定按统一学制,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弹性选择或长或短的学制……因人而异,因需而设的特需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优势潜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时空。
特需课程的框架如表二:表三、特需课程框架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设置表四、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课程设置(插入)表五、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课程设置(插入)表六、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课程设置(插入)(二)课程实施1.核心课程实施要求20多年来,尤其是在近五年内,我们首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做了坚持不懈努力,将课程理念与目标渗透到学校各个年段。
2.学养课程实施要求3.特需课程实施要求五、课程评价六、课程管理与保障图1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总体设计(TEN FOR TEN)(一)基础型课程框架(二)拓展型课程框架(二)拓展型课程框架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个性拓展型课程一览表学习领域主要课程语言文学弘扬民族文化—〈论语〉选读、演讲与论辩的方法和技巧、中国古代史籍选读、古典诗文鉴赏、外国文学作品人物鉴赏、散文鉴赏、京剧赏析、科普英语、英语影视赏析数学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数学(双语)、数学思维与方法、TI数理技术、高中数学学法指导、初等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简史、数学建模社会科学邓小平理论学习、伦理学入门、热爱智慧、人际沟通技巧、经济学眼光中的社会现象、中国科技史话、中国古代文化巡礼、世界三大宗教发展简史;中华民俗学初步、国防教育读本、心灵成长指南、上海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自然科学生活中的心理学、化学竞赛辅导、化学学法指导、化学发散性思维训练、TI技术在物理中的应用、生活中的物理、天文物理学、趣味天文学、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物理学中的趣闻轶事、高中物理竞赛辅导、生物学法指导、生态与环保、基因重组常识、生命与环境、高中生健康生理教育技术智能机器人制作、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思维、电子作品制作、数码摄影与摄像、电脑程序设计、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与创意设计、电视科技与现代传播;智能交通艺术素描设计、古典之美、欧洲音乐赏析、经典歌曲赏析与合唱训练、舞蹈艺术、插花艺术体育与健身篮球、足球、排球和田径综合实践学生社团实践活动、文明修身劳动课、学军、学农、社会志愿者服务(三)研究型课程框架四、课程设置与安排(一)课程设置1.卢湾高级中学2008学年高一年级课程设置课程科目周课时说明2. 卢湾高级中学2008学年高二年级课程设置3. 卢湾高级中学2008学年高三年级课程设置说明:根据上海市高中课程计划,周课时为35课时,我校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科发展需要并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增设4课时。
(二)学校一日活动安排(略)(三)2008学年度学校主要活动安排(略)五、课程实施(一)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要求为促进学校基础型课程更好地体现“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以推进“三化”建设为载体,即通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训练体系,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价值取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自然科学学科分别寻找改革突破口,同时以科学思想和方法指导人文和社会类学科改革,制定实施的行动方案,推进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通过科学知识技能学习促进学生发展,让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科学行为和习惯,培养科学精神的过程。
具体策略是:以“三化”建设为载体,通过细化学科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训练体系,落实三维目标。
(2)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落实综合理科教育思想,强化对理、化、生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及对通用科学方法的掌握;二要渗透最新科技成果、“环保”等教学内容,强化科技教育内容和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科技素养;三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强化探究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四要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整合,即将技术教育内容向科学教育渗透,或将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融为一体;五要强化科学教育中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教育,强化科学教育同社会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强化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的内容,发掘科学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
(3)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结合具体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突破口,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策略,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调整的过程展开行动研究。
如,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学科可结合学科特点,分别选择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科学学习、概念转变式科学学习等教学模式重点研究,探索教学设计(包括实验设计)、结构优化、情境创设、课堂互动、课堂管理等方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4)课堂学习方式的完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5)课堂教学时空的开放: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的科学实践与体验。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科学实践活动,如科普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开放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网络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和资源利用,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学习资源;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发表观点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