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一味中药立竿见影茵陈3-5克,开水冲泡,晾至体温,频含漱。
2-3日即愈。
蔷薇根(口疮之神药)口腔糜烂:野蔷薇根五钱至一两,即15--30g,两大碗水煎至一碗,晾至体温,调入蜂蜜50--100g。
频含漱。
【出处】《纲目》【拼音名】 Qián Wēi Gēnɡ【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根。
全年可采,挖取后,洗净晒干。
【化学成份】根含委陵菜酸。
根皮含鞣质23.3%。
鲜叶含维生素C_61.6毫克%。
【性味】苦涩,凉。
①《日华子本草》:"味苦涩,冷,无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涩,性平。
"【归经】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
治肺痈,消渴,痢疾,关节炎,瘫痪,吐、衄、便血,尿频,遗尿,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疥癣。
①《别录》;"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癞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
"②《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肠风泻血,恶疮疥癣,小儿疳虫肚痛。
"③《纲目》:"除风热湿热,缩小便,止消渴。
"④《纲目拾遗》:"治肺痈吐脓痰,酒煎服。
"⑤《浙江民间草药》:"活血调经,清下焦湿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钱。
外用:捣敷或煎汤含漱。
【附方】 ①治关节炎,半身瘫痪,月经不调,小便失禁,白带,口腔糜烂:野蔷薇根五钱至一两。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治小儿遗尿,老人尿频,妇女月经过多:鲜蔷薇根一两。
炖瘦猪肉吃。
③治习惯性鼻衄:蔷薇根皮二两。
炖母鸡服。
每周一次,连服三周。
④治夏天热疖:鲜蔷薇根三两。
煎水代茶。
(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⑤治烫伤(未破者):倒钩刺根、斑鸠毛各等量。
煨水洗伤处。
⑥治跌打劳伤:倒钩刺根一两。
煨水成浓汁,兑酒服。
⑦治吐血或痔疮出血:倒钩刺根一两。
煨水服。
(⑤方以下出《贵州草药》)【摘录】《*辞典》阿弗他口腔炎第 1 页此病为口腔粘膜反复发作的单个或多发性溃疡。
口腔创伤、感染、遗传都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此病为一常见疾病。
开始为小红斑或丘疹,不久表面成灰白色,然后形成溃疡,四周粘膜淡红色水肿。
轻者有烧灼感,重者有明显的疼痛。
溃疡数量不等,1至10个。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颊部、唇部、舌部、腭部、咽喉。
生殖器和直肠也可发生类似病变。
较重患者可伴有疲劳、乏力、低热、食欲减退和颌下淋巴肿大压痛。
(一)起居调养法口腔创伤可导致此病,刷牙注意方法,不要太重。
注意口腔卫生,最好1日3次刷牙。
精神紧张和情绪变化可诱发疾病的发生,因此,平时要保持精神愉快。
(二)药物调养法1.常用验方(1)生地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竹叶10克,川连6克,生草3克,玄参10克。
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石膏15克,大青叶15克,当归10克,黄芪10克,蒲公英10克,连翘10克,大黄6克。
每日1剂,分3次煎服。
2.中成药(1)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每次6克,每日2次。
(三)饮食调养法避免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不可太热、太冷。
(四)其他调养法可用竹叶10克,黄芪10克,连翘10克,元胡10克煎汁含漱,1日数次。
自己治落枕——20分钟搞定刮痧可一次治好落枕——在疼痛部位涂适量刮痧油(可用食用油等替代),用刮痧板(可用汤匙或小瓷碗替代)轻轻刮,不可用力,舒适为佳。
约10-30分钟治愈。
严重者可适度延长时间。
落枕扭腰 按一个穴位搞定一些常见病可以通过按摩某一个特定的穴位来治疗,效果显著、屡试不爽。
一、落枕: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
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
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 2 页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
双手皆要按压。
二、闪腰: 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正下方凹处。
人体双侧肋弓下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数三个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三、鼻衄: 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
发生鼻衄时除了低头、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以上各法只适用于家庭日常应用,请读者酌情使用,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自己一招治头痛,立竿见影日常各类头疼,一招见效——双手同时向上搓耳垂20-50下。
轻微头疼,马上就不疼了。
如果往上搓时,耳轮处有痛感,就一并往上搓,效果更佳。
另外,如果效果不太理想,还可配合切压“甲根穴”,双重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对应治疗:拇根穴——前额疼;环根穴——偏头疼;小根穴——头后部疼。
一、甲根穴位于手指背侧,在指甲根后缘皮肤之中点0.1厘米处取穴——“甲根穴”。
该穴在指甲相互切压时很敏感,每指1穴,共10个穴位。
每只手各指穴名称分别为:拇根,食根,中根,环根,小根。
常用另一只手的指甲或废圆珠笔尖等尖锐物以切压方式施治。
二、各甲根穴的主治病症 1.拇根:咽喉痛,胸闷胸痛,咳嗽气喘,胃痛,肩前区痛。
2.食根:牙痛,鼻炎,耳呜,前额痛,胃痛,后肩痛。
3.中根:胸闷胸痛,心悸,心绞痛,失眠,肝区疼痛。
第 3 页4.环根:耳呜,偏头痛,咽喉痛,肩背痛,胸肋痛,肝区胀痛。
5.小根:心绞痛,心悸,胸闷胸痛,失眠,头痛,耳鸣,项背痛。
三、治疗方法:甲根穴的切压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每日视病情切压1~3次,每次8-15分钟。
可用左、右手拇指甲相互切压,即在不刺伤皮肤的前提下,对相关的甲根穴按压。
通过定时、间隔地刺激该穴,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四、治病机理:笔者通过临床针刺“井穴”时,应用了针刺甲根穴对脏腑、经络出现的病证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此法最大特点是简便实效,即使完全不懂医学的农民也可按此法实行自疗。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甲根穴是“井穴”的延伸。
它是阴阳、精气血津交接之处,刺激该穴就能激活、调节阴阳二经之气,其病自愈。
此法迎合了现代流行的自然疗法,无创伤、无感染。
此法对内分泌紊乱、功能性障碍以及心脑血管疾患、痛症的疗效可达80%1~2上,可谓立竿见影。
以上方法,乃本人学习汇总之收获,与大家分享,愿我们不吃药不打针,解除病痛,健康永远。
本人心得——养成并保持好习惯,让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
如果发现任何轻微不舒服症状,立即就自己动手,去除症状,不要等、不要拖,轻微小症状拖延成了重症,自己受苦,还要去医院啊!!!耳鸣自己治好了最简便的一招是第一时间咬牙切齿,要用力啊,如果不好,就重复几次!!!立竿见影!耳鸣为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患者感到耳内有嗡嗡吱吱等各种各样的单一或多种声音并存的响声。
绝大多数为主观性耳鸣,仅患者自身能听到鸣声。
少数客观性耳鸣者,病人与检查者均能听到耳鸣声。
耳鸣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为单侧性耳鸣,有的则为双侧性;有的间歇性出现,有的持续不停。
轻者安静时方觉耳鸣,重者工作时也感吵闹不安。
耳鸣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它与疲劳、睡眠、月经周期、情绪因素、头部血循环状态及内耳缺氧等都可能有关。
引起老年性耳鸣的常见耳部疾病有外耳道炎、耵栓塞、急性中耳炎、聤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鼓室积液、耳硬化症。
内耳疾病有美尼尔氏病、听神经瘤、噪声性聋、老年性聋、药物中毒性聋等。
一些全身性疾病亦可引起耳鸣,如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白血病、肾病、糖尿病、毒血症、神经官能症,以及长期接触铅、汞、苯、砷等化学物品和烟酒过度。
全身因素引起的耳鸣可不伴耳聋、眩晕等症状。
可伴与某些疾病相关的症征。
有时因体位的改变而突然听到自身的脉搏声,变动体位后又消失,此属于生理性耳鸣。
耳鸣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先兆,如注射链霉素后发生耳鸣,提示已发生了耳中毒,高血压病人出现耳鸣加重,常示血压上升。
耳鸣可为心脏疾病的先驱症状,故应引起注意。
耳鸣应与头鸣及幻听加以鉴别。
中医认为耳鸣多与风热之第 4 页邪侵袭,肝火上扰清窍,痰火郁结耳窍,肾精亏损失养,脾胃虚弱失运等有关。
对耳鸣的治疗首先寻找病因,除了常规中西药物治疗以外,还有许多调养方法对本病亦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一)起居调养法对痰火郁结者,要注意减少肥甘饮食,以防积滞成痰,加重病情。
对肾虚耳鸣者,尤要注意减少房劳,减少温燥食物。
脾虚病人尤要注意饮食调理。
因耳鸣多于夜间更甚,令人心烦,妨碍睡眠,故睡前用热水洗脚,有引火归元作用,减轻耳鸣症状,并须忌饮浓茶、咖啡、可可、酒等刺激性饮料。
(二)药物调养法1.常用验方(1)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石菖蒲15克,桅子15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适用于肝火上扰型。
(2)炙黄芪30克,龙眼肉15克,百合10克,远志10克,菖蒲15克,甘草6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
2.中成药(1)杞菊地黄丸:每次1丸,每天2次。
适于肾精亏虚型。
(2)归脾丸:每次1丸,每天2次。
适于脾胃虚弱型。
(三)饮食调养法猪瘦肉200克,枸杞30克,菖蒲9克,黄柏9克,一齐放锅内,加水适量炖煮至肉熟烂,去掉菖蒲和黄柏,加少许盐调味。
吃肉喝汤,2次日。
(四)针灸调养法(1)针灸:取耳区及少阳经穴为主,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申渚、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每次2~3穴,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采用补泻手法,虚寒者可用艾灸法。
(2)耳针:取内耳、肾、肝、神门、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10~15次为1疗程。
或用埋针法。
(3)穴位注射:选听宫、翳风、完骨、契脉等穴注入药液,如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天或隔日1次.(五)推拿调养法(1)咽鼓管自行吹张法:治疗耳闭的耳鸣、重听、耳膜内陷。
其方法为:捏鼻、闭唇、鼓气,使气进入耳窍内,此时鼓膜可有向外膨胀感觉,若鼓气吹张第 5 页失败时,则无这种感觉。
每日可行数次,行之2~3日,耳鸣可除。
若有鼻塞流涕者,不宜行此治法。
(2)“鸣天鼓”:用于预防耳聋、耳鸣。
其方法为: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到,再将两食指翘起重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