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区域货币联盟一、本章学习指导国际货币制度是指规范国与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有关法则、规定及协议的全部框架。
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般地,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为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制(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体制。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协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汇率纪律荡然无存;第二,造成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第三,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市场上危机四起,牙买加体系的缺陷日益突现,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
欧元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其所代表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地位使欧元与美元构成了国际货币的两强格局,从而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权力效应和示范效应。
由于国际货币制度改涉及到各国的自身利益,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等,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之路将是漫长的。
二、本章主要内容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包括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国际金本位制的特征、优缺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内容、作用及局限性;第二节分析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如: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特征以及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评价;第三节评介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主要有:欧洲货币体系的产生、主要内容,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产生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形态;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牙买加协定》的内容;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特征和表现;“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中各派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欧元的运作机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方案及其评价。
难点:特里芬难题;“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涵义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
按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国际上的习惯称谓,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为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制(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体制。
二、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
(一)金本位制度的特征(1)每对货币汇率的法定平价决定于它们之间的铸币平价,市场汇率的波动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黄金输送点和铸币平价之间的差异决定于黄金在国家间运输的各种费用;(2)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实行多边自由结算,黄金作为唯一的储备资产,是最后的国际结算手段;(3)国际收支通过价格一铸币流动机制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二)金本位制的优缺点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供给自动与货币需求保持一致。
金本位制限制了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一国货币的真实价值保持稳定和可预测。
稳定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比价,以及较为平稳的世界经济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
但是,国际金本位制度也存在许多缺陷:(1)国际间的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2)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的增长。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协议》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组成,协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该协议的宗旨是:(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货币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2)促进汇率稳定,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生产资源的开发;(3)向成员国融通资金,以减轻和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1.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本位制度;2.其它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汇率的汇率制度;3.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国际储备资产地位的储备制度;4.成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的国际收支调整制度;5.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和局限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效运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特里芬难题”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并两次贬值,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第二节牙买加协议一、《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1.认可浮动汇率的合法性:IMF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现象;2.黄金非货币化:成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3.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二、《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特征在牙买加体系下,整齐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灵活的体系。
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家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
换句话说,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成员国要好自为之,否则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
(一)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了用特别提款权代替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账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工具,因而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
(二)汇率制度多元化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的汇率制度也不同。
牙买加协议的精神在于避免成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
这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余地加大了。
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可以通过调整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成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三、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评价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汇率纪律荡然无存(二)造成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多种储备体系又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1.浮动汇率制下,主要储备货币的汇率经常波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很不利的;2.储备货币的多样化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风险,致使短期资金移动频繁,增加了各国储备资产管理的复杂性;3.多种储备货币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储备货币同时担负世界货币和储备货币所在国本币的双重身份所造成的两难。
(三)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牙买加体系寄希望于通过汇率的浮动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和灵活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但20多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这一机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1.汇率的过度浮动只是增加了市场上的不稳定性,甚至恶化了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2.IMF的贷款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3.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任务仍然大部分落在逆差国家身上,牙买加体系并没有吸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建立制度来约束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4.由于储备货币多样化和汇率安排多样化,货币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来源点也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市场上危机四起,牙买加体系的缺陷日益突现,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
第三节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一)单一标准理论1、生产要素流动标准。
2、产品多样化标准。
3、经济开放度标准。
4、相似通胀率标准。
5、金融市场开放度标准。
(二)综合成本与收益标准理论:1、综合成本。
2、综合收益。
3、经济开放度与综合成本、收益的均衡。
二、欧洲货币体系1969年12月在海牙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标志着欧洲货币统一改革的开始。
欧洲国家寻求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汇率的更大稳定性的具体原因:1.为了提高欧洲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2.把欧盟变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市场;3.避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失衡。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978年12月5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自1979年初正式实施欧洲货币体系协议。
欧洲货币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1、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简称ECU)欧洲货币单位类似于特别提款权,其价值是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加权平均值,欧洲货币单位具有价值稳定的特点。
在ECU的组成货币中,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英镑是最为重要的三种货币,其中又以德国马克所占的比重最大,马克汇率的上升或下降,对欧洲货币单位的升降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根据规定,ECU中的成员国货币权数每5年调整一次,但若其中任何一种货币的变化超过25%时,则可随时对权数进行调整。
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主要有三种:①作为欧洲稳定汇率机制的标准;②作为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偏离中心汇率的参考指标;③作为成员国官方之间的清算手段、信贷手段以及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
2、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简称EMCF)欧洲货币合作基金集中了成员国各20%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作为发行欧洲货币单位的准备。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向成员国提供相应的贷款,以帮助它们进行国际收支调节和外汇市场干预,保证欧洲汇率机制的稳定。
欧共体通常在向成员国提供货款时附加一定的条件。
3、稳定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稳定汇率机制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根据该机制的安排,汇率机制的每一个参加国都确定本国货币同欧洲货币单位的(可调整的)固定比价,也即确定一个中心汇率,并依据中心汇率套算出与其他参加国货币相互之间的比价。
但并不是所有欧共体成员国都参加了稳定汇率机制。
稳定汇率机制通过各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强制性干预,使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限制在允许的幅度以内。
三、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人们一般将20世纪60年代的跛行货币作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从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角度而言,欧洲货币一体化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阶段:(一)第一阶段(1972—1978年):魏尔纳计划根据魏尔纳计划,欧共体于1972年开始实行成员国货币汇率的联合浮动(又称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
对内,参与该机制的成员国货币相互之间保持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对外,则实行集体浮动汇率)。
在欧共体成员国的联合浮动中,还存在着“蛇行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