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考试整理名词解释

金融学考试整理名词解释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直接信用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间接信用指导: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和金融检查等办法对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共同基金:又称为投资基金,它是一种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再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从而为投资者谋取最高利益的间接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

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

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

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传统上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

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

具体而言,一般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银行则是把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回购协议:指的是在出售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购买商达成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预定的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

弗里德曼一是货币当局的负债通货商业银行的负债,银行存款M=C+D货币存量非银行公众所持通货和商业银行的负债(M,C,D)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金融工具(信用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债权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金融深化:麦金农和肖认为,金融压抑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则必须解除对金融资产价格的不适当管制,实现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这便是所谓的金融深化。

金融压抑:即金融体系的落后和政府当局不恰当的金融管制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阻滞作用,发展经济学称之为金融压抑。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他对异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第一章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代用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

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本位币: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有限法偿:即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第二章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利息:是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商业票据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

利息率:利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的比率票据贴现:当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而又需要进行支付时,票据持有人就可以背书,然后把它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进行支付,这种活动称作票据贴现。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它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政府信用:是指以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政府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它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

它是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金融衍生工具:指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名义利率:指货币数量所表示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利率。

第三章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交易的市场。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在一年以上或没有到期期限的金融市场。

第三市场:是指那些已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却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它实际上是上市证券的场外交易市场,是场外市场的一部分。

第四市场:是指不通过经纪商中介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直接进行大宗证券交易的场外市场。

一级市场:是指新发行的证券从发行者手中出售到投资者手中的市场,即证券发行市场。

二级市场:即证券流通市场,是指对已发行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

现货市场: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按成交价格及时进行交割的市场。

期货市场:是指买卖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个日期按成交时双方商定的条件交易一定数量某种商品的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银行与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临时性短期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

大额可转让存单:是银行发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券化存款凭证。

金融债券:是金融类企业发行的债券。

公司债券:是非金融类企业发行的债务工具。

转贴现:是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

外汇: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

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

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

汇率:又称汇价、外汇行市、外汇牌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一国以整数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一国以整数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的标价法。

第四章储蓄银行:指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银行。

信用社:又称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其资金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和吸收存款。

金融公司:指通过出售商业票据、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向商业银行借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并用于向购买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或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

公司型基金:指基金本身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自身的股份,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的股份成为基金的股东,并凭股份领取股息或红利。

契约型基金:它是由委托者、受托者和受益者三方订立信托投资契约而组织起来的基金,由委托者根据契约运用信托财产进行投资,并由受托者负责保管信托财产,并提供会计核算及其它服务,而投资成果由受益者享有。

封闭型基金:指基金发行的股份相对固定,一般不向投资者增发新股或赎回旧股,但投资者可以将基金股份在二级市场按市场价格买卖的投资基金。

开放式基金:指基金发行的股份总额不固定,投资者可随时从基金购买更多股份或要求基金将自己手中的股份赎回变现,购买和变现价格取决于基金的净资产价值的投资基金。

金融机构:狭义的金融机构仅指那些通过参与或服务金融市场交易而获取收益的金融企业。

广义的金融机构则不仅包括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而且包括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如中央银行等以及国际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投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信贷融资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目标是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

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方式,有特定的服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