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光

认识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认识光》说课教案——兴隆镇小学教师乔飞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11.认识光》。

光是由光源产生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对“光”的利用和开发,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利用和开发“光资源”的科学史。

本课就是引领学生认识“光”,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光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利用Internet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设计意图:我是按当堂达标教学的目标准为指导思想确立的,遵循三维目标的原则,首先是知识目标,结合本课的知识点,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并且知道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次是能力目标,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所提高;第三是学生的情感目标,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感受和分析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关键:观察实验现象学情分析:对每个人来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光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光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光的知识,但熟悉的现象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它们的更多奥秘。

这恰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

教法:1.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对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做实验,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

2.把学生分配在一个个小组里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要听取同伴的意见,要有分工,集中集体的智慧完成好小组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逐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法:1、学生以探究为核心,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对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做实验,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充分体现了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2、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下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乐于与人合作,享受到其中乐趣,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教学准备:蜡烛、激光灯、手电筒、带有小孔的硬纸片、吸管、装有红颜色水的饮料瓶等。

教学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悄悄的变化着,特别是我们城市的夜景。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城市夜景的图片。

(播放城市夜景投影)师:看了夜景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美、美极了。

师:什么美?生:城市的夜景美、灯光美、建筑美。

师:是什么把城市的的夜晚装扮的如此美丽?生:是灯光。

师:是啊,正因为有了这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没有光又会怎样呢?生:世界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的,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光》。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我的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研究哪些物体会发光:师:有了光人们才能看见世间的物体;有了光人们才能感到温暖;有了光植物才能生长……,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关于光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后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

(学生交流想研究的问题)生:哪些物体会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哪些地方需要光?光有几种?光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什么是光污染?(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师:首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大家说一下哪些物体会发光?(板书第一个问题)生:太阳能发光。

生:月亮也能发光。

师:月亮会发光吗?谁有不同意见?生: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课外书知道的。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

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好办法。

生:星星也会发光。

生:蜡烛也会发光。

生:不对,应该说是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师:你描述的非常准确,很棒!生:镜子也会发光。

师:是吗?在漆黑的夜里,你能看见镜子吗?生:(笑了)看不到。

镜子不会发光。

生:老师,我还知道萤火虫也会发光。

……师:树有根,水有源。

光也有个源头,你们刚才讲的这些发光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

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像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光源属于人造光源;像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这一类的光源属于生物光源。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为探究做好铺垫。

](三)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照明作用、装饰美化作用。

(板书第二个问题照明、装饰美化)[设计意图:关于“哪些地方需要光”等问题,学生可能已有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完全可以先组织交流、讨论,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否则,我们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的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

](四)光的传播路线1、根据你已有的经验猜想一下,光有可能是怎样传播的?(教师播放太阳图启发)生:(交流)光沿直线传播。

师: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这个答案,都没关系,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还要进行实验,因为实验是解决我们科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请大家利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填好记录表。

(小组进行实验)2、实验一:通过三个纸板的小孔观察烛光。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小组汇报、交流。

只有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才能看见光,从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路线的。

3、实验二:小孔成像实验。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孔成像实验。

(并介绍实验步骤,提出问题)看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生(1):看到倒着的蜡烛的像。

师:为什么是倒着的?生(2):因为蜡烛的光穿过小孔后光就反过来了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生(3):因为蜡烛很大,小孔很小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生(4):因为蜡烛火焰上部的光穿过小孔后到了屏幕的下部,火焰下部的光穿过小孔后到了屏幕的上部,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播放课件)。

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4、实验三:手影游戏。

学生做手影游戏,并用光是直线传播的来解释这一现象。

师: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我发现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都很注意相互合作,设计出了很多的实验方法,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小组汇报、交流)(板书第三个问题光的传播路线:直线传播)[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做实验,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

在实验探究的时候,老师有时候要装作也不知道,效果也许会更好。

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而恰恰又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在教学中,我们的实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是去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从我们教师自己已有的认识出发,我们的实验仅仅是验证这种认识,并使它成为学生的知识。

我认为:我们的实验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当问题产生后,我们应鼓励学生针对该问题做出各种不同的假设,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制订可行的实验计划,选取适当的材料,完成实验,用自己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最终筛选掉不恰当、不正确的假设,让正确的假设,成为自己的知识。

当然不能只装作不知道,而是让学生去讨论该怎么实验,在讨论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因为学生设计的实验很多是做不到的,教师要一步步、一点点和学生商量,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来。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究而获得的。

](五)达标测评:一、我设空,你来填1.像太阳、蜡烛、电灯泡、萤火虫等,这些能发光的物体叫做()。

2.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是()传播的。

3.列举我们生活中用到光的地方:(1)在家庭中:(2)在学校里:(3)在其他地方:二、我来说,你来填1.下列是光源的物体有()A.日光灯B.月亮C.冰雪2.下列能向四面八方直线传播光的物体是()A.太阳B.手电筒C.汽车前置灯[设计意图:通过测试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完善本节课的学习。

](六)拓展活动:师:我们再来做一下激光灯在水中传播的实验,让激光灯离开饮料瓶一段距离,从对面看,激光灯发光点与水中传播的路线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通过实验、上网等方法来找答案。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更重要的是使之在课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关注这一问题,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认识光(一)哪些物体会发光: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二)生活中的运用:照明、装饰美化(三)光的传播路线:直线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