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设计理念]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故居庭院的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外形和可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长青,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贵之处——能永保香气,显示出樟树的品质。
由此让人想到樟树的主人,表达出了人们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
因此文章在写法上有借物喻人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依据这一理念,本课设计通过激发、引领阅读期待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品味、体验,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2、辅助课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个生字,2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情感目标:课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复习生字词。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圈一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理解含义。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
3.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
4.指导用“无论……总是……”说话
5、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6指导用“只要……就……”说话
7.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
(与其他树木比较)
三、展示资料,品味人物。
1.、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2、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课件)
4.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你读出了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5.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到一些国内外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
6.现在小组讨论探究一下,人们来到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四、拓展延伸,悟写法。
1.课文仅仅在写樟树吗?
2.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
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3.出示《卜算子咏梅》《青松》,这是写什么的呢?
4.总结写法,运用于以后的习作。
五、作业设计:
1、收集借物喻人的作品如于谦的《石灰吟》、陈毅的《秋菊》等。
2、课外查阅有关宋庆龄奶奶的小故事,举行一次“我心中的宋奶奶”故事会,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借物喻人宋庆龄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美丽端庄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一生奋斗
香气持久拒虫护物一身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