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

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

★【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

★【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

★【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必修三★古代对人的称谓——(1)敬称:可以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号、籍贯、官名、官地。

另外,对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敬称:①称皇帝为圣上、陛下;②对皇太子、亲王称殿下;③称将军为麾下;④对“三公”等称阁下;⑤称对方的亲属,用“令”“尊”“贤”等;(2)贱称:如“竖子”“诹生”“小子”。

(3)谦称:①用“愚”“鄙”“敝”“窃”“仆”表示自谦;用“家”称家人,用“舍”称单幼亲属(舍侄);②君王、皇帝称呼自己常用“寡人”“孤”等;③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④一组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豆蔻(女子13岁)、束发(男子十五)、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

★【河东】河东代指山西。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河内】黄河以北。

★【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

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合从连横】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

南北为纵。

★【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六艺经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唐.韩愈《师说》“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此处是指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指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注意:“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

(通五经惯六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

必修四★【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臣所以去亲戚】臣:秦汉前表谦卑的自称。

★【兄弟并为郎】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北海】贝加尔湖。

★【爵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位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继承秦制,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以始元六年】始元:汉昭帝的年号。

★【游于三辅】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代也做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这三地在西安附近。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指《诗》《书》《礼》《易经》《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连辟公府】辟: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

公府:三公的公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举孝廉】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任官,被举者叫“孝廉”。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必修五★【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洪州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翼、轸二星对应着的地面区域。

★【纪年纪时】古代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与帝王纪年(用帝王年号纪年)两种(“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南北朝后,干支纪时与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还要掌握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关系(如“黄昏”属于“戌时”,对应于19点到21点)。

还有一些特殊称谓:如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再如“朔”(农历每月初一)“胐[fěi ]”(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姓名字号】名是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礼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补充。

名和字之间有相同、相反等关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谥号是根据生前品德行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外号,又叫绰号,多是人物特征的名号。

★【礼仪制度】《周礼》把礼仪分五类:即吉礼(有关祭祀的)、凶礼(有关丧葬的)、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宾礼(含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和嘉礼(有关个人成长、交往与王位承袭)。

如《鸿门宴》中的座次: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的是坐东向西。

★【太常卿】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

★【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旬休”。

★【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长官。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近年高考文化常识:2015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也可指赴京都。

解析: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泛泛地只说是长子继承制,不准确。

2016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A 明朝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贡举,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