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

1. 什么是模态分析?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力特性一种近代方法,是系统辨别方法在工程振动领域中的应用。

模态是机械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

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如果是由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取得的,则称为计算模态分析;如果通过试验将采集的系统输入与输出信号经过参数识别获得模态参数,称为试验模态分析。

通常,模态分析都是指试验模态分析。

振动模态是弹性结构的固有的、整体的特性。

如果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搞清楚了结构物在某一易受影响的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就可能预言结构在此频段内在外部或内部各种振源作用下实际振动响应。

因此,模态分析是结构动态设计及设备的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

模态分析最终目标在是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为结构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故障诊断和预报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 模态分析有什么用处?模态分析所的最终目标在是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为结构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故障诊断和预报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模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现有结构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结构的模态分析可以求得各阶模态参数(模态频率、模态振型以及模态阻尼),从而评价结构的动态特性是否符合要求,并校验理论计算结构的准确性。

2. 在新产品设计中进行结构动态特性的预估和优化设计;3. 诊断及预报结构系统的故障;近年来,结构故障技术发展迅速,而模态分析已成为故障诊断的一个重要方法。

利用结构模态参数的改变来诊断故障是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根据模态频率的变化可以判断裂纹的出现;根据振型的分析可以确定断裂的位置;根据转子支承系统阻尼的改变,可以诊断与预报转子系统的失稳等。

4. 控制结构的辐射噪声;结构噪声是由于结构振动所引起的。

结构振动时,各阶模态对噪声的“贡献”并不相同,对噪声贡献较大的几阶模态称为“优势模态”。

抑制或者调整优势模态,便可降低噪声。

而优势模态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模态分析基础之上。

5.识别结构系统的载荷。

某些结构在工作时所承受的载荷很难测量,这时,可通过实测响应和由模态分析所得的模态参数加以识别。

此方法在航空,航天及核工程中应用广泛。

3. 模态分析的应用领域1. 航空航天飞行器、船舶、汽车工业等2. 土木领域:大桥、大坝、高层建筑、海洋平台、闸门、桩基检测3. 各种机械设备:如机床、发电设备、压缩机、气轮机4. 军工领域4. 模态分析的步骤是什么?机器、建筑物、航天航空飞行器、船舶、汽车等的实际振动千姿百态、瞬息变化。

模态分析提供了研究各种实际结构振动的一条有效途径。

首先,将结构物在静止状态下进行人为激振,通过测量激振力与振动动响应并进行双通道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析,得到任意两点之间的机械导纳函数(传递函数)。

用模态分析理论通过对试验导纳函数的曲线拟合,识别出结构物的模态参数,从而建立起结构物的模态模型。

根据模态叠加原理,在已知各种载荷时间历程的情况下,就可以预言结构物的实际振动的响应历程或响应谱。

近十多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FFT分析仪、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振动传感器、激励器等技术的发展,试验模态分析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受到了机械、电力、建筑、水利、航空、航天等许多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已有多种档次、各种原理的模态分析硬件与软件问世。

在各种各样的模态分析方法中,大致均可分为四个基本过程:1. 动态数据的采集及频响函数或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 激励方法。

试验模态分析是人为地对结构物施加一定动态激励,采集各点的振动响应信号及激振力信号,根据力及响应信号,用各种参数识别方法获取模态参数。

激励方法不同,相应识别方法也不同。

目前主要由单输入单输出(SISO)、单输入多输出(SIMO)多输入多输出(MIMO)三种方法。

以输入力的信号特征还可分为正弦慢扫描、正弦快扫描、稳态随机(包括白噪声、宽带噪声或伪随机)、瞬态激励(包括随机脉冲激励)等。

(2)数据采集。

SISO方法要求同时高速采集输入与输出两个点的信号,用不断移动激励点位置或响应点位置的办法取得振形数据。

SIMO及MIMO的方法则要求大量通道数据的高速并行采集,因此要求大量的振动测量传感器或激振器,试验成本较高。

(3)时域或频域信号处理。

例如谱分析、传递函数估计、脉冲响应测量以及滤波、相关分析等。

2. 结构数学模型根据已知条件,建立一种描述结构状态及特性的模型,作为计算及识别参数依据。

目前一般假定系统为线性的。

由于采用的识别方法不同,也分为频域建模和时域建模。

根据阻尼特性及频率耦合程度分为实模态或复模态模型等。

3. 参数识别按识别域的不同可分为频域法、时域法和混合域法,后者是指在时域识别复特征值,再回到频域中识别振型,激励方式不同(SISO、SIMO、MIMO),相应的参数识别方法也不尽相同。

并非越复杂的方法识别的结果越可靠。

对于目前能够进行的大多数不是十分复杂的结构,只要取得了可靠的频响数据,即使用较简单的识别方法也可能获得良好的模态参数;反之,即使用最复杂的数学模型、最高级的拟合方法,如果频响测量数据不可靠,则识别的结果一定不会理想。

4. 振形动画参数识别的结果得到了结构的模态参数模型,即一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以及相应各阶模态的振形。

由于结构复杂,由许多自由度组成的振形也相当复杂,必须采用动画的方法,将放大了的振形叠加到原始的几何形状上。

以上四个步骤是模态试验及分析的主要过程。

而支持这个过程的除了激振拾振装置、双通道FFT 分析仪、台式或便携式计算机等硬件外,还要有一个完善的模态分析软件包。

通用的模态分析软件包必须适合各种结构物的几何物征,设置多种坐标系,划分多个子结构,具有多种拟合方法,并能将结构的模态振动在屏幕上三维实时动画显示。

5. 模态参数有那些?模态参数有:模态频率、模态质量、模态向量、模态刚度和模态阻尼等。

6. 实验模态分析的模型验证模态模型验证是实验模态分析的第四步。

模型验证的目的是对模态参数估计得到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为了对估计得到的模态模型的质量予以评估,或者从各种不同的参数估计得出的模态数据中够造出尽可能好的模态模型,我们需要许多手段。

模态模型验证可以按照三种级别进行。

他们分别如下:1. 第一级验证。

第一级验证相当直观,不涉及任何数学工具。

对振型进行视觉检查,或者把实测得到的频响函数与从模态参数识别过程中计算得出的频响函数进行比较,这些都是这一级模态模型验证的典型方法。

2. 第二级验证。

第二级验证是利用某些数学工具来检验故基出来的模型的质量。

比如模态判定准则(MAC),模态参预(MP),互易性,模态超复杂性,模态相位共现行,平均相位偏移,模态置信因子(MCF)等等。

3. 第三级验证。

第三级验证是一种隐含式验证:当模型用于灵敏度分析,结构变化效果预测,有限元模型修正等进一步分析时,这些分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模态模型估计的正确性。

当然,实验模态分析过程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的验证:首先是测量设置,如试件固定,校准,传感器信号等的正确性必须验证,其次是测量得到的频响函数必须通过相干函数加以验证。

7. 常见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总结注:LSCE:最小二乘复指数法;ERA:特征系统最小实现算法;TDPI:时域直接参数识别;LSFD:最小二乘频域法;ISSPA:结构系统参数识别;FDPI:频域参数直接识别;SFD:同时频域;CMIF:复指数指示函数。

8. 模态分析中自由度的概念一个刚体质量的自由度数是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所需的最少坐标数目。

一个空间刚体共有六个自由度:三个平动自由度(x,y,z)确定质量中心的位置,三个转动自由度(α,β,γ)确定刚体的方位。

因为任何连续结构都可以认为是无限多个微元刚体质量的组合,所以这样的结构都有无穷多个自由度。

但是这些结构又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有限个小刚体质量的组合,因此他们又可以认为是具有有限个自由度数N,该自由度数决定了解析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的维数,也决定了理论上存在的固有频率数和模态振型结束。

然而,十几种能测得的自由度数还要收到某些实际条件的限制,如转动自由度的测量极其困难,有限的频率范围也限制了可监测的模态数目。

因此,若解析模型有N个自由度,而实验只能提供Ni个输入自由度,No个输出自由度以及Nm个可以检测到的振型信息。

9. 模态分析理论的几个假设模态分析理论的几个基本假设是:1. 线性假设:结构的动态特性是线性的,就是说任何输入组合引起的输出等于各自输出的组合。

其动力特性可以用一组线性二阶微分方程来描述。

每次进行模态分析实验时,应当首先检查结构的线性动态特性。

2. 时不变性假设:结构的动态特性不随时间变化,因此微分方程的系数和和时间无关的常数。

由于不得不安装在结构上的运动传感器的附加质量,则有可能会出现典型的时不变性问题。

3. 客观性假设:这意味着用以确定我们所关心的系统动态特性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

为了避免出现可观测性问题,合理选择响应自由度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常常假设结构遵从Maxwell互易性原理,记在q点输入引起的p点的响应,等于p点的相同输入在q点引起的响应。

次假设使得质量矩阵,刚度矩阵,组逆矩阵和频响函数矩阵都成了对称矩阵。

多输入实验允许对所测得的频响函数做互易性检查。

10. 质量,阻尼和刚度变化对频响函数的影响刚度的增加会导致共振频率的提高,并且降低频响函数在低频段的赋值。

因为频响函数低频段刚度的影响具有支配性,因此把这段区域叫做刚独显,或者柔度线。

增加阻尼会使得共振频率略有减少,但是它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频响函数在共振点的复制,同时使得相位的改变较为平缓。

如果阻尼为零,在共振点振动幅度将趋向无穷大,相位会突变180度,而且系统的极点将成为纯虚数,其大小等于无阻尼固有频率。

增大质量会降低共振频率,同时也降低频响函数在高频段的幅值。

由于质量对高频段曲线起支配作用,所以单自由度系统的频响函数的高频段叫做质量线。

11. 稳态图的原理稳态图的原理和误差图类似,是一种直观的判断识别出的模态参数可靠性的方法。

稳态图的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标识认定的系统的模态阶次。

假定极点数持续增加,即系统模态阶次持续增加,每次增加,稳态图都指明在频率轴上的什么位置发现几点。

非现实的极点并不会在稳态图上显示出来。

而真是的物理极点总是作为“稳定极点”出现,几乎和假定的模态数无关。

也就是说,这些极点不随极点假定数的增加而改变。

相反,力图将数据中的噪声也模型化的计算模态,会随着模态假定数的增加而变化。

改变关于频率,阻尼和模态参预因子的稳态标准,可以给出更多关于估计过程的信息。

因此稳态图不但给出所存在的模态数的强烈指示,而且是确定物理极点的“最佳”估计的有力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