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鲁迅专题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鲁迅专题

鲁迅专题一、文学常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字,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二、作品: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藤野先生》3、《阿长与山海经》4、《社戏》5、《故乡》6、《孔乙己》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三、名人名言:(一)鲁迅旧体诗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二)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9、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10、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2、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1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4、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15、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6、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7、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四、人物刻画片段:1、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破四周沉沉的黑暗;一头不屈的硬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他,就是鲁迅。

2、你用伶俐的口齿,解放人们的思想;用一只笔杆子,痛打资本家的“走狗”;用犀利的目光,笑过“二丑艺术”;用凸起的颊骨,骂过“聪明人”和“奴才”。

思想光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这便是你,鲁迅。

3、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了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五、阅读理解:(一)秋夜巴金(17分)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

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

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

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

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

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⑤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

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

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⑥他一点也没有改变。

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

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

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⑦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

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

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

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

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⑧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

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

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

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⑨“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

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

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⑩雨住了,风也消逝了。

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

夜很静。

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

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⑾“忘记我。

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⑿“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⒀“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⒁“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⒂“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⒃“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⒄“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⒅“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⒆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

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

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

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

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⒇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

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21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22我连忙跑到窗前。

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

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

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⑥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23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24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25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26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27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28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

选文作于1956年9月。

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1.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2分)2.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

(6分)3.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3分)4.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2分)5.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二)一面阿累①(15分)①1932 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②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

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③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④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⑤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②。

《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

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⑥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③老板走了过来。

⑦“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⑧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⑨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

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⑩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⑾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⑿“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⒀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⒁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⒂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⒃“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⒄“是的。

”我低低地说。

⒅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