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涉水资金建设民生水利
中共桂阳县委桂阳县人民政府
(2011年9月30日)
近五年来是我县水利在建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建管体制最优、民生效益最好的5年。
五年间,我县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大胆创新机制,积极整合各类涉水资金,波澜壮阔地推动民生水利建设,从而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据统计,从2006至2010年度全县共整合各类涉水资金近5亿元,新修改造灌排沟渠1000余公里、水库除险加固90座,新扩建山塘1568处,兴建人饮工程300处,新增、恢复蓄水2000余万方,新增、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近30万亩,解决18万余人的饮水困难。
本年度,我县又强力整合县财政、涉水项目相关部门和民间资金共3亿元建设民生水利。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积极探索,提高对涉水项目资金整合的认识
与全国其他丘陵山区农业县一样,我县由于水利设施多,分布广,大部分枢纽工程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行年数久,老化受损严重。
水利发展的滞后已对农业发展及农村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愈来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不断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
度,各级各部门对涉水工程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饮水、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涉水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水利建设步伐。
我县委、县政府也克服困难,从2005年起每年从县财政安排4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投并逐年增加,同时用活“一事一议”等政策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
但是水利建设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却依然存在。
为此,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一方面安排水利部门赴外地考察学习;另一方面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矸。
通过考察和调研,认为当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造成“三农”资金在分配使用、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条块分割、重复投入。
同时由于各部门独立地实施本部门有限的涉水资金,对于我县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且存在近3万处水利工程设施的县来说,无异于“撒胡椒面”。
资金投入下去,往往是“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有“泥牛入海”之感,难以形成合力,许多水利工程因此修了又修,建了再建。
不但浪费了资金成效不显著,而且得不到群众的“口碑”。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全县上下一致认为要彻底改变资金分散、管理交叉,使用效率低下的水利建设投入现状,整合好涉水建设项目资金,才有利于规范涉水建设项目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臵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涉水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涉水建设项目资金的整体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民生水利问
题,才能促进农村农业发展。
二、健全机制,畅通涉水项目资金整合渠道
一是健全部门投入整合机制促整合。
实践证明,涉水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必须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必须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因此,我县研究出台《桂阳县整合资金整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负其责、各入其帐、形成合力”的原则贯穿于整合工作的始终。
为确保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由县委书记李向阳任顾问,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庹登军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为组员的整合资金整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涉农部门研究制定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协调财政、发改局、国土、烟草和农口各部门,整合各层次、各方面、各渠道的资金,并根据职能划分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主管部门;实行财政内部协调机制,由局领导组织协调财政内部管理涉水资金的各业务股室,先将支持“三农”的涉水资金进行汇总分类,然后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计划及实施方案,分解任务,分工协作,形成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实行工作定期督查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巡回视察,现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二是健全县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促整合。
县政府自2005年就已建立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水利建设资金的机制,今年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县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县
级财政水利投入保障机制一事,将过去的400万元投入提升到今年的1600万元,并明确用于各部门涉水项目前期经费和重点水利项目建设。
这一举措激发了全县各级各部门整合资金大干水利的热情和信心。
三是健全民间资金投入机制促整合。
在以往制定出台《桂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办法》和其他水利建设奖补政策的前提下,在2010年又出台《桂阳县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明确规定对农村自主投资修建小型渠道、山塘清淤扩容、堤坝加固、修建拦水坝、小型提排灌设施、人畜安全饮水等工程的进行奖励,并将标准较往年有所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全县群众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其次是积极推行农民用水协会等“责、权、利”相统一的工程建管机制,使协会会员自觉出资定期对工程进行维修或改造,确保工程高效运行,协会成员长期受益。
同时,积极优化资源配臵,放宽市场准入,吸引社会团体、公司、企业、投资大户兴建水利工程,特别是对农民贷款兴建小微型水利工程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更是激发许许多多的农民在农田水利工程上投资。
在民间资金的不断充实的前提下,我们把部门涉水项目资金未安排的地方都以村组为单位,把民营投资整合起来,统一规划,捆绑资金,集中连片发展,向规模要效益,做到“规划一村,受益一村”。
总之,全县上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三管齐下”积极整合资金大干水利的喜人格局。
三、强化管理,提高涉水项目资金整合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与乡镇签订水利建设
责任书,确定乡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乡镇、村和有关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全面建立水利建设责任人和责任追究制,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责任人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二是严格工程立项。
在项目立项前,制定项目入围标准,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存入项目库,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上报项目;对未纳入财政、部门和乡镇项目总库储备的项目,不予上报,不予投资。
三是严格工程实施。
对所有进入整合范围的项目,全面推行了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确保阳光操作;对水、电、路、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等级高、技术性强的项目,按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招标;对金额较大的物资材料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统一采购。
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主管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双方签订项目建设合同书,并把项目内容、资金来源及预期效益进行全面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严格项目监管。
在实行监理负责制的基础上,由县、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实施的整合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每个工程点都派至少1名专业技术人员和1名施工监督员蹲点跟踪监督,项目实施所在村都选举1—3名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对不合格的工程除了不能报账外,还要由主管部门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四是严格资金管理。
对整合资金实行了统一报账管理,设专户、建专账、配专人,单独核算,封闭运行。
五是严格资金拨付。
项目启动时,启动拨付资金一般不超过30%;项目经初验合格后,拨付资金55%;项目的质量保证金一般留
存15%,等次年复验合格后予以全部付清。
对于初验或复验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停止报账,责令整改。
其整改费用财政不予负担。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了项目质量效益。
我县在整合涉水项目资金,建设民生水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们决心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为努力推进水利建设服务民生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