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内在情感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2.体会李白的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三、书目推荐: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份,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思空尽情翱翔,因酒而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而喝酒作诗中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可以去读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寻李白》,其中这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很有特色。
四、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2、背景资料补充《将进酒》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
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现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二)字词梳理(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下列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注意字形(1)岑.()夫子(2)将.()进酒(3)钟鼓馔.()玉(4)宴平乐.()(5)恣.()欢谑.()(6)千金裘.()(7)将.()出(8)径.()须沽()取对君酌.()(9)莫使金樽.()空对月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将.进酒()(2)会须..一饮三百杯()(3)钟鼓..馔玉不足贵()(4)钟鼓馔玉..不足贵()(5)斗酒十千恣.欢谑.()(6)径.须沽.取对君酌()3.背诵诗歌,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句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3)人生得意须尽欢,。
(4),千金散尽还复来。
(5),但愿长醉不愿醒。
(6)陈五昔时宴平乐,。
(7)主人何为言少钱,。
(三)阅读指导(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这首诗感情变化明显,我们要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
(四)文意概括1.列举本诗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答:2.在饮酒欢乐中,表现出李白的什么心理品质?答: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语言品析:1.试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四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答: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答: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点拨:注意了解诗人的诗歌风格及本诗的情感变化)五、探究交流(一)重点难点探究1、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本诗共表达了哪三种主要情感?(思路点拨:注意诗中表达情感的词句。
)答:2、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
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思路点拨:注意诗中与酒有关的诗句)答:3、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请各举例一例加以解说:(思路点拨:起兴就是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事;夸张手法是李白诗的一个特色。
)(1)起兴手法(2)夸张手法(二)拓展探究1、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思路点拨:结合注解,注意李白与曹植人生经历方面的相同之处。
)答:【参考答案】(三)字词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注意字形(1)岑.(cén)夫子(2)将.(qiānɡ)进酒(3)钟鼓馔.(zhuàn)玉(4)宴平乐.(lè)(5)恣.(zì)欢谑.(xuè)(6)千金裘.(qiú)(7)将.(jiānɡ)出(8)径.(jìnɡ)须沽(ɡū)取对君酌.(zhuó)(9)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将进酒(请)(2)会须一饮三百杯(应当)(3)钟鼓馔玉不足贵(鸣钟击鼓作乐)(4)钟鼓馔玉不足贵(吃喝;像玉一般美好)(5)斗酒十千恣欢谑(放纵,无拘束;玩笑)(6)径须沽取对君酌(即、就;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3.背诵诗歌,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句子。
略(四)文意概括1.【答案】(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2.【答案】豪迈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
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语言品析:1.【答案】开头四句写悲。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颖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
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
两个长句。
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2.【答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事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诗人一种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句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
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五、探究交流(一)重点难点探究1、【答案】(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2、【答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1)起兴手法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
(2)夸张手法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拓展探究1、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
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2、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我们能够从李白的诗里李白的身上找到许许多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诗歌本身的音韵美节奏美参差变化美。
诗歌描写景物的波澜壮阔。
主人公多感受到的时间的残酷无情人生的短暂渺小。
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性情流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绝对自信,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取富贵如拾草芥不費吹灰之力。
怀才不遇的愤慨,古来圣贤皆寂寞的自我安慰,三五知己酒酣耳热时的忘我狂态。
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叫李白的人在一千三百年前演绎得淋漓尽致。
读他就像读我们自己,而他的诗就像为我们而写。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所需要的东西,你的自信、你的不平、你的愤懑、你无所逃避的痛苦,或者把自己等同成那个伟大不屈的灵魂,再现一次一千三百年前的那场欢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