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图规划
可控制的 輸入變數 x13 x21 x23 目標 規格 上限 規格 下限
? ? ?
? ? ?
? ? ?
21
流程圖的製備要素
活動參與者: 製造工程師。 現場作業人員。 現場主管。 維修技師。 可能的繪圖來源: 腦力激盪。 作業人員的手冊。 工程說明書。 作業人員的經驗。 6M’s:Man、Machine (Equipment)、Method、 (Procedures)、Measurement、Materials、Mother Nature (Environment)。 22
8
流程的基本模式
供應商 輸 入
輸入 人 設備 顧客需求 標準 教育 訓練 資源 資訊 :
回饋 程序1 量
流程處理 增 加 附 加 價 值
需求 顧客 … 程序n 度
輸出 產品 服務 資訊
程序2
輸 出
9
界訂流程的範圍
根據業務內容,分別列出所有流程。流程起迄 點的切割,原則上以「符合管理上的意義」為 範圍。太小的流程意義不大;而太大的流程可 以再由「主流程」分出「次級流程」,一方面 便於管理,另一方面則能描述出其中的關聯性。 如果已導入ISO的企業,在品質管理系統的4.1 一般要求下,應已能鑑別所需的流程及其相互 關係,則此步驟可予省略。 鑑別流程的每個步驟。 鑑別流程的輸入端與輸出端。
Y= f ( x1 , x2 ,..., xk )
13
流程圖的內容
能展現以下內容: 主要的活動或任務。 重要的次級流程。 流程的範圍(起迄點) 。 關鍵流程輸入變數(KPIV)。 關鍵流程輸出變數(KPOV)。 以上內容需經常檢視與更新。
14
流的輸入與 顧客的輸出。 二、確認流程圖中的所有步驟。 三、列舉每一步驟的關鍵輸出變數。 四、列舉關鍵輸入變數,並將流程輸入分 成可控制或不可控制。 五、增加流程輸入變數的規格明細。
6
強化核心流程
市 場 分析 供應商 輸入 核心流程 流程產出 關鍵顧客 需求 市場趨勢 統計製程 管制 針對真因做改進 變異之原 因分析
7
競爭者
流程(Process)
定義:完成一界定功能,由一連串之可重複行 動程序,且皆有其特定之輸出需求的組合。 特性: • 具有可量度之輸出(Measurable Output) • 具有附加價值(Value-Added) • 具有可量度之輸入(Measurable Input) • 所有行動程序可重複、定義及預測掌握 (Repeatability,Identification,Prediction)
3
產出(OUTPUT)
流程改善方法
實施前期: 實施前期 : 流程界定 設定實施範圍與界線 界定「失誤」 成立組織章程與遴選 「盟主」 估算財務上的影響 領導者的承諾 第一期: 第一期 : 流程衡量 展開流程圖,確認流程的輸入與輸出 要因矩陣 建立量測系統的能力 設定製程能力的基準
第二期: 第二期 : 流程分析 完成FMEA(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 執行多變量分析 鑑別潛在的輸入要素 發展下階段的計畫
10
衡量的選擇標準
價 值
1.與關鍵顧客的關鍵 要求有關。 2.資料的準確性。 3.考慮衡量的範圍。 4.能成為其他組織的 標竿。 5.有助於進行持續的 衡量。
可行性
1.資料的易得性。 2.需要的準備時間。 3.取得資料的成本。 4.複雜度。 5.可能 遭 遇的 抗 拒或 擔憂因素。
11
流程圖的類型
Process Mapping
流程圖規劃
陳啟政
綠帶課程系列 二
1
何謂「Six Sigma 」
六標準差(Six Sigma)的定義為:「流程 每百萬次的操作機會,只允許出現三點四 個失誤」(3.4PPM)。推行Six Sigma 活動的 目的很簡單,就是經由設計並監控流程日 常操作,將流程操作的可能失誤(Defect)減 少到最低限度。當流程的失誤減到最低時, 企業將可以做到:品質與效率最高、成本 最低、流程的循環時間最短、利潤貢獻最 大、全方位顧客滿意。
流程圖的用途
提供Cause and Effects Matrix的輸入資料。 提供FMEA的輸入資料。 提供Control Plan Summary的輸入資料。 提供Capability Summary的輸入資料。 提供的Multi-Vari Studies輸入資料。 評估實驗上的設計。 可用於專案小組活動的追蹤。
2
Six Sigma的架構 Sigma的架構
品質、成本、時間的最佳平衡 目標、條件 人、材料、方法、 金錢、資訊、設備 發現及消除流程中的失 誤或不良,以滿足顧客 對流程產出的關鍵需求。
DMAIC
投入(INPUT) 特色:(1)真心以客為尊。 (2)管理依資料和事實而更新。 (3)流程為重;主動管理 。 (4)協力合作無界線;追求完美但容忍失敗 。
19
繪製流程圖的範例
Inputs •x11 •x12 •x13 •x21 •x22 •x23 Type N N C C N C Outputs
P1
•y11 •y12 •y13 •y21 •y22 •y23
P2
20
五、增加輸入變數的規格
針對輸入變數屬於可控制部分,我們可以增加 其操作上的規格及目標。 此資訊可作為控制計畫的起始。
23
結
論
1. 熟知流程圖繪製的系統化步驟。 2. 了解並避免步驟中常犯之錯誤。 3. 提高繪製流程圖的能力。 4. 流程改善手法之靈活運用。 5. 精確剖析流程與績效衡量指標。 6. 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圖。
24
5
流程衡量的概念
• Six Sigma具有解決問題與提升競爭力的效果, 但其前提必須是以流程導向,依顧客的需求進 行流程分析,瞭解顧客期望與現況流程之間的 差距,否則Six Sigma 就無法從現有流程當中, 有效率改造工作流程。 • 根據Motorola的研究,引起產品不良或缺陷的 原因,主要有二:一為變異太大 ; 一為製程平 均偏移。在深一層研究,其發生的根源,來自 設計(Design)、製造(Process)及材料(Material)。 所以要達成品質,需從此三者的管理加強開始。
P1
P2
P3
P4
17
三、列舉關鍵輸出變數
包括流程與產品兩者的輸出變數。
Outputs
P1
•y11 •y12 •y13 •y21 •y22 •y23
18
P2
四、列舉關鍵輸入變數與分類
列舉所有關鍵輸入變數,並將其予以分成:
可控制的輸入(C):此關鍵流程輸入變數 (KPIV’s) 可以被改變,且會對KPOV’s 產生影 響。 不可控制的輸入(N):此輸入變數會對KPOV’s 產生衝擊,但卻困難或不可能加以控制。 例如:環境上的一些變數,如濕度。 標準作業程序(S):此輸入變數可藉作業程序加 以確定。
15
一、確認流程與輸入/輸出
確認外部的輸入 Inputs 原物料。 能源需求。 收入資訊。
Process
Outputs
確認最終顧客的需求(輸出) 針對發展中的流程,可使用產品設計 的QFD,以確認最終產品的規格明細。
16
二、確認流程的所有步驟
包括全部有附加價值及無附加價值的步 驟。 流程步驟、檢驗與測試、重工、報廢。
流程變數圖:用於改善流程的變異, 使之降低或移除。 現況 / 未來流程圖:用於減少週期 時間的專案。 流程衡量圖:用於挑選最優先的專 案和集中在一個特定的專案範圍內。
12
關鍵名詞
關鍵流程輸入變數(KPIV) Key process input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the x’s 關鍵流程輸出變數(KPOV) Key process output variable or Customer requir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Y’s
第四期: 第四期 : 流程控制 第三期: 第三期 : 流程改進 實施管制計畫 驗證長期製程能力 持續改進流程 驗證輸入要素 使輸入要素最佳化
4
流程改善活動
1. 2. 3. 4. 5. 6. 7. 8. 9.
設定顧客需求 顧客需求與成立改善小組 顧客需求 描述與改善流程 流程 找出影響品質的關鍵因素 設定量化目標 量化目標 決定製程能力衡量方式 收集資料與真因驗證 真因驗證 對策解析與執行 效果確認與標準化 成果報告與持續改善 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