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底蕴,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友好、好客,而被称为礼仪之邦,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称赞。
然而,21世纪的今天,我国部分出境旅游的公民的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
而文明,也是目前的热点问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现状与日益强调国家软实力的国际竞争趋势,使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变得更为紧迫。
因此,解决我国出境游客不文明现象刻不容缓。
本文首先对目前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举例,进而与他国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原因,进行了讨论,最终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关键词:礼仪之邦,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行为改变,文明素质,软实力,素质提升。
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民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与六、七十年代的吃的饱,穿的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
人民在追求生活品质的过程中,旅游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人们通过旅游,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而出境旅游,更是受到部分条件优越的人的青睐。
从一组数据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如今出国旅游的需求之大。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212.31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数为694.54万人次。
2004年,中国公民出境的总人数上升到288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的人数为2298万人次,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37.98%和230.87%。
2001年,因私出境的人数占出境总人数的比重为57.29%,2004年,这一比重上升为79.65%,增长了22.36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3100万人次。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出国游代表了国家的“国格”。
为了不落下“丑陋中国人”的名声,标本兼治和重点突破,需多管齐下。
1、目前出境不文明现象然而,日益增长的出境旅游人数,同样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不少人一昧的追求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屡屡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给国外对中国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不文明行为的例子。
近日,中国少年游客丁某某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的事件,引发国内外各大媒体以及网民的关注和痛批,“每次见到国人不文明行为倍感耻辱”。
总结起来,出境不文明行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不修边幅:无论是在国内景区还是在国(境)外旅游景点,都能看到衣冠不整、形象不佳的游客。
夏季随处可见"膀爷"(裸露上身)招摇过市。
有的游客穿上新买的T恤,再打上领带。
有的勾肩搭背、呼啸而过。
酒足饭饱后剔牙的动作毫不掩饰,还咬着牙签东张西望;把裤脚撸到膝盖上,翘起"二郎腿"等等。
2、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随处扔泡泡糖;有的中国游客就餐时喜欢用筷子夹菜给客人。
3、不懂礼仪:不听导游讲解,不尊重服务人员,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谦让老人妇女,在禁烟区和公共场所吸烟,在不打折的店很不礼貌地讨价还价。
4、不守秩序:在机场办手续和安检,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抢行李箱空位,在餐厅、商店,一哄而上"抢吃、抢购"。
在等电梯时,喜欢大包小包地围在电梯口等。
5、不遵法规:"乱刻乱画、损坏文物"一直是国内旅游难治的"顽症"。
中国游客喜欢赌博;公费旅游的游客常常坦率地要求"不看古迹,去赌博或红灯区";还有些游客在自助式餐厅吃饱了还"兜"着走等等。
6、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一些游客随意破坏景区环境,损毁公共设施。
如掀翻景区内的石凳和长椅,砸烂路灯围栏;撕毁路标和警示牌;一些游客肆意采摘景区鲜花和枫叶,有些自驾游客把车乱停乱靠碾压草坪等等。
7、喧哗吵闹:一些导游说,"喧哗吵闹"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团队的"标志"。
一些游客把国内敬酒的习俗搬出了国门,大声轮番敬酒,划拳行令,把餐厅里的顾客都吓跑了。
这样屡屡不文明的现象很快就在国外引起反应。
例如很多去日本归来的国人表示,不论在大阪还是东京,不少公共卫生间里都用中文写着类似“卫生间是给大家用的,请您保持卫生间的干净”等字样,而且这种提示只有中文的,并不像日本机场里所有的标识会有日、英、韩、中四种文字。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国民境外的不文明现象已经日趋严重,我们有必要进行自我的反省和分析,提高我们国民的旅游素质。
2、不文明行为的原由。
为什么国人的旅行文明素质会如此令人汗颜,乃至一时间令素以礼仪之邦自诩的“中国人”竟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从历史、传统、文化等宏大层面做了不少分析———“随着人口增多,游民越来越多……社会生活日益粗俗化、江湖化”,“不文明行为是由资源匮乏导致”等等。
下面,我就我国国民出境的不文明现象的原因,提出几点我的看法。
2.1出境者一昧追求生活品质,不注重个人修养。
部分出境旅游的人,也许是属于这样的一类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暴发户”。
我先解释下这个词语的正确定义,快速致富的人,但是文化没有跟上,不能安于守财,常常搬弄是非,横行街里。
多指本身欠缺文化的致富人群。
我们都知道,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对经济建设的重视,各种的优惠政策,使部分人迅速的富裕起来。
但是,这一类人,经济能力是提高了,但是其自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却依然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
迅速的致富,让这些人急于去提升生活品质。
往往这样的人,在国外,往往会仗着自己有钱,总是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着干嘛就去干嘛,而不顾他人的看法和自身的形象,从而制造了屡屡的不文明事件。
因此,一昧追求生活品质,不注重自身修养是出境旅游丑闻的一个重要因素。
2.2中国旧时代长期的贫穷和资源短缺。
客观上造成了国人“挣抢”的行为方式。
挤公交车,看起来固然“不文明”,但你如果要做谦谦君子,上了车十有八九是没有座位的。
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期,就不是没有座位的问题了,而是5趟车过去,还没能上去。
同样,在夏季城市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车厢里散发着让人不快气味的农民工,显得那么不“文明”。
可又有谁关注过农民工的洗澡难问题?如果让捂住鼻子的文明人过上几天农民工的生活,谁能保证身上的气味还是那么“文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计划生育,为资源的相对丰富提供了筹码。
如果有些地方具备了相应的硬件环境,就有了改善“资源紧缺类不文明”的经济基础,否则,单纯的提倡或惩罚,效果肯定不好。
2.3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是中国较长时间的“左”的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文革”斗争文化的影响。
在当时,“讲卫生”是资产阶级情调;“守秩序”是缺少革命精神;“说实话”就可能进牛棚甚至监牢。
教训惨痛!真话都不敢说,更谈不上礼仪。
礼仪是从容的表现,是内心和谐的外在延伸。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双赢和共赢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观对于生态保护的提倡、对可持续发展的强调,以及和谐社会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描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善。
在这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提倡、做法和媒体的导向非常重要。
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2.4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部分在国内看似文明的行为,在国外看来就是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中国人酒席就将就个热闹,而这种行为也被国外人视为不行名的行为。
譬如还有“小费”问题,我们和西方人就有不同的理解。
看到别人指责中国人在国外接受服务不付小费的“不文明”行为,有些时候是一种误解,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传统,相反,给别人尤其是熟人“帮忙费”,会认为是看不起对方,是侮辱别人的纯洁动机。
中国人是含蓄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浓,不会在陌生人面前主动介绍自己。
这是中西方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应当是“入乡随俗”。
另外,我们的文化不仅是含蓄文化,也是集体利益之上的文化。
个人的尊严和需求常常被忽略,不仅忽略别人,也忽略自己。
改革开放后,公民意识和个性张扬得到初步认可,但依然任重道远,假道学仍有很厚的根基,而真人性被无知者诬蔑为“真小人”。
3、如何提过出境国民的素质说了这么多各个方面的原因,下面我想就这些原因提出一些关于这些问题解决的我的观点。
3.1从教育层面,提高出境公民的素质。
国民素质是评价一个国家好与坏,最直接可行的方法。
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 强化新闻媒体作用:新闻舆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一是导向。
就是要引导和告诉人们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3.2从文化方面,加强社会基础文化设施。
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落脚点,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以国家公共文化木屋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设施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的主要阵地。
具体而言,就是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首先要有场地,场地是基础。
其次还要有群众参与,有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更富于实效性。
群众艺术馆无疑是这样两者兼具的好地方,是能让群众“看得见、听得着、能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在群众艺术馆里,不管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都能够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能够实现文化活动不论从内容、形式和手段,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真正适应人民群众健康的文化需要。
3.3从宣传层面,加强出境人文明素质倡导。
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让公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国家融入观和个人荣辱观,从而让国民在出境的时候渐渐注重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代表着自己,更是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
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宣传我们党和国家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宣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宣传在提高国民素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典型和重大成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抓素质教育,比素质提高,学文明先进,创文明一流的强大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