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宪法学考试整理 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
5.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如何看待中美人权争论的本质。
复习题:一、简答题(5道题,每题5分,共25分)⏹ 宪法的概念,宪法的特点,宪法的分类,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宪政; ⏹ 总统制,内阁制,双元首制;⏹ 国家结构形式,邦联制,联邦制,单一制;⏹ 选举过程;⏹ 人权,公民权,平等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
二、判断分析题(5道题,每题5分,共25分)如: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内阁成员可以兼任国会议员。
三、论述题(3道题,每题10分,共30分)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答案字数在300字以上。
1.宪法的基本原则。
2.内阁制;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之间的不同。
3.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4.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关注2010年我国选举法的修改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
5.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如何看待中美人权争论的本质。
答案:一、简答题1、宪法的概念: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的特点宪法首先是法,具有法的共性。
宪法又不同于一般法,它是国家根本法。
(1)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
宪法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的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问题。
(2)宪法的效力高于一般法。
宪法是一般法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法。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要求更为严格。
3、宪法的分类(一)传统的宪法分类:(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这种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是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2)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这种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是宪法的法律效力和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的不同。
(3)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
这种分类是以制定宪法的主体为标准而做的划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社会主义宪法在20世纪出现以后,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家根据国家的类型和宪法的阶级本质不同,把宪法分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
4、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1)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3)议会权力削弱,行政权力加强;(4)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5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上使政治动作法律化的理念划理想状态。
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6、总统制:是一种以总统为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的政府组织形式,以美国为代表。
7、内阁制:或称议会制或责任内阁制,是一种内阁(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府组织形式,以英国为代表。
8、双元首制:是指国家元首及行政首长分由总统及内阁总理担任,但总统由人民直选产生,拥有一定的实际权力,并非完全的虚位元首,以法国为代表。
9、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各部分领土的政治权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
现代国家的结构主要分为两种:单一制与复合制,复合制又按其整合程度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10、邦联制:是几个独立的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的制度。
联合国,欧共体,英联邦。
11、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联合组成一个统一国家的制度。
12、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制度。
13、选举过程:主要包括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出、当选、公布选举结果等一系列规则和程序。
14人权:是指人之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
人权概念产自西方,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一个政治理论概念。
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宪政体制中,宪法一般都将人权明细化和法制化。
但是人权作为“人因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宪法赋予的,宪法的作用仅仅是保障和实现人权的一种手段。
15、公民权(公民权利):指在一个特定的国家里,法律所赋予的属于这个国家的成员(即公民)的权利。
16、平等权:指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并受法律的同等保护。
(1)平等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政治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而不是自然方面的平等。
(2)平等权是一项与其他权利存在着密切关联性的权利。
他要靠其它权利的行使才能体现出它的存在和价值。
(3)平等权要求的平等并不是完全一样,因此不能将平等权理解为无差别对待。
(4)平等权的内容及实现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5)平等权享有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即具有个人和群体相结合的特点。
17、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国家权力是人民授权的结果,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正当性所在。
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只是权力的行使者。
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没有国家权力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就成为空谈。
因此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辨析题如:1、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内阁成员可以兼任国会议员。
(错)2、我国自建国后颁布了四部宪法。
(对)3、美国是邦联联制的国家。
(错)三、论述题1、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它说明了政治权力的归属和来源。
人民主权论是由卢梭所创立。
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在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缔结契约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
人民主权学说的出现是国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锐利武器,胜利后的资产阶级纷纷在宪法中确认人民主权原则。
(2)人权原则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
人权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其原创意义而言,人权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
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强调人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人权口号逐渐被政治宣言和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
我国建国之后,宪法长期以来在措辞上并未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是对人权的确认。
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
(3)法治原则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
法治的核心思想在于,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4)分权原则从理论上对国家权力进行分析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
分权制衡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人性的透彻分析。
分权是指将国家权力分为几部分,分别由几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制衡是指这几个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
2、内阁制;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之间的不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是典型总统制和典型内阁制的两位实权人物,他们的权力范围有诸多不同。
(1)选举对象不同。
美国总统4年选举一次,是选举新任总统;英国的选民不选举首相,只选举地方议员,由在下院火得打多数议席的政党组阁,该党领袖自然为首相。
(2)政治制度的原则不同。
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总统的权力受到立法和司法的制约;英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之间不存在制约与平衡的关系,权力高度集中在首相手中,首相的权力制约远比美国总统少。
(3)内阁与政府首脑的关系不同。
美国的内阁阁员与政府首脑之间是下属与长官的关系;英国的内阁阁员与首相之间本是同僚关系,后来发展为首相的地位高于阁员。
(4)立法与行政的关系不同。
美国的立法与行政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英国的立法与行政融合为一,立法程序、立法议案都有内个决定。
3、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1)国家整体构成的外部特征不同单一制表明统一国家是原生的,地方行政区是次生的,是中央政府把国家整体划分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方行政区。
在联邦制条件下,同一国家是次生的,成员单位则是原生的,是各成员单位放弃了原本具有的政治独立而组成了统一国家。
(2)权力配置模式不同单一制国家是自上而下授权,地方权力均来源于中央。
各行政区的权力基本上是执行性的,没有或者仅有部分自主权,而且这种自主权也是中央授予的,呈现出一种权力自首都向周围辐射的状态。
从法理上讲,没有中央授权,地方权力等于零。
联邦制国家,联邦制政府的权力来自于成员单位“自下而上”的让渡,权力配置模式恰好与单一制国家相反。
(3)国家权力的类型不同单一制国家都是集权型国家,即中央与地方是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服从的关心。
此类国家之间的区别只是在于集权的程度不同。
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其成员单位是分权关系。
分权不仅仅是指国家权力在二者之间的分割,更是强调国家权力纵向配置的分立与相互制衡,其成员单位不但在法律意义上不能被中央权力消除或轻易改变,而且他能够使联邦政府仅仅行使自己所得到的权利并遵守权力的边界。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1)我国只有一部宪法,只有一套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维护宪法的权威和法制的统一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2)在国家机构方面,只有一套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最高国家司法机关的中央国家机关体系。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论是普通的省、县、乡行政区域,还是民族自治区域,或是特别行政区域,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得脱离中央而独立;根据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进行划分。
4、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条件有三个: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建国后实现普选。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两层含义:一是投票权相等,一人一票;二是每一票的价值相等,同票同权。
相同数量的选民选举相同数量的代表,一人一票是基础,每一票的价值相等是更高层次的平等。
在我国,选举权在法律上的完全平等用了60年。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4)差额选举原则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5)无记名投票的原则又称秘密选举原则,即选票上不署投票人的姓名,投票人对代表候选人按照规定的符号表示赞成、反对、弃权,或者另选他人。
(6)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各级人大的选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国库开支。
选举制度法律化;法律对破坏选举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关注2010年我国选举法的修改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2010年3月14日,我国选举法第五次修改的亮点:亮点一:取消城乡选举差别,实现“同票同权”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