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案例

可持续发展案例

作为重难点的原因:之所以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作为本节的重难点,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抽象程度较高,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再者,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随处可见,理论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中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掌握了这一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的认识、理解解决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5.基础闯关·潜能挑战【多媒体展示】
附闯关试题(即课堂达标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专家指出,以单位GDP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如果以日本为1个单位作比较,那么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这告诉我们( )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例
第六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本环节
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质疑解惑→基础闯关,潜能挑战→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第一课时“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参加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知行统一。
材料三:“史上罕见 甘肃遭特大沙尘暴”视频】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第一步,教师出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相关图片资料。
【多媒体展示:
第二步,友情提示:结合上面材料,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教材P75—78页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问题1:从上面图片资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2008年8月26日,新疆南疆三地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在新疆喀什召开,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透露,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新疆仍将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地区。
据了解,目前新疆妇女总和生育率比全国高0.4左右,15至19岁妇女生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千分点,少数民族妇女总和生育率仍在3孩以上,而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达到38.56‰和116.8/10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生:带着“友情提示”中所设计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对于合作探究中仍有质疑的问题,制成“质疑卡”,待下一环节老师给予释疑解惑,解决问题。
第四步,“兵教兵”:
小组内学生代表发言:广泛交流,对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对仍有异议的问题班内讨论。
课代表(或班长)发言:阐述班内讨论结果,将质疑问题统计后反馈给老师。
(二)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师:对,为了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79页“相关链接”内容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或视频)(老师说明,学生认识理解即可)
【多媒体展示: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也就是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注重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重人类未来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第三,探究之旅:结合“友情提示”和老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组内合作探究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提出质疑,班内讨论,达成共识,将质疑问题统计后反馈给老师。
4.精讲点拨,质疑解惑
(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师:概括总结,肯定学生得出的合理结论,明确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使学生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一铺垫。(通过前面大量时政素材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较容易的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加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不作为重点点拨。)
2)能力目标:结合相关时政材料,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3)知识目标:①知道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严峻性;
②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科
(2)确定重难点:
重难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难点。
【多媒体展示:实例:1981年内蒙古某地发展起了一个羊绒衫集团。生产羊绒制品需要在当地大规模地发展养羊业,但是,超载放牧却导致了草原生态失衡,造成该地几年没有降雨,水井干枯。该地原有200多户居民,到2001年6月仅存4户,牧民逐水而居,四散各地。恶劣的环境导致经济萎缩,进而使牧民生活走向贫困。
当地牧民说:“羊绒衫厂,你要牺牲多少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利益;而你又将用多少经济利益才能恢复和保持自然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首先,教师概括引入:通过(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相关内容的学习可知,不管是人口问题,还是资源环境问题,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都是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从总体上、全局上分析,认识它们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板书: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向同学们展示一则关于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实例。
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到的关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知识点加以整合概括。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并讨论总结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因理论性较强,难度相对较大,老师说明,学生认识理解即可)
【多媒体展示: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到2025年,新疆总人口将由2006年的2050万人增加到2623万人,这就意味着今后近20年里,新疆仍将处于人口生育的高峰期。
材料二:2008年8月27日黄河报·黄河网报道,榆林市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达3.69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22万t∕平方千米,局部地区最高达4.48万t∕平方千米。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成为制约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地貌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面积占42﹪;南部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8﹪。干旱、风沙、水土流失是陕北三大灾害。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等。
其次,友情提示:结合上面实例,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教材P78—79页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破本节重难点。
问题1:同学们,分析了这则实例后,你最想说点什么?
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走怎样的道路?当前,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样的道路?
问题3:(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讨论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政府提出并正在落实的新理念。)
师:“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是本节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讨论座谈、社会调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生教生”、“兵教兵”等方法,结合上面“友情提示”中设计的相关问题,对这一知识点做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行为养成教育的目的,这样该重难点便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得以突破。
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②体现了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和信心;③体现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本国策和节能减排政策等。(从其它角度说明亦可)】
师: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包括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比可持续发展内涵更丰富的概念,是一个比可持续发展观更高的新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