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
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
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
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关健词:“后现代电影”电影后现代性拟象关于“后现代电影”( postmodern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
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
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
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
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
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
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
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在一起。
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
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
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显示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性就是电影天然的察性。
因而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
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一、电影的科技性及后现代性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产物,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艺术。
法国电影编导兼评论家路易·德吕克在电影诞生初期就说过,电影“同时既是机器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①电影天然地与科技相连。
首先,电影诞生于科技的进步。
最早的电影创造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发明家。
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世界电影史》的第一章“电影的发明”中记录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决定睦作用。
从1823年,尼埃普斯需要14个小时曝光时间的第一张照片“餐桌”,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其间经过了费东、派里斯、约翰·赫歇尔、斯丹普弗尔、普拉托、霍尔纳、马莱、雷诺、爱迪生等各国科学家及发明家的无数努力,才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影。
②其次,电影的发展直接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
电影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全屏幕到宽屏幕,到3D立体电影、四维电影等,都直接源于电影科技的进步。
再次,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特技,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
最后,电影的传播手段也以科技为先决条件。
电影从开始的大剧场,到之后电视转播,到光碟制作以及络播放,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电影向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传播。
所以,我们说,电影是一种高科技艺术,并且因为这种科技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属于一种后现代艺术。
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影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不同。
后者是以手工(包括手工制作与人体表演)为主的艺术。
这种手工性的特征,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前现代。
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机械技术性。
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以及传播各环节都不能缺少必要的工业技术条件。
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是前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
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参与就是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电影因为天然地与科技在一起,所以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特征。
另一方面,科技力量从多个方面又推动电影不断产生更多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比如20世纪后期数码摄像机的诞生,摄像器材的低成本化,使得电影制作变得简易,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创作群体。
电影从以前仅属职业电影工作者的“贵族艺术”,发展为普通影迷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影片,打破了精英群体的电影制作霸权。
民间数码电影兴起,私人电影的自由创作,扩展了电影艺术的界限,这些新的变化,本身就是后现代精神的一种实现。
进而出现家庭DV制作,电影进人到百姓生活。
虽然私人录像与电影艺术还有一定距离,但其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都成为电影后现代化的新的表征。
同时,由于科技条件的提高,电影视听能力增强,使得影片越来越具有创作虚拟现实的强大功能。
电影中享乐主义色彩也为之提高,更加激发出后现代的平民狂欢景象。
所以科技对电影的这一系列影响,都将电影推向后现代文化最活跃的位置上。
二、电影的复制性及后现代性美国学者杰姆逊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来无穷地复制的艺术。
’而他紧跟着说:“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
所以,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艺术。
关于这一问题最著名的分析是由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做出的。
本雅明说:“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③。
’,川’”这种“光韵’,就是传统艺术所具有“本真性”( Ech theit ),即作品诞生于艺术家双手的那种身体的直接性及被署名的惟一性。
传统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完成,即使也有一些复制技术,但往往复制数量有限,范围狭小,无法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崇敬态度,也无法消除原作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
但是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副本无限量增加,大范围地出现,欣赏者不用去特定的艺术展览馆带着膜拜性心理去欣赏原作,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易地接近复制品,从而观赏的距离被消融掉了,原作神圣的惟一性被打破。
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
”通过机械复制,艺术品在丧失掉艺术“光韵”的同时,也被变得平面化,失去了古典艺术所具有的深度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
因此可以说,机械复制让艺术遭受到了后现代的命运。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可复制艺术,它在本质上来自于复制技术。
电影来自于照相术,以及对照相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摄像技术。
所以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是通过摄影技术完成对事物的物理性复制,将其变成图像储存在胶片上。
这种制作过程的复制特点决定了电影的复制性特征。
电影作品并非是以物质形式呈现的胶片,而是储存在胶片中的图像内容。
电影胶片可以无限复制,而不会改变电影图像内容本身,复制品与原作品并无差别。
所以电影的这种复制性特征使得电影与传统艺术有着极大不同。
复制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
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复制条件逐渐增长,从早期的同一胶片的多次放映,到拷贝逐渐增加,可以全球同步放映以及电影的电视转播、电影的数字化,通过VCD, DVD等大批量复制传播,以至于到现在的络下载与在线播放等。
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电影复制性不断扩展的历史。
电影在轻易地进人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就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了。
三、电影的综合性及后现代性“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具有三个最普遍的特点:第一是电影作品构成的综合性;第二是电影作品审美资源的丰富性;第三是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性。
r(3j 20其中后两个特点都是建立在第一个特点即电影的综合性基础上,成为其综合性艺术形态在美学表现与文化内涵上的扩展。
电影的综合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从作品的存在方式来看,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从对作品的感受方式来看,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同时又是想象的艺术;从制作方式来看,它是一门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化装、剪辑、洗印、照明等各艺术及技术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
④周宪在《审美现代性批判》中说:“后现代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现代主义业已确立的种种分界、鸿沟和区别的翻动。
,r 327现代主义强调分化与界限。
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自律性,极大地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极端化追求,各类艺术以探索自身的艺术本体为己任,在缤纷的艺术实验中寻找其艺术的边界。
然而后现代艺术正是在对这一倾向的反拨下诞生,意图打破各种边界,取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艺术的跨越性、边缘性、交叉性以及综合性。
如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与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里说:“和现代主义推动差别化相反,后现代主义采用非差异化手段蓄意颠覆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艺术家和观众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之间的界限。
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个性。
“语词和影像的并置、视象和声音的并置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
电影正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电影是多种艺术门类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综合性同时也成为其边缘性与交叉性的特点,多种艺术重叠交叉,从而显示出后现代艺术打破界限、追求跨越与融合的特征。
四、电影的商业性及后现代性电影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
(6]3590法国作家马尔罗在《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曾说:“电影是一项。
’,⑤这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电影是与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
电影必须进人到消费环节中才能再生产。
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为代表,其每部影片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相当于一所较大型公司的资产。
这种经济上的投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具有可能。
艺术作品直接成为商业产品。
电影艺术在创作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商业问题。
制作电影之前必须要拉取赞助,进行商业性评估,只有有经济利益可图的作品,才会投人生产。
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是典型的商业艺术。
而艺术的商业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所以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
电影的商业性特征直接引起了电影在美学追求上的通俗化、大众化、多重性、多样性等特点。
首先,因为电影的商业性需要,电影成为最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电影要追求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商业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