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3、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①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
②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为标准来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MU,以便获得最大满足。
若MU/P>λ,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若MU/P<λ,消费者则选择消费货币。
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
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③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比如提高),那么消费者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也会随之变动(减少)。
这说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试用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1)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可以排序,并满足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和不饱和性等公理假定。
(2)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性质:①不相交;②有无数条;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时又受到既定收入的限制,因此,引进预算约束线分析。
(4)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约束下消费者实现的效用最大化。
这一均衡点可以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表示即:当消费者根据偏好决定的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恰好等于两种商品在市场上的相对价值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5、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
(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
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
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
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6、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
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
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
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等产量曲线: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4、机会成本是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2分)含义: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东西。
—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3分)给定一个大于0的正整数λ,设把各投入要素的量翻λ倍,则新的产量为:1.需求(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边际产量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4.外在经济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儿产生的支持价格也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的价格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应用:支持价格一般应用于农业限制价格是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对这些产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一般低于均衡价格,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制定的最高限价。
1、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即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
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支付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
3、生产者剩余: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
因为生产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成本都低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此低于部分是生产者的额外收入。
4、替代效应: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多消费这种商品,少消费其他相关商品,这就是替代效应。
5、收入效应:因为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影响人们的商品消费,这就是收入效应。
6、收入消费曲线: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可能线与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它是各种不同收入条件下,消费者的最佳购买组合的轨迹。
7、恩格尔曲线:是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它反映了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的变化引起需求量怎样的变化。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价格歧视:又叫差别定价,指厂商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且这种价格的不同并非为成本不同而造成的纳什均衡:指在对手选择既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对局者的选择都是最佳选择帕累托最优资源的最大效率配置,即无论做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是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的人不受损的状态基尼系数:用于衡量经济平等的指标,指绝对平等线和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由绝对平等线和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3.简述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关系?答:区别:需求量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纯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
需求量变动表现在需求曲线上就是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变动是由非价格因素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这种变化表示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联系:不同价格下需求量的总体即需求。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是什么?答:a.消费者的偏好程度。
偏好越大,则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b.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程度越大,则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
c.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用途越广泛,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
d.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e.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则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f.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
时间越短,则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1.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它们有什么经济学含义?答:a.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b.特点及含义: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这表明,要增加商品x的消费就必须减少消费Y;反之亦然。
两种商品之间的这种替代,此消彼长。
2)在坐标平面上存在一组无差异曲线群,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斜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这说明,在同样的效用水平下,要替代一单位的商品Y所需要的商品X不断增加,这是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反应。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答: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就是消费者在一定的货币收入约束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这一均衡条件用公式MUX/MUY=PX/PY,即消费者所购买的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这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之比。
在图形上表示消费者均衡则意味着: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
3.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间的关系?答:首先,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达到最高点的先后顺序是边际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总产量曲线。
其次,由于总产量等于所有边际产量之和,所以边际产量曲线上升阶段,总产量曲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上升;当边际产量曲线下降时,总产量曲线以越来越慢的速度上升;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在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曲线不断下降。
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再次之前,边际拉着平均上升,在此之后,边际拉着平均下降。
4.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答:a.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b.因为:如果MR>MC,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赚到,这时企业扩大生产是有利的;如果MR<MC,则边际利润为负值,总利润将要减少,这时企业扩大生产是不利的;只有MR=MC,边际利润等于零,总利润达到最大。
7简述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类型。
答;类型包括;(1)一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征收最高价格的定价法(2)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不同的数量单位的同一产品索要不同的价格;(3)指厂商的产品市场可以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市场时,厂商对不同子市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8为什么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会存在两条需求曲线?答:一方面,厂商降价是,它会设想其他厂商不会采取降价措施,因而认为其不仅可以增加对原有客人的销售量,而且会把较多的顾客从其他厂商吸引过来,所以其销售量会大幅度增加,即其面临着弹性较大,斜率相对较小的需求曲线,这是它的“想象中的”需求曲线;但实际上,在它采取降价措施时,其他厂商也会同时降价,这样,厂商无法将其他厂商的顾客吸引过来,只能提高其顾客的购买数量,而此时每一个厂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是不变的,所以厂商面临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弹性较小,而斜率较大,是它的市场份额需求曲线。
9.简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和意义;答: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使用既定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他有两大特点:1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说明生产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会导致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下降。
2凹向原点,说明随着第一种商品生产数量的增多,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渐增加。
3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微观论述题试述理性的生产厂商应如何组织生产答:厂商组织生产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厂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应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
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如果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理性的生产者自然不会停留在该阶段;而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如果增加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地减少,所以理想的生产者也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
至于生产者在第二阶段中何处达到收益最大值则取决于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