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理论与技术复习
名词解释
灌溉农业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
【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用作物的凋萎系数作指导,并不重视水的资源状况,其主要表现形式往往是大水漫灌。
】
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主要技术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滴灌、灌溉管理制度等。
】
现代节水农业指在确保区域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以维持植物生命健康实施精确给水与智能化配水,尽量减少植物生命过程和给水过程中的无效水量,提高农业综合用水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节水农业是指综合运用生物的、农艺的配套技术、及其设施、设备等先进装备,协调作物在充分利用土壤水和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高产、高效农业技术体系。
【节水农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为目的,通过培育作物适生环境,优化生态和资源配置,协调自然降水、农田土壤水分、作物临界期水分供求关系,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
农业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并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生物种群关系,及其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特点a.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
b.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约束,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
杜能农业经济区位理论从孤立化研究和区位地租出发,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的理论模式。
生态经济区位逐步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非中心式调控机制自然生态系统并没有形成专用的的信息通道,也没有形成一个高速的信息加工和传输中心。
尽管信息传输速度较慢,而且没有明确的系统预定目标,然而却是相当有效地协调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和进化,使系统的有序性不断提高。
【自然调控】
中心式调控机制人工控制系统的调节机制充分利用专用的信息系统,在信息中心高速处理信息,在专用信息通道高效传输信息,并按人为设定目标较迅速地调节主要的能量和物质转换部分的状态和变化。
【人工调控】
生态农业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
【生态农业包括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
暂时萎蔫指短时间内,由于植物叶片蒸腾大于根系吸水而使叶片缺水萎蔫的现象。
当蒸腾降低时,植物很快恢复正常。
永久萎蔫指植物较长时间处于水分收支不平衡状态或土壤缺乏有效水分,植物难以吸收到足够的水分而引起的萎蔫现象。
这种萎蔫指经过夜晚仍不能恢复正常,只有及时灌水或降雨,经数天后长出新根后植物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传统的灌水方法,追求田间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而本方法则强调在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保持干燥,仅让一部分区域灌水湿润,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区域干燥、部分根系区域湿润,以利于通过交替使不同区域的根系经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锻炼,刺激根系吸收补偿功能,及作物部分根系处于水分胁迫时产生的根源信号脱落酸传输至地上部叶片,以调节气孔保持最适开度,达到以不牺牲作物光合产物积累而大量减少其奢侈的蒸腾耗水而节水的目的。
同时还可减少再次灌水间隙期间棵间土壤湿润面积,减少棵问蒸发损失;因湿润区向干燥区的侧向水分运动而减小深层渗漏。
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在田间可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向交替给局部根区供水来实现,主要适于果树和宽行作物及蔬菜等。
植物生长延缓剂又称抗赤霉素,能有效抑制地上部生长,增加叶片厚度(作物光合速率与叶片厚度成正比),缩小细胞体积,减少蒸腾面积。
【如多效唑(PP333)、矮壮素(CCC)、比久(B9)、N,N-二甲基哌啶氯化物(DPC)】
土壤水: 自然中的水,通过降水或灌溉等途径进入到土壤中,被土壤颗粒吸附或由于毛管张力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即为土壤水。
五水农田水分运行和存储的介质包括大气、土壤、作物、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存在和运行在这五种介质中的水分子分别称为大气水、土壤水、作物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土壤作为介于大气和地下含水层之间的多孔介质,为大气水、作物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枢纽和缓冲器】
农田水循环是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循环,研究农田水循环应该以土壤介质为着眼点,研究土壤水的收入与支出过程。
(水量平衡)
土壤水的有效性指位于土壤永久凋萎点和田间持水量、田间土壤含水量对作物生长的有效性,即作物吸收这部分水量的难易程度。
田间持水量是指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这时如果继续供水,多余的水不能保持住而向下层土壤渗透。
永久凋萎点指作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或作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一般以为,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土壤含水量的上限是田间持水量,下限是永久凋萎点】
农业水资源是指农业用水,包括灌溉。
用水、农村人畜饮水、林牧渔业用水等。
【从构成
来说,农业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截留水和净化后的废污水】
农田水分调控是指通过各种人工措施来调控土壤水—大气水界面和土壤水—地下水界面这两个界面的水分交换。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在土壤根区形成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的适宜土壤水分剖面和水势剖面,同时减少地下水和土壤水分的无效损失,促进水分的有效利用】
【其构成与界面土壤水—大气水界面是降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土壤水蒸发进入大气的界面。
形状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和大气水的转化与运移,即表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根区土壤水分的消耗与补给。
】
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物,如茎秆、落叶、糠皮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
【作用抵御旱灾;稳定地温,抵御干热风;减少流失,抵御风蚀,维护土壤耕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微生物活性。
】水分的大循环
大陆内的水分循环
充分灌溉是指要充分满足作物生长期的需水要求,按照传统经验或作物需水量试验要求的灌溉水量和灌水定额(一次灌水的水量)进行灌溉。
典型例子大水漫灌。
非充分灌溉在灌溉水源不能充分满足限定范围内作物需水要求时,制约作物正常发育,达不到最大单产的条件下,可通过抑制作物非关键生育期的需水量,允许水分亏损和降低单产,以一定量的水补灌限定面积内种植作物的需水,使群体统存并长,获得总体产量较大的一种灌水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狭义讲,就是把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由灌溉管道带到田间每一株作物。
广义讲,就是水肥同时供应作物需要。
喷灌它是利用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将灌溉水通过压力管道输送到田间,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喷洒在土壤上,为作物正常生长提供水分的一种灌溉方法。
微灌它是利用专门的灌水设备(滴头、微喷头、渗灌管和微管等),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流或水滴,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水方法。
简答题
水的重要性。
答(1)水是生命之源
(1)水是文明之源
(1)水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节水农业理论与技术的重要性。
答(1)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1%,实际可用量远低于理论值。
农业用水占全球淡水用量的7%。
(2)世界上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5%和3%,而这一地区雨养农业面积却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3以上,且在湿润地区也常伴有季节性的或难以预测的干旱。
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答(1)耕地不足且污染严重
(2)水资源匮乏且污染与浪费并重。
【原因a.农业用水量下降 b. 地下水过度开采 c. 干旱频发 d. 水资源污染严重 e.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水农业基本内容
答(1)抗旱品种培育(2)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3)植物精量给水
(4)土植界面聚墒抑蒸(5)气植界面水循环(6)异源水植物利用
(7)区域智能化配水【农艺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技术】
具体的节水技术有哪些?
答(1)生物节水技术抗旱品种选育、抗旱制剂
(2)农艺节水技术圩田、梯田、免耕、秸秆覆盖
(3)工程节水技术输水灌溉工程
(4)管理节水技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农业生态系统组成部分有哪些?
答(1)生物组分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最重要的消费者为人类)、微生物(分解者)
(2)环境组分1)自然环境—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但已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调控和影响;2)人工环境—包括各种生产、加工、储存设备和生活设施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