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第一章 P181.论述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P5-61)内涵(本质):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既注重应用性也注重学术性,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特征:1高等教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
2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式成年人。
3高等教育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
4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2.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P7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的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规定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2)高等教育促进政治的发展。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专门的政治和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P9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4.论述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P12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4}社会文化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有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5.论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P14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知识3)服务社会发展4)传承和穿心文化第二章 P431论述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P19含义: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难度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它包括高等教育的组成要素,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性质,排列位置,时间关系,相互联系方式,比例构成,它们影响甚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性质,功能和效力。
影响教育的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与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源求状况等。
2)科学技术因素:{1}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需要研究新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水平与生产组织所带来的变化。
{2}用于高科技的发展,已使得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向着高等分化与高度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3)文化传统因素:包括全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由于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
4)教育的自身因素:{1}高等教育结构受整个教育结构的制约。
{2}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
2.论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P241)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3.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含义及特征。
P25—P26含义:层次结构亦称水平结构,主要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特征:1)相对独立性,即每个层次都具有其自身功能。
2)各层次具有自身的结构。
3)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种纵向的梯级关系,各层次间在结构,功能联结方面有差异。
4)中介性,高等教育各层次有系列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系统,按社会结构层次的需要,培养各类型,各规格的专门人才。
5)发展性,不存在某种稳定的结构状态,高等层次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当然是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4论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P32含义: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横向结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2)科技因素(3)社会因素(4)教育因素5.论述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含义及特点 P37含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师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结构状态。
它有三层含义:①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及其联系方式,包括全日制大学、电视大学、夜大学、业余大学、自考大学、函授大学、网络学校等;②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联系方式,包括综合型大学或多科性学院、单科大学或学院、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③指国家办的、地方办的、民办的、私立的高校之间的比例及联系方式。
特点: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特点呈现为多样化,具体表现为:(1)学生年龄的多样化(2)举办者的多样化(3)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4)培养目标的多样化6.论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P40含义: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科类专业的分布,构成高等教育整体的分布。
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2)经济环境(3)科技文化环境(4)人口环境(5)政治环境第三章1简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P44——P46含义: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生作用的联结点,是社会制约高等教育的集中体现。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才的共同要求,它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总目的,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依据总的教育目的,从高等教育任务出发制定的。
培养目标:教育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关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预期。
具体来说,它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社会需要和高等学校教育理念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
“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逐步树立无产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具有健全的体魄。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1)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培养的人才的政治方向,体现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方针。
(2)在业务方面强点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3)从德、智、体三个方面对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要求。
(4)高校培养目标涵盖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所要培养的人才基本要求。
2.论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多样化 P47内涵:其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
其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
其三,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秘史是一个系统,至少应该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制度、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等。
多样化:P483.论述通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P54内涵: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理解,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理解,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理解,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其四,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意义:(1)通识教育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
现代大学多数都信奉和践行“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等现代大学精神。
4.简述国外大学培养通识人才的理念和方式 P56(1)普遍重视通识教育(2)同时教育的实施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1、论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P69~722、答: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首先,要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其次,要热爱学生,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应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等。
2)具有合格的知识结构3)具有合格的能力结构2、论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P72~73答:一是学术水平,包括基础理论、学科理论、跨学科的知识面。
二是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指教育和教学能力。
三是师德,即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
3、论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P73~781)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2)对学术研究的认知。
3)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4)熟悉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径。
4、分析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P79~811)师资队伍的整体规模不足。
2)高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高校教师工作负担重,发展压力大,学术活动时间少,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4)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措施不多。
5 论述解决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策略。
P82~84答:(一)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为总目标(二)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三)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四)坚持高标准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重视创新团队建设(五)建立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学理论一、论述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原则?P87~89答:1.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人才培养规律。
2.根据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变化。
3.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按科学基础或服务对象的范围划分专业。
5.宽口径原则。
6.合理布局原则。
7.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论述高等学校教学的目标?P91答:高等学校教学的目标,即高等学校的教学的根本任务,主要包括:1.传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2.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三、高等学校教学应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P93~94答: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3.因材施教的原则。
4.知识与技能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