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高级的感官在感受客观对象时和对象相隔一定的距离。

这样, 容易引起人的精神性的反应, 可以不去盘问效用,可以镇住本能的冲动,而把感觉到的事物悬在心眼里,当作一幅图画来观照,主要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服务,容易引起美感。

另外,视、听感官所能接触对象面广,有比较广阔的感知领域。

一些科学家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审美感知中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分别是:眼睛占85%,耳朵为10%,其余感官合占5%。

可见眼、耳在审美感知中的重要作用。

与之相适应,审美对象的形象,主要分为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2、审美感知的特点:1)、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感觉以反映对象的个别属性为特点,这是我们对各种感官作用研究的理论抽象。

在实际感受中,各感官的感觉绝非孤立地进行,人们总是将对象作为整体来知觉的。

西方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们做了种种实验,证明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个别成分而后注意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

他们认为,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人在知觉活动中将杂乱无章的对象改造成一定结构、一定形状的“完形”的能力。

他们强调知觉的整体性特点,反对把知觉看成感觉的总和,反对把整体看成是部分机械相加或凑合,认为部分只有放在整体中来感知才能见出意义。

我们以唐代诗人张继佳作《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里有落月、枫树、渔火、寺庙、船舶等视觉形象,又有乌啼、钟声等听觉形象,还有霜满天的触觉形象。

可见作者是自然而然地整体地感知枫桥夜景,各种感觉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立体的画面,即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审美知觉作为对事物感性面貌的整体把握,突出地表现着 “统觉” 的作用。

统觉,指的是知觉内容的总和,包涵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

因为有统觉作用,主体就能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的目的指向性融于眼前对象的知觉之中,使知觉内容不再限于事物感性面貌本身,而融进特定的观念和情绪意义。

当我们面对浑浊的滔滔江水, 如果有人指出这是黄河, 我们情感会骤然发生强烈变化,这信息会唤起我们以往对黄河的知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回顾,并融入当下的江水的知觉中,对眼前江水的崇敬、热爱、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她不是一条普通的河,而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培育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我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把眼下的河流看个够,感受的内容会极大丰富起来,这与未传递给我们黄河的信息之前是截然相反的。

2)、审美感受知的超感性 P1603)、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力。

审美感知将对象作为整体来感知,并不意味着主体毫不选择地能将对象一切属性一览无余。

对象的感性形式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

当主体专注于一定对象时, 审美感知凭借敏锐的选择能力,能善于捕捉对象在每一瞬间所给予的某些印象,以及对象在运动中的某些精微变化。

我们相信,张继夜泊枫桥时,肯定还有许多东西他不在意,即使感知到了也毫无印象。

凭诗人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就有诗中富有诗意那些意象。

而元代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中,非常突出审美知觉的选择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幅意境相当美的秋郊夕阳图,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当然,作者当时感受到的绝非尽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之类衰败的东西,这是作者选择的结果。

主体的这种选择能力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4)、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审美主体对对象选择性的整体感知过程,始终受情感推动。

马致远的选择与他的期望和这种期望的内在心理结构有关,即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先在心理结构, 特别是他的由此产生的情感息息相关。

作者感知选择的东西是受“断肠人在天涯”,即出旅人飘泊生活所形成的悲凉情感支配的。

3、审美感知的功能:1)、是审美的门户和基础 P1602)、对形式进行选择或抽象 P1603)、把形式引向情感体验 P161二、审美想象想像是审美感受的枢纽,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

1、定义: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新对象的心理过程。

人们由眼前现实的视听物理表象联系到不在耳目之前的相关生活经验,并进而形成意念性、虚幻的生活意象便是想象。

是审美的第二个阶段——想象阶段。

审美想象是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能力。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遵循接近、类似、对比等联想规律,融合理解、情感,对表象进行加工制作,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制造新的审美形象。

审美知觉提供的形式(表象)虽然已是经过选择、抽象了的,但是要真正构成审美意象还必须经过想象引向理性。

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审美能力,始终以表象为前提展开活动,以审美意象的形成为活动目标。

它是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关键因素。

2、审美想象的形式:审美想象包括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知觉想象,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审美知觉之中,渗入到审美知觉中的想象。

它表现为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展开联想,或是充实、扩展知觉经验,或是赋予知觉经验以新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移。

如看到阴云密布,联想到黑暗,随之便感到沉闷、抑郁;看到晴空万里,联想到光明,随之而感到舒畅、开朗。

这都是想象渗入知觉与对象的对应活动的产物。

是想象、联想把情感经验移入知觉之中,从而使物理形式变为审美对象。

2)、再造想象,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记忆表象之中,渗秀入记忆表象中的想象。

它的基本趋向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知觉印象。

通过复现,原来伴随对象形式的情感地将会或多或少地再现出来,使主体重温一次那早已消失的情感体验。

3)、创造想象,审美想象还可以活动在创造表象之中,对表象进行改造制作,通常称为创造想象。

人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审美表象进行补充,或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用以丰富和深化审美对象的内容。

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浓缩、抽象等不同的手段或方法建立新的表象。

实现创造想象的手段还有许多,如小说中的荒诞与意识流,戏剧中的奇特与梦幻,诗歌中的陌生与朦胧,绘画中的扭曲与律动,音乐中的快速与不和谐音,电影中的夸张与反常等等,大多数都采用无意识非理性的想象,其表象之间的联系是非逻辑性的。

我国传统艺术相当重视创造想象,如中国戏曲中著名的虚拟程式(指空有月,摇浆过河),绘画中非常广泛的时空范围(画花草不问四季更替,画动物不问陆海之别……),舞台上不需灯光明灭可以描绘白天黑夜,等等。

想象的这种自由性和广阔性,使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深刻。

如果说感知的作用是为了进入审美世界的大门,那么,想象就是为进入这个世界插上了翅膀。

3、审美想象的特性: (1)创造性 (2)超前性 (3)超常性4、审美想象的功能:(1)把以往的审美经验带进当下的审美知觉中来,或充实、丰富它或削弱抑制它。

(2)它提供把握表象的具体多样性,有牵引理性把握它的统一性,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由非确定性趋向确定性的领悟。

(3)审美想象受审美欲望、情感的激发和推动,同时,又为审美欲望、情感提供媒介,使审美欲望、内在情感得到形式的处理和剪裁,从而得以清晰、扩展、抒发。

三、审美理解1.定义: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2、审美理解的特性: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和非确定性的特点。

1)、非概念性就是表现为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的概念。

这是因为审美中的理解,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

所谓“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钱钟书《谈艺录》),也就是说,审美有理解、认识的功能、成份和作用,却找不出它们的痕迹和实体。

它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表象,来表达某种本质性的东西,给人以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会。

诗人、作家的锻词炼句,都是为了求得形象感染的强烈,而不是为了求得明确的概念。

李白诗:“玉阶生白露,夜夜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后人评论:“无一字言愁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

就是说他没用一个概念性的语言写思妇的哀怨,但却通过白露、秋月、玉阶生露、夜浸罗袜、下帘、望月等富于形象感染力的语言,把思妇写活了,把她的哀愁明确而深沉地表现出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