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恢复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经济: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53亿元,人均GDP9271美元。
资源
涪陵区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域内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
最能代表涪陵资源优势:一是水、电资源丰富。
全区水资源理论蕴藏量大,达9.3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涪陵地方电网自成体系,截至2011年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大地方小电网之一。
二是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
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但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生产高标号水泥。
三是农产品独具特色。
除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柑桔、蚕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外,涪陵榨菜和红心萝卜、时鲜蔬菜等,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拓展重庆市场。
1、燃料矿
(一)煤区境的煤产开二迭系和三迭系的上统地层,多为零星分布。
现已发现小型矿床(点)20余处,煤层大多比较薄且厚度不稳定。
累计探明原煤储量3071万吨,而可采储量比较有限,故区境煤炭资源相对贫乏。
(二)天然气产于蔺市盆地的三迭系地层中。
1984年于四合乡首次钻通一井,日产气可达24万立方米,预测储量17亿立方米。
每立方米发热量8500千卡,含硫46毫克。
2、金属矿
铁矿区境铁矿藏于侏罗系下、中统地层,累计探明储量2249余万吨。
其品种有菱铁矿和赤铁矿两类。
菱铁矿主要分布于大柏、荔枝、清溪、永义等乡境,主产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地层,含铁量26-31%;累计探明储量2200余万砘。
其中以清溪河嘴储量最丰,近1000万吨。
砂金主要分布于区境长江沿岸河沙砾石堆积中,其中焦岩乡坪西坝、珍溪镇兔耳坝为唐宁以来历久不衰的淘金点。
据取样检测,每件(即一瓢,约3公斤)一般含量5至22粒。
铝土矿产于二迭系梁山组中部或下部,与耐火粘土共生,矿体多为似透镜状。
龙塘乡牛角洞附近发现两个透镜体矿床,一个长1200米,一个长300米,厚0.6至2.55米,平均厚1.5米,预测储量54万砘。
石灰石区境水泥用石灰石分布广泛,累计探明储量达4亿多砘。
北岩口石灰石属早三迭世沉积和嘉陵江灰岩。
矿体厚51至167米,呈单斜层产出,倾角13至20度。
氧化钙含量48-52%,氧化镁含量1%左右。
储量1亿吨以上。
大堡山石灰石属中三迭世沉积的雷口坡灰岩。
矿体位于背斜轴部,有3至4层,倾角10至38度。
总厚166至181米。
泥岩可作制造水泥的配料。
现已发现两个大型矿床:一为涪陵城东插旗山,位于早侏罗世的自流井组中部(马鞍册段)。
一为丛林乡廖家湾,产于侏罗系中统地层中。
矿体为一层,厚130至148米。
砂岩可作水泥配料。
主要产于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地层中。
已发现4个矿点。
硅质岩又名石英砂,系制造玻璃的原料。
区境卷洞乡发现矿点。
该矿主要以似层状赋存于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三层及长兴组中下部,已探明储量1.2亿吨。
钾质凝灰岩区境丛林、永义乡有矿点,产于三迭系雷口坡组底部,习称“绿豆岩”。
厚0.6至0.78米。
平均含氧化钾9-11%。
丛林乡1977年曾建厂开采。
后因矿点小、品位低等原因
而转产水泥。
硫铁矿分布于上二迭系长兴组上部和上三迭系须家河组含煤地层的顶部和底部,大多呈结核状、星散状形式赋存。
焦石、卷洞、山窝、龙塘、梓里等乡境均有矿点分布,含硫量8-24%不等,已探明储量260万砘。
经济
概述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0.53亿元,比2011年增长15.5%;人均GDP达到9257.57美元;工业总产值1013.6亿元,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88亿元、增长18.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36亿元;城镇常住人口62.4万人,新增11.4万人,城镇化率57.6%。
涪陵经济站上新台阶,为未来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