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预算法讲解课件
细化预算编制
新预算法
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各级预算应当根
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 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
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 方面意见后,进行编制。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 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 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 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新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 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 算资金的不足。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有超 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 金。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如果出现短收,通 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 收支平衡的,经本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批准,可以增列 赤字,报财政部备案,并应当在下一年度预算中予以弥 补。这就为今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编制三年 滚动财政规划,并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留出了空间 。
“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 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 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 明。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将政府采购的情况及时向 社会公开。
细化预算编制
老预算法
第二十五条 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 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 制。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老预算法
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 衡。
新预算法
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 兼顾、勤俭节约、量力 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 平衡的原则。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 度预算平衡机制。”
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是对现行单一年度预算平衡机 制的一种改进,是指在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建 立健全跨年度的、合理的平衡机制
公开透明
新预算法删除了有关预算外资金的内容,并明确收入和支 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 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
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 成。
“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公开透明
老预算法讲的是公共预算 新预算法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
加强预算收入管理 硬化预算支出约束
老预算法
第二十九条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
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率相适应。
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 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 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 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
新算法
第三十六条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
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 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
所谓“跑部钱进”,是指利用地方驻京办的关系网,在各 部委部门跑动“勾通”,达到要项目要资金的目的。
许多人到上面去争取资金,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 的是通过返还部分资金、有的是通过争取资金的人与上面“部” 里某个领导的个人关系、有的是靠持之以恒的毅力软磨硬泡, 等等不一,就这样,国家的钱就通过这种非正常的关系流到了 下面。当然不否认钱是救了下面的急,但这是否公平呢,是否 有更需要的单位,这不能不令人疑惑,这势必造成“熟人多吃 二两油”,或者门路多,争取的资金就多,没门路的就争取不 到一分钱。
“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 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但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应 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除外。”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将有利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 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 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地方统筹安 排预算,提高地方预算编报的完整性。
、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 算。并且对四本预算做了详细的规定。
这一实践符合现代预算完整性的要求,体现了建立全口径 预算的改革方向
为了做到公开透明,修改后的预算法细 化了相关规定
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四条:“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 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本 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 明。
规范地方债
原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 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是实际上,地 方政府处于发展需要,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地方 政府债务,这些债务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 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
规范地方债
新预算法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 规定,同时从五 个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
一是限制主体,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政府可以举借债务; 二是限制用途,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 用于经常性支出;三是限制规模,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 务院报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级政府在国 务院下达的限额内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四是限制方式,举借债务只能采 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不得采取其他方式筹措,除 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 式提供担保;五是控制风险,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 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 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 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 不得隐瞒、少列。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专项转移支付存在项目繁杂、交叉重复等问题,过多干预 地方事权、干扰市场资源配置,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楼继伟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新预算法从多个方面增加了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的内容
新增一条:““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 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按照法律、行 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立专项转移支付, 用于办理特定事项。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 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