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学正在弱化中国人心智张少雄英语,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壶煮不开的水,是一壶不得不硬着头皮喝的夹生水。
英语教学,主体内容是枯燥的课文翻译、无味的理论灌水和无聊的插科打诨,这些或把学习者弄得一头雾水,或把学习者弄得呆傻不堪。
枯燥的课文翻译,是在念一遍课文之后,将课文逐句译成汉语;往往是念一句英语、念一句汉语。
为避免枯燥,这里不举例。
无味的理论灌水,是语言学术语和语言学概念甚至语言学理论灌输。
看看两个案例。
第一例是“句子成份”。
英语教师总是热衷于讲“句子成份”,也总想让学习者搞清楚“句子成份”。
下面一个简单的句子,让教师和学习者犯糊涂了。
He begins to work.句子中He是主语,begins是谓语,这没有异议。
但是to work是什么呢?在同一所中学,一部分教师说是宾语,一部分教师说是状语,于是英语教师分化为宾语派和状语派。
宾语派和状语派长期争论,弄出人事矛盾。
校长想调解矛盾,带着两派代表到省城某大学外国语学院找到两位教授,请他们聚餐,想在就餐时请他们对宾语与状语做出裁决。
正巧,在这个问题上,教授们也分为两派,而所请两位教授一个是宾语派,一个是状语派;两位中学教师和两位教授弄成二比二,聚餐裁决自然不会有结果。
中学校长只好设法另找一位知名教授,知名教授知道一行人来意后,说:“我不能确定to work是宾语还是状语;我也不知道这种探究对提高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有没有好处?”教授没有给出期待的答案,两位代表出门时忍不住嘀咕说:“还知名教授哩,连to work是宾语还是状语这个简单问题都解决不了!”第二例是“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区别”。
先把动词的–ing 形式分为“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再努力区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
而为弄清“动名词”与“现在分词”的区别,教师往往要费很多口舌,学习者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
教师经常给出这样的或类似的例子:There is a sleeping dog in front of the small house.There is a sleeping room inside the small house.给出两个句子之后,开始分析与讲解哪一句的sleeping是现在分词,哪一句的sleeping是动名词,并给出区别“动名词”与“现在分词”的若干原则。
在分析与讲解之后,教师要求学习者理解与记忆这些“区分”原则,要求学习者实质性“区分动名词与现在分词”,要求学习者在使用时清楚是应该用“动名词”还是应该用“现在分词”。
无聊的插科打诨,是穿插在英语教学之中的种种调料。
也看看两个案例。
第一例是简单单词讲授,出自某城市初中课堂教学。
只是一个简单单词,教师用电脑播放动画课件:小猪、小狗、小猫等七八种动物出场,在天空、树林、道路等复杂背景中,在动物们八九分钟的交流后,在画外音对动物们的言行进行一两分钟的评论分析后,又走进一只动物,随着动物走进,一只气球飞进画面,载着一个单词“tiger”,同时动物说:“I am a tiger”。
播放这节课件后,教师讲解五六分钟;然后,再播放课件,是动物说“I am a tiger”的那部分的重复,反复约五六次,让学生跟读。
教师讲授大意如:tiger 就是老虎,老虎就是tiger;同学们,弄清楚啊,tiger可不是猫啊,猪可不是tiger 啊;……;同学们,我现在考考你们,tiger 是狗吗?(学生回答:不是!)tiger 是猪吗?tiger 是牛吗?(学生回答:不是!)……。
一个简单单词讲授,花费近一个课时,美其名曰气氛活跃,实则是注水,或掩盖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二例是简单句子写作,出自某重点大学外国语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公开课,讲课者是一位年轻的丰满的女性。
该教师先板书一句:We read the novel. 然后说:同学们,这个句子不丰满,咱们来让它丰满一些好不好?学生们果然叫:好!于是,教师将句子扩展为:We all read the novel. 教师说:现在丰满一些了,但是,还是不够丰满,再让它丰满一些好不好?同学们又叫:好!再扩展句子为:We all read the novel by YZ。
然后,……。
二十来分钟后,这个句子被“丰满”成一个中长句。
一个课时下来,该教师讲完两个句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接触到与使用的英语就这两句话。
这堂公开课受到听课教师与专家一致好评,什么“课堂气氛活跃”,什么“课堂调度自如”,……,通通都是好话。
课文翻译、理论灌水和插科打诨,都用汉语进行,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削减学习者接触实际英语的时间、剥夺学习者接触英语实际语言的权利,导致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侮辱与忽悠学习者,损伤学习者人格,弱化学习者心智。
一个大国,要走向世界,国民懂外语者少绝对不行,因此,外语教学是社会与教育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
但是,如此英语教学,却只能弱化学习者心智;而因为学习者太多,可以说,英语教学正在弱化中国人心智。
新华网上海频道沈文4月30日报道:来自英国的A-LEVEL课程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和学生所熟知,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教育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开设A-LEVEL课程的国际学校正在悄然兴起。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之外,选择了这种“洋高考”来实现自己通往世界顶级大学的梦想。
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是经过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核准并经上海市教育管理机构批准成立的专业的A-LEVEL教学和考试机构。
在这里,来自英国的高中课程被移植到中国的课堂,结合中外教的双重力量,采用全英语教学;学生参加英国权威考试机构监督和管理下的全球统一考试,取得成绩的同学享有与英国高中生同等的大学入学申请资格,可以在美、英、加、澳等全球160国家和地区直接申请大学。
现在,像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这样的机构,每年要向全世界一流大学输送数千名中国留学生,这个数目正处于快速增长当中。
然而,作为一个在中国本地开设A-LEVEL课程的国际学校,如何保证其课程教学的原汁原味?怎么样培养同时具备高分、高能力、高尚品质的国际化人才?又怎么样帮助学生在两、三年的时间里通过语言关,让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适应国外全英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水平?这可能是许多站在这种世界高考的围墙之外徘徊观望的家长们十分关心的话题。
在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我们体验了真实的A-LEVEL课堂。
让理想插翅的中学课堂“我的理想是要上耶鲁大学。
”“我要上哈佛!”胖胖的小男孩认真地说。
“我要去国外念最好的工商管理,但是我还在考察哪个国家的比较好。
本来挺想去美国的,但是现在金融危机,所以我还在考虑。
”说话的是大个子男孩。
这些话出自中国的普通高中生之口。
难道这是当代九零后的又一次耍酷自负?绝对不是,他们的眼中有认真和诚恳。
这是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通识教育课堂上的一幕。
讲台前站着的正是他们的院长——张铁光博士;黑板上写着一行显目的字: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需要指南针!整个通识教育讲座从学生们现在的理想出发,张教授讲述了他自己在英国剑桥大学念博士的经历,介绍了他周围英国朋友学业成长的故事,又概括到国外大学录取学生的基本要求,上升到整个职业选择和人生的把握。
讲演深入浅出,有趣却深刻,概括却形象。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多。
而张铁光院长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从事国际教育的专家之一。
通识教学:高学历,更要有“高能力”张铁光表示,剑桥国际A-level课程是全英语授课的,包括学生的所有教材都是英国原版教材,课堂上中外教都采用英语授课。
但是通识教育教育作为学院的特殊课程设置,其设置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素质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人生的态度、思维模式、想象力等等。
这些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的一种教育理念。
确实,21世纪缺的绝对不是高学历,而是具备“高能力”的真人才。
教育是社会发展最坚固、最根本的保障,却也有可能成为最保守的势力。
“高分低能”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的紧箍咒。
“成绩好确实是能说明学习能力强,但却不能说明生存能力强,更不能说明发展能力强。
”作为中国最早涉足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张铁光院长有着完整而深刻的国际教育理念。
他始终坚信:教育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
如果接受教育出来后,还不如没受过教育或者受过很少教育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创新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学对中国教育来说,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存在着“耗时多,收效低”的问题。
虽然中国学生在阅读能力,语法基础方面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但在语言的基本听说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最适合中国学生,又相对来说是最有效的呢?林柯老师是该中心的英语教师,她本人在高校从事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有比较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并参加过多个省级英语教学研究项目,发表论文,对英语教学理论有广泛的研究,从刚刚进入中心,林柯老师就深刻感受到中心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以及探索英语教学的决心。
她与光华学院的其他教学专家一起,在总结了多年来国内外A-LEVEL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英语教学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
首先,课程设置。
光华中心每周英语课时是普通中国高中的2到3倍,也是中心所有课程中课时量最大的。
同时,根据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的要求,中心开设了听、说、读、写四门英语课程,这样就从课时上对听和说这两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给予了保障。
其中,针对中国学生口语相对较弱的情况,在教学中加大了口语课的课时,且教学中采取的是5人一班的小班教学,分别由两位外教负责,一位中方教师辅助。
从教学实践来看,口语课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些开始不愿开口的学生,在课堂宽松自然地口语环境中,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开始愿意用英语交流。
听力课程由课上教学与课下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
课堂上,老师选取最新的,地道的英语材料,对学生进行精听的训练。
课下,每周,教师会给学生大约5到10分钟的听力材料,这样的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学听力教学模式,在听力的提高方面,做到了量的保障。
其次,小班授课。
不仅是口语教学,中心其它课程也都是在20人左右的小班进行的。
这就保障了老师对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在教学方面尽量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先前知识水平,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再次,英语教学理念及模式的改变。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原则。
在精读课程中,英语教学不再以过去传授语法知识为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淡化语法,加强词汇,以一个话题为中心,扩展学生与话题相关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听力,口语课上反复出现,帮助学生掌握。
同时,开设了泛读课程,以提高阅读速度,捕捉有用信息,理解文章大意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