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日期:2008年11月26日
人员规模 序号 单位 团队名称
首席科学家
骨干人才
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优势
(200字以内) 骨干人员 总 高级 人数 职称 固定 流动 固定 流动 1 2 3 4 5 6 1 作物种质资 源保护与创 新团队 26 19 14 9 2 李立会 44 作物种质 研究员/主任 资源保护 与创新 7 8 9 10 11 12 13 14 作科所 1 2 3 4 5 水稻优质、 抗逆分子设 计育种创新 团队 6 32 14 14 0 6 11 黎志康 55 研究员 水稻分子 遗传与分 子育种 7 8 9 10 11 12 13 14 万建民 王建康 赵开军 徐建龙 高用明 傅彬英 程治军 苏 宁 48 43 46 44 46 43 44 39 41 40 45 56 45 50 教授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分子育种 数量遗传和设计育种/ 作物遗传育种 水稻抗病分子生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 水稻分子育种 水稻分子育种 水稻分子生物学 突变体基因克隆 功能基因组学 稻瘟病抗性分子育种 水稻抗病分子育种 抗逆分子育种 水稻遗传育种 水稻生物技术/ 作物遗传育种 水稻育种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在水稻抗逆复杂性状的遗传、 遗传网络解析、植物分子育种 新方法等研究领域居国际领先 水平。提出的种质资源大规模 回交导入结合DNA分子标记技 术高效发掘优异隐蔽基因的分 子育种策略,已成为国内外种 质资源有利基因挖掘和育种利 用的主导方法。在水稻优质性 状基因挖掘、分子标记鉴定和 标记辅助选育优质水稻品种方 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应用数 量遗传、植物育种原理和方法 、育种模拟等领域居国际领先 水平。 根据我们目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进展, 通过团队的努力,力求在3-5年内在多 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建水稻优质、抗 逆的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以大力 促进我国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和进一步 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 将团队建设成为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 一流团队。并期望取得以下建设成就: (1) 建立优质、抗逆分子育种理论与 技术体系;(2) 研制选择导入系QTL 和遗传网络高效检测及品种分子设计的 计算机软件;(3) 培育高产、优质、 抗逆新品种3-5个;(4) 创制50份以 上优质、抗逆优异新种质;(5) 发表 8-10篇高水平的论文;(6) 造就具 有国际竞争力、协作精神好的一流科研 团队;(7) 举办水稻分子育种国际学 术会议2-3次。 董玉琛 刘 旭 82 54 46 47 50 42 46 42 46 44 44 46 56 48 院士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教授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种质资源保护 种质资源保护 种质资源保护 玉米种质资源创新 抗病虫特性鉴定 玉米种质资源创新 种质资源保护 种质资源信息 水稻种质资源创新 种质资源保护 小麦种质资源创新 抗逆特性鉴定 品质特性鉴定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创新 固定 固定 该科技创新团队梯队人员结构 固定 合理,有科研项目及其经费支 固定 持和条件平台支撑保障。科研 基础较好,不仅是国家作物资 固定 源保护和创新重大项目牵头组 固定 织、协调团队,而且是国家作 固定 物种质资源政策制定的咨询和 技术支持中心。团队研究内容 固定 、方向和目标明确,创新潜力 固定 很大,将是作物种质资源保护 和创新理论及其技术研发(原 固定 创)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人 固定 才培养基地,引领全国作物种 质资源保护和创新事业健康发 固定 展。 固定 固定 总体目标:立足于现有工作基础,以本 团队为主体,并组织全国骨干力量,解 决种质资源保护、创新与有效利用研究 中的关键问题,突破目前育种遗传基础 狭窄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作物种质资源 的保护与高效、持续利用有机结合,为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 实基础,并使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 比较优势转变为现代科技发展优势和产 业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 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人才建 设: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造就一支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 创新研究团队和一批杰出人才,力争成 为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理论及其技 术研发(原创)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人 才培养基地。成果目标:在5年时间 内,发表SCI论文50篇以上,在种质资 源保护与创新方面,申报国家科技成果 1~2项。 辅助人员 姓名 年龄 技术/ 技术/行政 职务 研究 方向 序号 姓名 年龄 技术/ 技术/行政 职务 研究 方向 固定/ 固定/ 流动 (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科研和学术 发展、平台建设等。300字以内)
4
第 2 页,共 7 页
人员规模 序号 单位 团队名称
首席科学家
骨干人才
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优势
(200字以内) 骨干人员 总 高级 人数 职称 固定 流动 固定 流动 1 2 3 4 5 6 7 8 9 5 油料所 油菜遗传改 良创新团队 10 26 17 20 5 王汉中 45 研究员/所长 遗传育种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粮棉作物重 大害虫监测 植保所 预警与控制 技术创新团 队 5 54 13 11 0 7 35 吴孔明 44 农业昆虫 研究员/所长 与害虫防 治 6 7 8 9 10 11 华 玮 31 37 32 44 56 57 28 29 33 32 75 52 45 47 48 43 38 38 38 35 42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院士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分子生物学 染色体工程/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油菜遗传育种 油菜遗传育种 油菜遗传育种 分子生物学 植物生理学 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 分子遗传学 害虫综合治理 虫害监测预警 棉花害虫防治 玉米害虫防治 玉米害虫防治 生防微生物 棉花害虫防治 棉花抗虫性 生防微生物 昆虫分子生物学 小麦害虫防治 李云昌 邹崇顺 刘贵华 张学昆 胡 琼 52 59 51 40 42 45 43 37 35 34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油菜遗传育种 油菜遗传育种 油菜遗传育种 油菜遗传育种 油菜遗传育种 种质资源 抗病分子生物学/ 分子遗传学 油菜遗传育种 油菜遗传育种 种质资源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 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为核心, 固定 汇集了油菜种质资源学、功能 基因组学、遗传育种与良种繁 固定 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员8名, 固定 共有具博士学位的12名,拥有 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试验条 固定 件,在油菜高含油量育种、抗 固定 菌核病育种、品种资源等领域 具有极高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和 固定 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内 固定 已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 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高 固定 水平科研论文100多篇,获得 固定 科研成果30多项。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以郭予元院士为顾问,中坚队 固定 伍由5名研究员组成,人员结 构合理,具有长期合作的传统 固定 与经验,已初步形成了有紧密 固定 合作关系的科研队伍;依托植 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 固定 室等科研平台,现有仪器设备 固定 与设施完全满足拟开展科研工 作的需求;目前承担了一批国 固定 家和农业部重要科研项目,经 固定 费充足、任务饱满;所开展的 研究工作皆有长期的积累和基 固定 础,先后获国家多项科技成果 固定 奖励,在《科学》等国内外著 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固定 通过研究棉铃虫、盲椿象、麦蚜和玉米 螟等我国粮棉作物重大害虫的灾变规 律,发展区域性监测预警与控制新技 术,提高我国农作物重大虫害的防控能 力,为我国粮棉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建成一支高水平,具有较强科研竞争 力的植物病虫害科研队伍,引领国内粮 棉作物重大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每年 培养博士研究生5-8名,硕士研究生1520名。 在未来5年内,发表研究论文150-200篇 (其中SCI源研究论文40-50篇),出版 专著5-8本,培育抗虫作物品种2-3个, 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 通过5年的建设,形成一支引领全国油 菜遗传改良发展方向、创新能力强、机 制灵活、学术观点新颖、人才队伍和学 科配置合理、在国内国际上有显著影响 力和话语权、上、中、下游研究相结合 的油菜遗传改良科技创新队伍,拥有油 菜种质资源鉴定、功能基因发掘、新品 种选育和推广多学科协同的科研技术平 台,能够针对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发掘 出油菜优异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建立 起现代高效油菜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 具突破性的系列新品种,发表高质量的 研究论文20-30篇,申请基因和技术专 利15项以上,选育出油菜新品种20-30 个,新品种年推广面积4000万亩左右。 申报或获得国家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3项,力争取得一项获国家一等奖励的 科研成果。 辅助人员 姓名 年龄 技术/ 技术/行政 职务 研究 方向 序号 姓名 年龄 技术/ 技术/行政 职务 研究 方向 固定/ 固定/ 流动 (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科研和学术 发展、平台建设等。300字以内)
王述民 王天宇 王晓鸣 黎 裕
卢新雄 曹永生 韩龙植 杨庆文 刘伟华 张 辉
朱志华 王克晶
2
雷财林 周永力 张 欣
朱苓华 王春连 王久林
第 1 页Leabharlann 共 7 页人员规模 序号 单位 团队名称
首席科学家
骨干人才
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优势
(200字以内) 骨干人员 总 高级 人数 职称 固定 流动 固定 流动 1 2 3 7 4 3 水稻遗传育 水稻所 种创新团队 23 19 11 11 程式华 50 研究员/所长 水稻遗传 育种 5 6 8 9 10 11 1 2 3 4 5 6 棉花育种新 技术研究与 棉花所 新品种选育 创新团队 7 48 15 14 0 18 15 喻树迅 54 研究员/所长 遗传育种 8 9 10 11 12 13 14 严根土 郭立平 张永山 付小琼 原日红 李运海 周晓箭 42 41 37 40 45 43 45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高级农艺师 高级农艺师 高级农艺师 抗逆育种 杂交育种 中早熟育种 棉花区试 品种改良 品种改良 品种改良 章善庆 朱旭东 曹立勇 吴明国 李西明 胡培松 唐绍清 庄杰云 杨长登 魏兴华 杨仕华 郭香墨 杨代刚 邢朝柱 杨付新 范术丽 宋美珍 王红梅 57 50 42 45 51 43 43 43 42 40 49 58 43 41 35 39 41 42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副所长 研究员/处长 研究员 研究员/副主任 研究员/副主任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主任 研究员 研究员/副主任 研究员/副主任 副研/副主任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杂交稻育种 杂交稻育种 杂交稻育种 杂交稻育种 常规稻育种 常规稻育种 常规稻育种 育种新技术 育种新技术 种质评价 品种评价 中早熟育种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 棉花区试 早熟育种 生化育种 中熟育种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创新团队以国家级专家作为团 固定 队的首席科学家,中青为骨 干,具有创新实力强的学术梯 固定 队,拥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 育种相结合的研发平台,形成 固定 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前沿的科 研方向,具有超高产、抗病虫 固定 、特早熟等育种优势,获得的 国家级成果奖占同行业60%以 固定 上,条件设施完备,拥有部级 固定 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南 繁中心和棉花品质检测中心, 固定 年可支配经费2000万元,具有 组织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固定 的经验和能力,成果转化基础 条件优越。 固定 固定 固定 建设国际一流的棉花育种创新团队,培 养一批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和棉花遗传 改良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队 伍,形成一支学科组成和年龄搭配合理 、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与国 内外密切合作、创新力强的国家级育种 团队;建立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 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棉花高效育种 技术平台,实现棉花育种的上、中、下 游有机衔接,培育过硬的、有突破性的 新品种8~10个,并在生产上发挥重要 作用,形成国家级成果2-3项,通过示 范和推广加速新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 加快我国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累计示 范推广3000万亩以上,创社会经济效益 30亿元,有效改变我国棉花品质类型单 一问题,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突破。发 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篇以上,其中被 SCI收录5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0名。 在水稻常规育种、分子育种、 种质创新等领域在国内具有较 强优势,其中三系杂交稻育种 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拥有一 批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国家 级、省部级、院级人才30人 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 人;主持一批国家重大项目, 共取得省级以上鉴(审)定科 研成果90项,其中审定品种50 个;获奖成果52项,其中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 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四 等奖1项,1997、1998、2000 、2003年分别有成果入选中国 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5 年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自主创 新技术。 依托于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瞄准国内 外水稻遗传育种学科前沿,重点建设“ 杂交稻育种” 等5个创新小组,力争杂 交稻遗传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 平。通过3-5年的建设,造就2~3名在 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水稻遗传育种科学 家,形成2-3个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 创新人才小组;建立和完善分子育种技 术平台,发掘和创制优异新种质100 份,育成10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品 种(组合),力争2-3个新品种年推广 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发明专利、新品种保护权及技术标 准等10项,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科技 成果1-2项,在国外建立3-5个杂交稻 组合示范点,积极开拓杂交水稻国际市 场。 辅助人员 姓名 年龄 技术/ 技术/行政 职务 研究 方向 序号 姓名 年龄 技术/ 技术/行政 职务 研究 方向 固定/ 固定/ 流动 (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科研和学术 发展、平台建设等。3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