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1、丘吉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担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曾因成绩差而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转考陆军士官学校而又两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
丘吉尔少年时很淘气,而且对学科的好恶非常明显。
他小学时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师说:我那里对丘吉尔的印象是:这个矮个子的红脸孩子是全班最淘气的孩子。
我甚至还认为他不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气包。
他以最低的成绩考入了哈洛学校(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中学)。
关于丘吉尔进入哈洛学校,还有一个秘闻——在入学考试中,丘吉尔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个字母和钢笔水的污痕,当然不及格。
可时,校长却说他合格,准许他入学。
校长的理由是:伦道夫的儿子肯定不是那种劣等生。
在哈洛学校,他特别不爱学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古典语,成绩总是不及格。
丘吉尔回忆自己在哈洛学校的经历时说:我的老师们如果想到我年龄这么小却读那么难的书,而我的成绩又很差,似乎苦于难以断定我究竟是早熟呢,还是智力发展迟钝。
2、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英国大文豪沃尔特.司各特,小的时候,曾是学校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
有一天,成名之后的司各特访问了他童年的母校。
文豪司各特的来访,在学校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大家热烈地欢迎和接待了他。
司各特在校园内边走边看。
突然,他问老师们:能不能告诉我谁是这所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老师们感到很为难,但没有办法,只好叫过来一个学生,向司各特介绍说:这个孩子就是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孩子。
那个小学生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司各特走近那个学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是学校中成绩最差的学生吗,不过,你是一个好孩子,你现在在忠实地替我守着我从前的位置。
说完,他从口袋里取出金币,送给了这个孩子。
4、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方面引起一场大革命。
小时候说话很晚,4岁时,父母甚至认准“这个孩子智力发育太慢”。
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说话。
上学以后,他父亲听老师说: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
老师们轻蔑地称他为“笨蛋”。
14岁,叔叔征得他父亲的允许,开始教他代数和几何学,努力获得了成功。
5、爱迪生是现代最了不起的发明家,也是咱们中国人心中,最著名的外国人之一。
他发明的电报机、电话机、白炽灯、留声机、无线电报、电影放映机、电气铁路、X线透视镜等,共1300多种。
小时候读书,老师曾骂他:你真是个臭脑袋瓜!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偏头,医生说:里面的脑子也坏了。
母亲只好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他学习。
6、蒸汽机的发明人詹姆斯.瓦特,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他对人类的贡献同爱因斯坦、爱迪生一样十分巨大。
瓦特上小学的时候,多数老师认为他不爱学习,评价他:学习劣等生。
小学毕业后,瓦特在父亲经营的小作坊里干活。
他心灵手巧,技术长进极快。
18岁时,他立志在制造科学器具上有所造就,便来到伦敦,在一家科学器具厂家当了一年学徒。
7、美国总统林肯: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虽然说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
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的。
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又着手自己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也倒闭了。
在此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四处奔波,历经磨难。
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州议员竞选,这次他成功了。
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
认为自己的生活有的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1835年他定婚了,但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
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
1836年,他得了精神衰弱症。
1838年,林肯觉得身体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
1843年他又参加竟选美国议会议员,但这次依然没有成功。
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却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
要是你碰到这一切,你会不会放弃?放弃这些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么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
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
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
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林肯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
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的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然而林肯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方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林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国内10 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我也是27岁才参加成人高考,开始正式的学习。
现在立志考历史学院的研究生。
每次学到痛苦的时候就用苏洵来勉励自己。
也希望那些年纪偏大,基础不好的朋友但又有志向的朋友不要放弃自己。
9 齐白石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
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
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
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
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
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
卒年95岁。
8 勾践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
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
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
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
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
”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
三年不愠怒,无恨色。
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
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
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
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
吴亡。
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 刘邦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
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
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
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
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
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
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
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6 屈原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
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
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据说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5慕容垂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