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关系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复习资料一选择1.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2.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几种学说,分别是3.管理说传播说传播管理说咨询说关系说协调说形象说4.“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这是传播管理说对公共关系下的定义.4.“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组织、公众、传播是公关三要素。

6.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7.西方公关学界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堪称最早问世的公关学的理论书籍。

8.巴纳姆的信条是“凡宣传皆好事”。

9.1903年至1912年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又称为“扒粪运动”“揭丑运动”。

10.1903年,艾维·李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成为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费用的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

其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其信条是“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11.1923年,美国人爱德华·伯尼斯以教授身份首次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同年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

其公共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提出的“投公众所好”的主张。

12.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出版了他们的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

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

13.格鲁尼格教授研究了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理论的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

14.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在英国伦敦正式宣告成立。

15.1978年,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大会,一致同意公共关系的定义为:“公共关系的实施即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提供意见,履行一连串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16.1986年,我国第一家专业公共关系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

17.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

18.1991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

19.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古代时期、巴纳姆时期、艾维·李时期、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20.现代国际公共关系的趋势是:为适应新形势,求得公共关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处理传统的公关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公共关系首先要注意21.传播的国际化、一体化、多元化,追求“有效传播”;新世纪的公共关系运作需要改革,提高档次,重视信誉形象,树立高效、公正、专业化、优质服务的全球形象。

22.全员PR管理实施的要点:领导的公共关系意识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组织的公共关系氛围23.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24.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全球性沟通与合作的大趋势,这是一种最具宏观意义的公共关系发展趋势。

25.公共关系活动是由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手段三大基本要素所构成。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执行公共关系任务,实现公共关系功能的载体和行为者,即各类社会组织。

26.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关系的职能化、职业化、专业化特点越来越明显。

27.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包括组织内设的公关职能部门、专业的公关公司和独立的公关社团组织28.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模式有: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最普遍)、公共关系委员会29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素质:自信、热情、开放30.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应该朝着两个方向着手:一是培养通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要求具有企业家的头脑,宣传家的技能,外交家的风度。

其定位是:懂管理、会策划、善传播)二是培养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

31.从性质和类型上怎样给组织分类?答: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组织,其公关工作的目标、重点和具体对象均不同。

1互益性组织,如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

2、营利性组织,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等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3、服务性组织,如工益学校、医院、社会福利工作机构。

4公益性组织,如政府部门、公共安全机关、消防队32.同一类型的公众又如何分类?还有哪些标准?答:根据组织公关活动的内外对象分类,可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按公众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个体公众和组织公众。

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分类,可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

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分类,可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

根据组织的价值趋向,可分为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

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公众划分为四类: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33.国际公众传播活动具有显著的跨文化特征。

34.政府公众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社会权威性的对象。

35.受主观意识性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

36.造成知觉的偏见的原因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作用。

37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3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的。

39.需要的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0.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

41.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其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来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是态度“量”的改变。

其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方向也改变,是态度“质”的改变。

42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

43.流言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愿望流言,恐怖流言,攻击流言44.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

45.从众行为又称为“随大流”或叫团体压力下的顺从现象。

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

客观原因是外来的影响和压力。

46.组织形象的构成有:组织的产品形象、管理形象、人员形象、环境形象、文化形象、社区形象、标识形象、媒介形象。

47.国外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行为特征,将各种公共关系活动划分为四种模式:即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不平衡模式、双向平衡模式。

47.双向平衡模式是最合乎道德的公共关系方式,而合乎道德的公共关系方式也是最能有效到达组织目标的模式。

48.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得他成为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

49.5W模式即谁传播(Who)传播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传播的效果怎样(What Effects)50.“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导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51.“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52.受众选择“3S”论——信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具有选择性,这就是受众心理上德自我选择过程,其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3S: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53.Internet 开始于1969年54.Internet的公共关系传播意义有:范围广泛超越时空高度开放双向互动个性化多媒体超文本低成本。

55.公关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民意测验、公众代表座谈会、资料分析等,其中民意测验是使用最广泛的。

56.问卷表是进行民意测验的主要工具,问卷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艺术性。

57.问卷的设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58.调查表的题目一般掌握在20分钟能答完的限额内;问题简单明了,避免使人反感。

59.新闻最重要的特点是在真实的前提下消息的新鲜和及时。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60.常见的新闻稿结构有三种:(最常见)倒金字塔结构;并列结构;顺时结构导语是新闻稿的灵魂。

61.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与公众沟通的例行方式。

62.主办各种公关活动是公众参与性最强的一类公关传播方式。

63.展览会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以展览规模而论,有大、中、小型之分;以展览时间来分,有长期、短期、定期、不定期、固定和流动之分;从展示的内容来看,则大体上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题性展览。

64.礼仪包括礼节和程序两个方面,在公关中均要求严格:握手双方,应该由长者、尊者先伸手,男女双方由女士先伸手,主宾之间由主人先伸手,同辈同性间先伸手者为有礼。

65.演讲是最具公关效果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

66.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作用应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因此公关的主要内容,一是内部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是对外传播,提高市场竞争力。

67.4P’s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6P’s就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体现了公关在市场营销的作用。

68.CI最早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AEG电器公司69.80年代后期,作为改革开放德广东省,以太阳神集团为代表的以批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导入CI计划。

70.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MIS是实施CI的重心。

71.在VIS 中,标志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

72.标准字几乎涵盖了视觉识别符号系统中各种应用设计要素。

73.政府公关原则有: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真实公开原则、科学指导原则、整体统一原则二、名解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报刊宣传活动——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全员PR管理——即通过全员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发起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

公众——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对象。

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各种感觉的复合。

态度——指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公共关系管理——是对组织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

组织实际形象——即组织的实际状态和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反映,公共关系活动方式——以一定的公关目标和任务为核心,将若干种公关媒介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备特定公共关系功能的工作方法系统。

赞助——组织或团体举办的一项社会活动,所获得的社会各界钱财或物质上的援助。

谈判——是有关方面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磋商,交换意见,需求解决的途径和达成协议的过程。

CI——指通过传播媒介,以增进社会认同的符号传达系统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向社会大众进行有效传达的过程。

CI战略——是一个帮助企业从经营宗旨、组织体系、市场策略、商品政策、公关广告乃至人员素质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目的是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企业的整体运作纳入既定的同一轨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