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1、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拆迁后存在的问题 3、村民的阻力问题 4、管理体制不合理
5、开发商违规Biblioteka 作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问题及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分析 岱庙街道城中村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分析
1、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分析 2、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分析 3、开发商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分析
博弈论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实证分析
(一)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二)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相关主要政策 (三)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程序 (四)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 (五)岱庙街道三友社区改造案例分析 (六)岱庙街道南关社区改造案例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三)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程序
1、逐级审批实施改造的村居
22、、科科学编学制编旧制村改旧造村方改案 造方案。
3、逐级审批旧村改造方案 4、组织回迁工程建设和回迁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四)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
1、捆绑打包联合改造模式 2、切块分开模式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相关的改造政策 (4)问卷调查法
网络形式、实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2012.06.09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1 引言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实证分析

4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问题及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分析

5 基于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的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相关概念界定
城中村改造
➢广义的城中村改造 主要是从比较大的范围上来看,包括实际物质状态 的改变以及非物质状态的改变; ➢狭义的城中村改造 主要是指实际物质状态的改变;

政府主导型模式
基本模式
村民改造主导型模式 开发商主导型模式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研究的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理论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六)岱庙街道南关社区城中村改造案例分析
南关社区改造项目位于南关大 街两侧,分A、B、C、D、E五 个区域,已批复的测算方案总 占地面积328.04亩,总建筑面 积61.57万平方米,回迁面积 20.33万平方米,共需拆迁居 民1466户,目前已通过审查的 规划总建筑面积53.98万平方 米。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基于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的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
1、制衡政府强势地位并调整补偿标准 2、保障村民利益 3、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督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1、制衡政府强势地位并调整补偿标准
理顺、修订现行法律法规 统一政策标准、合理提高补偿金额 建立长期性的监督保障机制 政府应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六)岱庙街道南关社区城中村改造案例分析
改 1.回迁存在问题,包括回迁住房以及营业房安
造 难

点 2.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运作不规范问题
改 1.重新寻求合作开发商,做好社会购房户处置
造 工作
经 验
2.成立南关社区改造遗留问题处置工作组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问题及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分析 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岱庙街道位于泰山脚下,辖区面积共有9.6平方公里,街道 管辖的村社区共有20个,总人口数量接近15万。岱庙街道城 中村改造于2003年开始实施,先后共有6个村社区列入城中村 改造计划中,目前已有5个已经在进行改造工程,总占地面积 1200余亩,涉及拆迁居民3000余户,规划建设总面积200余万 平方米。
(五)岱庙街道三友社区城中村改造案例分析
三友社区位于东湖路以南, 温泉路两侧,分东西两区。 2009年西区改造项目总占地 面积5.34公顷,建筑面积 12.8万平方米,共计20栋单 体。共分三期建设,2013年 5月份已全部竣工。项目完 成后安置回迁居民291户, 拆迁安置率达到82%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一)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二)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的相关主要政策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市区村庄综合改造的意见》(泰政发[2004]71号文) 《关于加快泰城城中村改造的补充意见》(泰政发[2008]31号文)
1、拆迁安置政策
2、土地政策
3、优惠政策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本 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 56.1%,快速的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 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直接涉及到了村民的切身利益及如何调节政府、开发商和 村民之间的利益矛盾。 本文以泰安市岱庙街道城中村改造情况为案例进行分 析,提出基于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的城中村改造政策。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2、保障村民 利益
建立失地村民的就业 保障制度
• 一是就业技能素质培训 • 二是制定相应就业政策 • 三是建设就业服务体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意义
1、提出能够平衡城中村改造相关利益主体之间 关系的方法,对我国大部分的城中村改造具有参考性意义; 2、为城中村居民生产生活提出现实建议,推动 城中村改造决策的制定以及具体措施的实行。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岱庙街道、三友社区、南关社区 (3)实地调研法
6 结论及局限性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相关概念界定
城中村
➢概念 从空间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发展避开城市边缘地区居住地 域,利用成本较低的农业用地进行城市新区域的建设,因此形成了城市 与农村相互交叉,农村被包围在城市中的结构,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城 中村。
➢ 成因
制度原因:国家主导控制 经济原因:地方政府追求成本最小化
(五)岱庙街道三友社区城中村改造案例分析
点改 造 难
1.拆迁涉及人员多,人员成分复杂 2.个别拆迁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3.拆迁户对政策理解混乱
验改 造 经
1.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2.了解民意,掌握动向,正面引导 3.拆迁动员工作,既要讲原则,也要讲策略 4.选定一个合适、满意、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