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现代城市公园前言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高低。
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
公园造景的设计,无论在命名、楹联、摆设等都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公园景观的内容。
同时设计还需要空间和内容上的相互照应、调整,并使之协调互补发展,提高庭园总体的造园艺术,也使庭园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一、城市公园的发展概况(一)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Calvert Vaux)(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
这一事件不仅开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她标志着城市公众生活景观的到来。
公园,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
(二)国外城市公园的房展历史(三)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历史我国城市公园的由来可追溯至古代皇家园林,官宦、富商和士人的私家园林。
现代意义的公园则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当时殖民者在我国开设租界,为了满足殖民者少数人的游乐活动,把欧洲式的公园传到了我国。
最早的就是1868年在上海建造的“公花园"(黄浦公园)。
辛亥革命后,我国广州、南京、昆明、汉口、北平、长沙、厦门等主要大城市出现了一批公园,进入自主建设公园的第一个较快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公园大多数是在原有风景名胜的基础上整理改建而成的,有的本来就是原有的古典园林。
少数是在空地或农地上,参照欧洲公园特点建造的。
这都为以后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除了以古代园林、古建筑或历史纪念地为基础建设了一批公园外,也建设了一批以绿化为主,辅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的新型公园。
这些公园意味着广大人民第一次有了娱乐和游憩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随着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在全国普遍开展以来,配合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我国城市公园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从1997 年到2002年,国家每年投入城市绿化的资金都在100亿元以上,约占城市建设资金的10%。
城市绿化覆盖率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到“九五”最后一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8.1%,全国公园总数由20世纪80年代将近1000个发展到2002年的4000 多个。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国城市公园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公园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增添了大量娱乐和服务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市民游玩内容;许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古树名木通过公园的建设得到了较好保护,成为市民了解和欣赏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类型日趋多样化,除了历史园林以外,在城市中心、街道两旁、河道两旁、居民社区、新建小区甚至荒地、废弃地和垃圾填埋场上也建设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对于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闲暇生活需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
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
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
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与类型(一)城市公园的一般分类城市公园一般可以分为:居住区小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区级综合性公园、市级综合性公园、线型公园(滨河绿带、道路公园)、专类公园等。
(二)按服务半径分类按照服务半径可以分为:邻里公园、社区性公园、全市性公园等。
(三)按面积分类按照公园的面积大小可以将公园分为:邻里性小型公园(面积2 公顷以下)、地区性小型公园(面积在2?20 公顷之间)、都会性大型公园(面积20?100 公顷之间)、河滨带状型公园(面积5?30 公顷之间)等。
(四)按设置机能分类按照不同的设置机能公园可以分为: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等。
(五)按公园机能、位置、使用对象分类按照公园的不同机能、位置、使用对象可以分为:自然公园、区域公园、综合公园、河滨公园、邻里公园三、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与作用(一)社会文化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和科研教育基地。
(二)经济功能防灾减灾功能,预留城市用地,为建设未来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环境功能绿地上的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在消费者密度大得惊人的城镇生态系统中,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降低城镇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氧气的比重。
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绿地上的植物还能吸收或吸附一些其他有害气体,它们承受了被污染的压力,再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使有害气体发生转化。
过滤空气,使其中的悬浮粉尘浓度降低,流动空气经过绿地时,绿色植物的浓密枝叶吸附了大量粉尘,使空气变得洁净一些。
杀死某些致病微生物。
例如针叶树放出的挥发性气体,对许多细菌、某些感冒病毒有相当强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降低风速、减弱噪声,屏蔽或吸收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
调节水份循环的过程,增加干噪时期的空气相对湿度。
美化市容和其他效益。
独具匠心的公园绿地布局,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突出城镇的个性,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小型生存空间,对常住居民和旅游者都有持久不衰的魅力。
(四)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居住、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理应服务于民众。
公园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除具有旅游价值、文化教育、休闲游乐的功能外,还折射该城市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城市往往因公园的存在而变得更有文化魅力。
在国际上,城市公园绿地被公认为优效物品,所有人都有到公园游憩、活动的权利,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园绿地一般被作为基本福利提供给公众,实行免费开放,以保障所有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权利。
城市公园绿地具有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
公园绿地固然承担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更能满足市民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
绿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就像阳光、空气、水与人一样。
城市绿地公园的周边人多地少,提高土地综合使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让公园这种城市公共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及社会效益,在城市发展和公众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真正让公园发挥应有的功能,让每个市民享有一份绿色的安宁,一片晴朗的天空。
(五)其他功能除以上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功能外,城市公园在阻隔性质相互冲突的土地使用、降低人口密度、节制过度城市化发展、有机地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改善交通、保护文物古迹、减少城市犯罪、增进社会交往、化解人情淡漠、提高市民意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
四、城市公园现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公园现存的问题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城市公园都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创建发展至今的。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也曾经有过兴盛辉煌的历史。
它们成为那些与其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记忆中不可抹去的生活片段,作为那些发黄的老照片中的背景而留在人们对往昔的回忆里。
50多年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旧的历史公园虽然一直处在不断的改造修缮过程中,但其现有现有状况所呈现出的诸多的问题,以及在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园在面临一系列外部城市环境和生活需求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研究。
我们如果留心回忆就会发现,曾几何时,中国的城市公园就像某一时期中国的电影院一样,面临着相对于人们的思想和眼界都显得落伍和渐渐淡出人们时髦生活内容的窘境。
1.人为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审美观念也随之逐步的改变和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
各地普遍重视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及各种类型的广场。
与此同时,相对旅游景点而言,城市公园的发展却被忽视,在经济、技术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与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相比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自身发展上没有有效的突破和创新。
出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建设相背离的局面。
2.经济因素在经济社会,人们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自然会考虑到自身的消费水平。
在外部经济得不到有效的支持的状态下,公园不得不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谋得资金以弥补自身经费的不足。
例如收取门票费用、鼓励各种经营等,也相应增加了游客的经济支出。
与此相比,新建景区不但能给游客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强烈刺激,同时由于是以公益项目建成,以服务大众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没有任何费用就能享受到园林艺术之美。
在新的景点中融入了现代艺术表现与科技的含量,较之传统的以诗情画意为情调的山水园林其表现手法,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富亲和力,由此也造成了公园部分客源的流失。
(二)解决方法1.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作为管理层的领导者,是公园管理的核心力量。
不仅仅要有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更要有引领从业人员共同进步的能力。
作为城市园林方面的领导者更要懂得园林管理。
因为园林的美是“创”出来的,而不是用一般简单的数学公式“套”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对美的认识。
园林艺术没有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园林艺术水平的再现含盖了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自身的修养,正所谓境由心生。
所以领导者要有相当的主观判断力,才能使园林景观尽可能表现出最佳艺术效果。
2.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增强园林养护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使之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园林树木的成活率和观赏性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在园林工作中,设计是第一位的,养护管理则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
园林设计的效果和意图需要借助好的养护管理才能实现。
在园林养护管理中要研究如何既能保持最好的景观,又能尽可能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3.宣传园林艺术,倡导科学审美观念园林是在有限空间内以植物为基本素材,结合各种艺术手法,创造最美的意境,借以表现创造者的审美观念。
园林的审美意境是景观效果的最终的意志表现,是欣赏者与创造者的思想境域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