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疟原虫的RDT检测 及镜检技术
丰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黄曾
2014-7-15
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显微镜血涂片检查结果阳性;这种镜检确 诊最可靠。 2. 免疫学诊断:( 1)循环抗原的检测 ( 2 )循环抗体的 检测 3.分子生物学技术:PCR和DNA探针已应用与疟疾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确诊疟疾 的“金标准” 仍然是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 裂殖子8~32个,通常8~18个, 排列不规则 • 疟色素集中成团块状 •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薄血膜间日疟雌(大)配子体形态
形状大小:圆形或椭圆形, 较大。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深红色, 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疟色素:黄褐色,均匀散 在,数目较多。
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位置
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来自标准血片(1人)门诊发热病人血片(1人)
居民普查血片(2人)
血膜的制作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写 上受检者的号码,以防差错;待薄 血膜干后再用铅笔于薄血膜中写上 血片种类的代号和受检者的个人编 号,依次顺序插入标本盒内。
染液的种类
染液种类:疟原虫的染色,目前临床 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瑞氏(Wright stain) 和吉氏染液(Giemsa stain)。这些染液 中的主要染剂都包含美蓝、伊红和由美蓝 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 快速诊断试纸条可与镜检 疟原虫相互补充。
疟原虫抗原检测
• (一)原理
• 快速检测试剂是通过在硝酸纤维素膜(NC)试纸条上产 生可见的条带来检测抗原的一种“免疫-层析”试剂。染 色标记抗体与疟原虫抗原结合,复合物由试剂条检测线上 的抗体捕获后,形成一条可见的条带(检测线)。 • 检测的第一步是将溶血剂与血液混合,破坏血红细胞释放 疟原虫蛋白,便于与标记抗体靶蛋白结合;然后将血液与 标记抗体的混合液置于硝酸纤维试纸条上,并通过毛细管 作用和缓冲液/清洗剂推力,使混合液在试纸条上移动并 通过检测线与对照线。
注意事项: 1.高纯度试剂。 2. 所用器皿绝对无水(伊红在水溶液 内遇到美蓝或天青即可互相化合而产 生沉淀,从而失去染色力)。 3. 边加边磨,充分研磨;整个染色液 配制时间不能少于5个小时。
姬氏染液的染色方法
先用甲醇或无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再用清水对厚血膜溶脱 血红蛋白,然后再进行染色。 注意:吸取母液时,不要晃动瓶子,以免沉淀物泛起影响染色 效果. 成批血片染色:将已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 倒入3%吉氏染液稀释液(3毫升吉氏原液加缓冲液或净水97 毫升,混匀)浸没血片,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30min(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染色时间和浓度),然后用清水轻轻将 染液漂洗干净,将血片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晾干, 包装,镜检。 单张血片染色:将处理好的血膜,加姬氏母液1-2滴,加 中性蒸馏水15-30滴,染色30分钟左右,然后用清水轻轻将片 上的染液冲洗干净,晾干镜检。 较理想的染色结果是红细胞为淡红或淡紫红色,疟原虫 的胞质呈蓝色,核为紫红色,疟色素为棕褐色。
血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使用前载玻片一定要清洁,否则会影响 血片制作和镜检结果。 ●厚血膜干燥时勿加热,加热会使原虫变 形,影响镜检结果。 ●配置母液时过滤可除去杂质颗粒,有助 于提高镜检质量。
● 固定薄血膜时勿将甲醇触碰到厚血膜。 ● 冲洗染液时,水流轻缓,勿冲走厚血膜。
血片的镜检
1.在学习镜检疟原虫之前,必须先对正常厚薄血膜中各 种血细胞的形态、内部结构和染色性质加以识别。 2.镜检疟原虫,首先学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血膜 中疟原虫形态后,再学习镜检厚血膜。 3.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仅作为原虫分类 时参考和血片编号之用。 4.镜检疟原虫须用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当发现 疑难问题时再调换10X目镜进行观察。 5.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使血膜从上而下,自 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稍叠 一个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 一般情况下,厚血膜四周(稍薄些)疟原虫数量较 多,且形态较清楚,镜检时不要忽略。每张厚血膜检 查时间最少不低于20分钟。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嗜酸性粒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红细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 不明显,基本正常。 虫体大小:较大,约 为红细胞直径1/3。 胞浆:环状,浅蓝色。 核:红色,一个,偶 有二个。 疟色素:无。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 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标签
标本片
发热病人血片
薄血膜的制作
• 薄血膜 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血部分①取约 1~1.5微升的血量(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使血 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50夹角,待血 液向两侧扩展约② 2cm~2.5cm宽时,均匀而迅速 地从右向左推成舌状薄血膜(约2.5cm长)。推制时 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夹角大 小及展开血膜的速度快慢等常影响血膜的厚薄。制 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 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③薄血膜外观:舌状厚 薄均匀,无划痕,④位于玻片1/2~1/3处【左半部 分(或第4—6份)】 。
间日疟成熟裂殖 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 薛氏小点。 大小: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 通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 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疟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 原虫的一边。
间日疟裂殖体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 较深,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2 个,通常为8~18个, 排列不规则,核红色, 胞浆蓝色。 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 央或一侧。
我们主要用吉氏染液,它具有方便,染色效 果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优点。瑞氏染色,染色 时间短,但染色效果不如吉氏稳定,主要在门诊 量大的门诊实验室使用。
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注意: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两性电解质,要求染液 的pH值7.0-7.2较好。
染液偏酸时,所带的正电荷增加,易于伊红结合,使 红细胞和疟原虫的核染成鲜红色,而淋巴细胞和原虫的胞 浆着色较差;反之,当染液偏碱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 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蓝色,不易观察。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 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薄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形态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褪色, 出现形状大小相等、分 布均匀、数目较多、鲜 红色的薛氏小点。 虫体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蓝色, 出现阿米巴伪足,有空 泡。 核: 红色,一个。 疟色素:有,细小杆状, 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姬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取姬氏粉 0.5 克置于研钵中,加 25ml 甘油充分研磨,倒入 60 或 100ml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钵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浓液混 入瓶内,至25ml甲醇洗净钵中甘油染液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 置于55—60℃水浴中或温箱内24h或室温内3—5天,多加摇动,即成原 液。姬氏染液是目前较优良的血膜染剂,即使在炎热天气中,亦可经 久不变。 材料: 1、姬氏粉0.5克 2、甘油25ml 3、甲醇25ml
熟练工作者的推片姿势
厚血膜的制作
• 厚血膜 用推片的左下角,从取血部位刮取①约 4~5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 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 转,转2~4圈,涂成②直径0.8~1cm大小圆形 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 5~10个自细胞为宜),③厚血膜的位置,位于 玻片右1/3处[中央偏右(或6等份中的与贴标签 的1、2份相邻的第3份中部)] 。④厚血膜外观: 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过厚易于脱落,过薄 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以油镜视野5-10个WBC 为宜。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 不明显,基本正常。 虫体大小:较大,约 为红细胞直径1/3。 胞浆:环状,浅蓝色。 核:红色,一个,偶 有二个。 疟色素:无。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大小正常,颜 色较深。 虫体大小:较小,约为红细 胞直径1/5-1/6。 胞浆:蓝色,环状纤细,有时 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常见 多个原虫同寄生于一红细 胞的现象。 核: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疟色素:无。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在采集标本、制作血片前,首先要核 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住址。 • 采血部位和方法: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 垂,指头;一人一针,常规消毒、采血。
取血部位和血量
采血部位和取血方法:
耳垂或无名指(婴幼儿母 趾或足跟),通常在耳垂 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 毒取血部位,待酒精干后,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 垂上方或无名指指尖,右 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皮肤, 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 右手中指轻轻挤压出血。 厚血膜血量约一粒大米 (即火柴头)大小。
间 日 疟 大 滋 养 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 阿米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间日疟大滋养体
恶性疟大滋养体
受感染红细胞:大小正常, 颜色较深,可出现较粗、 大小不一、分布不匀、 数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 虫体大小:较小。 胞浆:蓝色,圆形,坚实, 体积小。 核:一个,红色。 疟色素:较细的黑褐色颗 粒,常集成块。
恶性疟大滋养体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 可有薛氏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 小或消失,浅蓝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 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 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 深,可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蓝色。 核: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素:黄褐色颗粒,常集成 黑褐色团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