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

德国法西斯崛起的原因姓名:陈飞学号:20100642016 班级:2010级2班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66年,德国席卷整个欧洲,这次战争打破了旧的世界格局,摧毁了旧的殖民体系,英、法旧的殖民主义国家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诞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西欧大规模向北美转移,当我们回过头,再去思考这场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时,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在战争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是什么思想和力量在推动者“二战“的爆发,生活于文明社会中的人类又怎会变得如此嗜血如命?为了揭开谜底,一切答案都在推动战争的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开始说起。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希特勒民族主义中资产阶级特权阶级一: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盛行个人专断德国是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1871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领导德国完成统一的普鲁士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专制注意盛行,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在“一战”战败后,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缩小了德国发展必要有生存的空间。

而1929-1933的全球经济危机,各国实行保护政策,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困难,全国人民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但是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没有办法实现人民发展的愿望!面对现实的无力,德国人民怀念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他们,实现自身发展,这为“纳粹党”上台执政,实行法西斯独裁专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凡尔赛和约》掠夺,激发“民族主义”的复仇心理在“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和约》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惩罚:(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损失了1 0 %的领土,1 2 .5 %的人口,以及包括山东在内的所有海外殖民地。

使德国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失去了欧洲大国的政治地位,还要进行战争赔款。

《凡尔赛和约》给德国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引起了日耳曼民族强烈不满,激发民族之间的仇视心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沦为战败国,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合约》使德国饱受凌辱和宰割。

在国际上蒙受的巨大耻辱使得德国民众的民族情感大受伤害,加之战争的破坏和巨额的战争赔款,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德国人民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进一步激化。

“纳粹党”提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生活在德国的犹太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是低贱的民族,其他的民族都应该为日耳曼民族让出生活的空间,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和其他的民族。

最大限度的激发日耳曼民族的“民族主义,日耳曼人都希望能够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恢复民族的尊严。

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创造了“纳粹党”上台的机会“一战”后的德国陷入的经济从建的秩序中,又加上赔款更是加剧了德国的经济复兴的压力。

虽然德国利用英、法、美等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几次调整战后赔款,利用“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争取贷款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缓迟战争的赔款并在1929——1933年之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之时,在最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摆脱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但是:经济危机使德国得到的外国贷款剧减,失业人数到了600万,人民的生活困难,但是当时的共和政府无力解决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接导致了希特勒所领导的法西斯纳粹党在德国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简称纳粹党) 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困境的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

他的理论得到越来越多数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 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

不久后,纳粹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的独裁统治。

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

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 9 3 3年l 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1 9 3 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德语中称为“元首”。

经济危机为“纳粹党”上台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四:“纳粹党”得到“中资产阶级”和“特权阶级”的支持希特勒得以上台,首先是将法西斯运动成功发展成为群众运动,并将这股势力转化为其政治资本,以支持他上台。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不仅是各种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更是各种政治力量失去平衡的结果,他的存亡取决于当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力量的消长。

而决定这两种力量消长的重要因素是德国的“等阶级”或称“中间阶级——职员、吏、手工业者、由职业者以及农民等的动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国内经济状况恶劣,数百万人失业,货膨胀严重,处都是不景气,饥荒和贫困随处可见。

德国货币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

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一生积蓄顷刻间荡然无存。

德国人民生活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在痛苦与绝望中挣扎,他们把一切罪过都归咎于魏玛共和国和外国的打击。

人民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对魏玛共和国已经彻底失望,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希特勒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此时他所在的纳粹党已有一定的规模,通过成立“德国战斗同盟”把相当多的对现实不满的,在现实中有强烈失落感,尤其主张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德国民众笼络在他的周围他似乎成了民族的失望和恐慌的救星[1]。

希特勒给不满现状的人们以“承诺”,他高叫要复兴德国;向工人许诺要实行民族社会主义,消除失业;向农民保证给予土地;向军国主义者保证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2]。

还发动一批学识渊博的各界人才为纳粹事业服务。

如金融奇才沙赫特博士,他通过大量扩充公共工程和刺激私营企业的政策,来扩大就业,以大量发行纸币作为资金。

同时大规模地重整军备,“把他世所公认的金融奇才的浑身解数都施展了出来”。

操纵通货,“为一个没有流动资金和几乎没有财政准备金的国家创造信用”[3]。

…”这种调整虽不合理,但也是有效的,他为青年失业者和大学生们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为德国民众部分地解决了燃眉之急。

1 9 3 3年初,希特勒上台时失业率已大大下降。

国民生产迅速增长,其中,生产资料的增长了一倍,这给大工业家也带来了额的利润。

民众“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不再有挨饿的自由”。

失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即使工人失去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生活却有了提高。

德国的“中等阶级”成为纳粹党的群众础,纳粹党党员的成分也可以说明这个问:1 9 3 0年所有党员中,工人2 6.3%、职员2 4、4独立开业者1 8.9 %、官吏7 .7 %、农民1 3 .2 %、其他职员3.4%、领年金者1.9 %、大学生1.0 %。

1 9 3 3年党员的比例分别为3 2.5 %、2 0 6彩、1 7.3 、6 5形 1 2 5彩3 、7 、1 .6 、1 .2 %整个说来,工人约占1/3,新的“中等阶级”的官吏和职员约占1/3,其他“中等阶级”占1/3强。

不可忽视的是,这三部分在业者在整个在业者中的比例各不相同。

工人占德国在业者总数的4 5 .1 %,新的“中等阶级”只占2 0.2 %,而独立劳动者包括领年金者,作帮工的家庭成员,占3 4 .7 %,因此,人参加纳粹党的人数比例少得多,主要是无组织的工人,而占相当高比例的是“中等阶级”或者说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集团和在业集团。

[1]”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纳粹党的“群众基础”,在所有非工人阶级政党中有着最高的比例,只有它才是具有同工人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行抗衡的力量。

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得以上台,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权势阶层的极力扶植。

希特勒是权势阶层用战争手段解决德国危机被推倒前台的代理人。

这些特权阶层包括右翼保守政党、陆军军部官吏和一些大地主、大工业家,他们是由旧帝国时期的贵族转化而来的容克阶级,受现存政权的庇护。

以煤钢大王埃米尔·希尔道夫、弗里茨·蒂等为首的,鲁尔区重工业巨头们却是德国财政资本中最具有沙文主义、复仇主义色彩的派系。

他们的利益因《凡尔赛合约》大受损失,所以一开始就公开反对《凡尔赛合约》和赔款计划,反对莱茵及萨尔区被占领,要求立即实行全面武装德国的计划。

1923年,蒂森在参加了一次希特勒的集会后,十分佩服希特勒煽动群众的能力和按军事准则行事的原则性。

鉴于对战后“红色恐怖”的厌恶和共和国软弱的失望,他开始支持希特勒的独裁专西方史学家恩·亨利在其著作《希特勒征服欧洲》中指出:“不是希特勒,而是蒂森~鲁尔区的巨头,是德国法西斯的真正创始人。

”1931年1月 2 7日,希特勒在杜塞多夫工业俱乐部对该地3 0 0多个大垄断资本家作了一次长篇演说,叫嚷“强权国家是改善经济情况的前提”,鼓吹“集结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他说:“德国唯一的政治手段……就在于重组一支军队”,只有拥有8 0 0万后备军,才可以不必担心陷入“ 1 9 1 8年一样的意识形态的灾难中去”o [ 4 ]在这次演说中,希特勒以“扩军备战”于“战争”的论调投与会资本家之所好,赢得了他们的欢心,希特勒成功地在德国西部工业巨头中间打开了缺口。

随着经济态势的恶化,希特勒不再是一个财政垄断集团的政治代表,而是逐渐被整个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所接受,纳粹运动与德国垄断资本家逐渐趋于一轨。

1932年希特勒竞选失败,垄断巨头们大为惊慌,他们看到希特勒已不可能通过选举合法上台,于是,掌握德国经济、政治实权的 1 3名康采恩寡头沙赫特、蒂森等人于11月1 9日联合策划了要求兴登堡把拥有头等物力和人力的总统内阁中担负重担的领导职务授予全国最大的团体的领袖——希特勒的《请愿书》[ 4 ] ( P I 9 7 ) 。

他们对总统直接施加政治压力。

杜伊斯堡集团的政见代表巴本也参与了希特勒上台这一阴谋。

前陆军首脑塞克特将军明确表示:“非常赞同希特勒参加政府。

”前皇太子致函兴登堡敦请总统授权希特勒组阁。

他们一致认为希特勒是能够解决政府危机的唯一候选人。

希特勒政党和德国垄断资本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他们结成了一个极端疯狂、极端反动,最具侵略性的集团。

1 9 3 3年 1 月 2 8日,魏玛末代总理施莱歇尔内阁向兴登堡提出辞呈,建议总统授权纳粹党组织新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