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_钟鸿春
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_钟鸿春
学习读书,须先立志
曾国藩一生理学成就,皆来源于“治学”,其治军为官之 道,也来源于“治 学 ”。曾 国 藩 认 为,治 学 为 立 身 行 事 之 本。 为此,曾国藩在家书中说: “学习读书,须先立志”,因为“有 志则不甘为下流。”[1]他常常告诫子弟,要立志治学应该明 白治学之作用。就治学的作用,曾国藩家书中直白表达: 一 可以谋取生计,二可明白道理,三可改变气质。正如其家书 中所言: 治学“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即终不得科 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2]“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 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3]这些书信言论,是期待子 弟成材、成人、成事的言论,体现的是作为父亲与兄长的关怀 与严厉。
治学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如此,成大事者曾国藩也希望子 弟成就大事。按照曾国藩家书中的说法,子弟们只要治学如 愿,一定可以成就德行与事业。曾国藩还认为,只有治学有
道,就能够“挺 然 独 立,做 一 等 人 物 ”,因 此 作 为 治 学 者,要 “立大人之学”[4]。志向是一个不停修订的过程,随着治学 的深入,志向应该逐渐深远,他希望子弟能够立君子之志,认 为君子立志,有宽怀民众的肚量,内心成为圣人在外成就王 业,这样不辜负父母所生,无须愧对天地,是真正的完人。尽 管曾国藩所处时代与阶层的限制,对治学的作用认识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其积极、明确、为人生、为社会的治学态度超越 了功名追求的狭隘。曾国藩教育子弟不厌其烦,大小经验倾 其告之: “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 明矣。”[5]曾国藩还特别明示子弟,治学读书决不可只为诗 词文章: “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 贤之理,行 圣 贤 之 行,可 以 居 官 莅 民、整 躬 率 物 也。 若 以 明 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 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6]读 书最终的目的,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改变世界,不是造福自己 而是造福国家。作为政治家的曾国藩,用自己的志向影响子 弟的志向,用自己的行为改进子弟的行为。在晚清时代,国 运渐 衰 之 时,曾 国 藩 还 明 示 子 弟,朝 廷 取 士,须 能 代 圣 贤 立 言,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要求诸子弟应该有更明确的志 向,能够造福国家与百姓。
则须专守一经; 志在作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 志在作古文, 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 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22]将治学专注于每一天, “恒”与“专”有机统一,才能够有所作为。曾国藩也因此将
生才能够秉承“恒”的习惯与品格,治学才能在“恒”中持续 下来。作为子之父、弟之兄,曾国藩认为自己就是他们的老
只要有志向,治学就不会不多,用功就不会不勤,如曾国 藩家书中所言: “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 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7]道理虽然简单,
* 作者简介: 钟鸿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湖南长沙,410151。
207
湖南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6 期
文集 > 四十卷,< 诗经大全 > 二十卷,< 后汉书 > 百卷,皆朱 辈子,也就是曾国藩主张的“专心一致”。他说: “凡人为一
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 补,不以 明 日 有 事 而 今 日 预 做。”[16]“恒 ”不 是 为 了 完 成 什
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 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26]他在给兄弟
数十页,好些天被耽搁,这样好几年都不能仔细看完一部著 所以有这些成就,曾国藩用家书证明了其理由,必须全副精
作。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曾国藩对“有恒”的态度,对治学的重 神关注此事,只有这样才成就这项事情,读书治学自然不例
视,也看出了他对子弟的重视。
外。他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若志在穷经,
“有恒”是人们成就一切事情的基本品格,在家书中曾国 藩反复强调: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13]读书治学没有别 的诀窍,也不 需 要 突 击,“用 功 不 求 太 猛,但 求 有 恒。”[14] 他 认为“为师当严而有恒”[15],只有老师严格并坚持“恒”,学
恒,今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 直十分反对读书不专,见异思迁,看了这样又好那样,如此只
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 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 < 王荆公文集 > 百卷,< 归震川
能是“研究学问便无精辟心得和见解,终其一生难有专长和 涵养。”[25]读书要读到其骨子里面去,治一门学问就穷究一
么,“恒”落实在每日,治学依赖“恒”,治 学 的 道 路 也 就 是 信中谈到读《史记》时感受,看《史记》的时候,断不要看其固定的成法,关键在于专一,如果涉猎的功 课太多,肯定做不到专。曾国藩极力反对死读书,他认为实 施“专”字诀,并不意味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以致用,只有 在“用”中,学问才能够巩固与升华,才能将人家的学问转化 为自己的 学 问,才 能 创 造 新 的 学 问 与 道 理。曾 国 藩 不 反 对 “博”,没有“博”就不能知晓是否“专”,“专”是在“博”中得 以确定,所以他要求子弟“专”要与“博”结合。曾国藩深感 “空言无益”,常常以“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自警,力主 “虽偏 长 薄 善,苟 其 有 裨 益 于 吾,未 尝 不 薄 取 焉 以 自 资 益。”[27]曾国 藩 强 调 博 学 之 时 更 强 调“专 ”,人 一 生 时 间 有 限,有用的时间更为有限,因此“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 益也不入; 求友不专,则博爱也不亲。心有所专宗,而见异思 迁,此眩彼 夺,则 大 不 可。”[28] 当 然,“专 ”也 可 以 专 其 一,也 可以专其二、其三、其四,须根据自身条件而择之,必定有时 间与精力来进行与完成。曾国藩子弟及后人,成专家者数十 人,且在不同领域特别是学问之道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无 不得益于其治学贵“专”家训的教导。
专学一艺,专精一业
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 易成也。”[12] 他要求儿子纪泽看《汉书》的时候,每日至少
曾国藩留下了很多“墨宝”,现代学者以及前代学者均 评价曾国藩所撰之字“刚劲谨严,可属上乘”,其学问文章兼
但也只能看二十页左右,不能够今日半页一页,到了明天又 收并蓄,精深且博大,一般学者不能比,是近代儒学大师。之
湖南社会科学 2011 /6
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
□ 钟鸿春
摘 要: 《曾国藩家书》广泛流传,曾国藩治学思想与品格蕴含其中。曾国藩治学之道,主要包含: 治学须先立志,有 志向治学才能上进; 做学问须“有恒”,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治学还须转学一艺,专精一业,方能深入穷尽; 治学最 好能勇于实践。 关键词: 曾国藩家书 治学之道 立志 有恒 贵专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5675( 2011) 06 - 207 - 03
治学 比 作 掘 井,“掘 数 十 井 而 不 及 泉,不 如 掘 一 井 而 见泉。”[23]
师,无论身在何处,必自己恒心求学以示范子弟,道光二十四 年( 1844) 十一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家书中说: “兄往年极无
面对纷繁复杂的学问,面对几千年长卷,面对经史百家, 曾国藩要求子弟只须“专学一艺,专精一业”[24]。曾国藩一
曾国藩认为,治学在乎看、读、写、作,要有时间与数量限 定,多则不易熟,少则影响进度。曾国藩给纪泽书中说: “看 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 《周易折中》之类是也。”[33]“读”指精读,精熟书籍内容。曾
曾国藩一生潜心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是 近代大家。生前投其门下聆听其教诲者众,名者如李鸿章、 左宗棠、郭嵩焘等前清大臣,李善兰、华蘅芳等一流学家。其 子弟后人多成为博学者,无不受其家书影响。光绪五年,传 忠书局就刻印了《曾文正公家书》。120 多年来,曾国藩在道 光 30 年至同治 10 年的近 1500 封家书被无数次结集出版。 近现代诸多 名 人 如 毛 泽 东、冯 友 兰 等 对 曾 国 藩 家 书 赞 誉 有 加。家书所言与事,无不反映其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 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18]“以看书为急务, 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19]“习字临
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认为,“恒”乃治学之重要规则,为此“看、读、写、 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10]曾国藩极为看重“有恒”,一则 因为人普遍有惰性,二则因为学海实在是无涯。他在给诸弟 书中反复告知: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11]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幸甚幸甚。”[12]他认为若每日的课业,都能按照规划而行,则 中等资质亦能有成。“读书贵在有恒,非一曝十寒”,学问无 止境,其进展须按步就班,不可懈怠一天,逐步完成既定的功 课。正像他给曾国潢书信中说的,“纪泽看 < 汉书 > ,须以勤 敏行之。每日 至 少 亦 须 看 二 十 页,不 必 惑 于 在 精 不 在 多 之 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
但是能够达到相应的境界还必须勤勉,为此他希望“诸弟在 “恒”的道路。
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8]。即使不能因为治学达到一
明天是一个很多又越来越少的日子,普通人常把希望、
等人物或成为上等人才,但治学能够促进国人的奋起,他“不 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 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9]只要有了志向,治学不会没
< 千字文 > 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 则数年必成书家矣。”[20]同时,曾国藩认为“恒”也在乎“情 趣”,“恒”可能枯燥无味,要做到“恒”,应该逐步建立起兴 趣来,有了“情趣”,才可坚持,只有坚持,才可以功成。只有 获得知识与感念,在读书治学中体会人生道理与乐趣,特别 是不断取得进步,“恒”才可以“恒”下去。曾国藩说,“读书 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 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21]有“恒”就有了方向, 有“恒”才有进步,有了进步才可以更加“恒”。“有恒”成为 曾国藩治学家训,“有恒”成就了曾国藩自己、子弟以及曾家 更多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