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式逻辑·概念

形式逻辑·概念


正确答案之一:用划分来分析
从划分的角度,光头有和尚和 非和尚之分 。和尚是光头,光头 未必是和尚。
正确答案之二:从归纳法角度分析
从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光头是和尚,
于是衙役就误以为和尚是光头,光 头就是和尚,从归纳法的角度是典 型的“以偏概全” (轻率概括)
正确答案之三:从换位法推理

这个小题我们还可用换位法分析,和尚是 光头,但光头不一定是和尚,因为“光头” 作为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所以由 “和尚是光头”(和尚是光头中的一部分, 其他光头未论及)只能推出“有的光头是 和尚”。正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我 们不能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数 学中讲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正如鸡蛋是 圆的,但圆的未必是鸡蛋。
财主第二次仍然没有汲取教训,对 剩下的人说:“不该走的人走了”, 言下之意还有该走的没走,推理过程 如下:“不该走的人走了”,即不该 走的是走了的,用换质法得出,不该 走的不是没走的,再用换位法得出, 没走的不是不该走的,最后用换质法 得出,没走的是该走的。
选言推理
最后那句话“我又不是说他”, 可以用选言推理得出,或者说他, 或者说我,不是说他,自然是说我 了。 因为选言判断至少要有一个选 言肢是真的,否则整个选言判断是 假的。

这是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肯定前件式” 进行推理。 否定式推理为否定后件式,楚王迎接晏子的 臣子,其推理过程如下: 大前提:晏子如果出使的是狗国,那么从此 洞进去。 小前提:不让晏子从此洞进去。 结论:我们楚国不是狗国。




晏子使楚:类比说理
楚王故意让一人被五花大捆地经过 堂下,问是什么人,回答说是齐国人; 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盗窃罪。 楚王讥笑晏子:“你们齐国人善盗 吗?”晏子以“橘生于淮南为橘,生 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使之然也”回敬 楚王,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使楚王自 取其侮。
刘某1984年写的一首打油诗:
不管路上一片泥泞, 我总是大踏步地前进。 路遥和路险我不在乎, 我只追求心灵上的安宁。
绪论
第一节
从逻辑故事说起,漫话逻

一、窃书不算偷
孔乙己“窃书不算偷”,之所以被传为 笑谈,是因为他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一个基 本规律:同一律,其内容为:在同一个思维 过程中,一个概念要保持一致性,用公式 表示就是:A是A。窃和偷,在语文学科中, 叫同义词,在逻辑学中叫同一个概念,同 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示,不同的 语词可以表示同一个概念。孔乙己犯了偷 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做到“辞至于达而已矣”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财主的失言给我们的教训应是深刻的, 这就是说,我们说话不应有自己都没有意 料到的引起人误会自己本意的错误信息。 故孔子曰:“辞至于达而已矣”,看来要 作到达并非易事,非下苦工夫不可。 对这个故事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弄懂, 我们今后要系统、深入地学习性质判断及 其相互关系,性质判断的变形推理。
三、该来的不来
某财主六十大寿,好朋友张三、李四、 王五、赵六约好了将来祝寿,只有王五久 等不来,于是财主唉声叹气地说:“该来 的不来。”张三听了,想:“我是不该来 的了”,于是气呼呼地走了。财主见张三 走了,叹了一口气,说:“不该走的走 了。”赵六想:“那么我是该走的了”, 于是他也被气走了。李四见赵六也被气走 了,责怪财主不会说话,财主说:“我又 不是说他”,结果李四也被气走了。
衙役的思维过程
衙役的思维过程简单写成:“和尚是光头, 我是光头,所以我是和尚”,是不妥当的, “我”当换成“我摸的这个人”,既然我摸 的这个人是光头,那么和尚在,于是他放心 了,但是接着他潜意识中似乎又知道所摸的 人好像是自己,于是我是光头,我成了和尚 了,于是角色错位,现在和尚在,我呢?这 个“我”是衙役潜意识中的另一个“我”, 即醉酒以前的衙役,或者说是那个当衙役的 “我”。

有些学生说衙役犯了定义的错误,话虽然 不可如此说,但如果我们要衙役之类的人, 包括我们的许多大学生给和尚下一个定义, 恐怕都会说和尚是光头,这个定义只说明了 和尚的固有属性,而定义应当反映概念的本 质属性。当然衙役并没有给和尚下定义,即 使真是下定义方面的逻辑错误,也应当说明 是定义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尚的正 确定义应是:相信佛教,受足具诫,在寺庙 剃度出家的人,一般指男性。和尚是光头, 这是因为剃度而派生出来的属性。
我的期望



子曰:“若圣与神,则吾岂敢?抑为之不 厌,诲人不倦。”为之不厌(对于学而言是 学而不厌),与诸位共勉;诲人不倦,我则 尽心尽力而为之,问心无愧而已。 名字正解:精盛,精盛,精力旺盛! 名字歪解:精盛,精盛,真是不幸。(我 家乡娄底盛读若幸)。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 无故(我上面的哥哥叫精英,不幸死了, 下面有个妹妹叫落英,也不幸死了,落英 缤纷,美丽而哀伤。我母亲的一个姐姐, 名字取得太不吉利了。我出生的月份与时 辰都属虎,二虎排牙,据说八字恶,哥哥 与妹妹都是我克死的。好在,我还有一个 妹妹,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君子有三乐,王 天下不与焉。”
寄寓同样哲理的寓言故事

有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狗吞下了 一块圆卵石后觉得肚子很不舒服,于是 他说:“我真是活该!以为鸡蛋是圆的, 圆的就是鸡蛋。”肯定判断要换位,只 能得出特称肯定判断。当然如果主项、 谓项是同一个概念(同一关系,如等边 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可以互逆),自 然是可以换位的。
正确答案之四:用三段论推理
五、老和尚挨打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前,有一个叫丘浚到一个庙里去拜见一个老和尚,这 个老和尚见他举止穿戴不像个有权有势的,就爱理不理,而 一个州将的儿子带着一班仆从来了,老和尚立即换上笑脸, 亲自走下台阶,躬身合掌,上前恭迎。等这些人走开,丘责 问他,老和尚说:“阿弥陀佛,你误会了!佛经上说,有就 是无,无就是有。我刚才接是不接,不接是接。”丘从和尚 手上夺过禅杖,狠狠地打老秃驴几下:“和尚莫怪,如此说 来,我打是不打,不打是打。”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从丘来说,是类推。从老和尚来说,是狡辩,概念虽然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具体意义在语境中才能确定,但概念 是有确定性,否则我们无法进行交际。接与不接是一对矛盾 的概念,且把接与不接混淆起来,抹杀其矛盾差别,也违反 了形式逻辑的一个基本规律:矛盾律,它要求我们在同一个 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不矛盾,对矛盾的概念不能都肯定。
二、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是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晏子面对 楚王君臣故意侮辱,从容应对,不辱使命,其人 虽五短身材,然其睿智千载之下犹使人肃然起敬。 楚王使人在城门边挖一洞,要晏子从洞里进城, 以讥笑他身材矮小,晏子说:“这是狗洞,如果 我出使的是狗国,那么我从狗洞进去。”楚王的 臣子自然不会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所以,只 好恭恭敬敬地请晏子从大门进去。这里,晏子进 行了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推理过程如下: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逻辑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不无 启发的,它告诉我们说话要表达清楚。俗 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里有 两种情形:一、听者多疑,二、言者失言。 不要小看失言现象,小则弄得人不愉快, 大则导致争斗或者贻误工作而造成不可估 量的损失,前人早有“病从口入,祸从口 出”的告诫,小心翼翼固然可以避免一些 口误,但如果不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 提高,不加强自身表达能力的培养,则辞 不达意,顾此失彼,在所难免。
从划分(分类)的角度来看
财主说“该来的不来”,不知不觉 地把朋友分成了两类:1、该来的;2、 不该来的。 言下之意,有不该来的,他的说话 包含了不该有的信息。
直接推理:换质法、换位法
我们可以用换质法、换位法来推理。推 理过程如下:“该来的不来”即该来的不 是来的,由于是全称否定判断,所以可以 简单换位得出:来的不是该来的。这就难 怪有人被他气走了。

有一个学生说:“衙役犯了只静止的 看到事物,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变动”,有 这个看法的学生有好几个。我认为,衙役 之所以犯错误,关键原因不在于此,而且 这个学生的话有明显的语病(病句,句子 残缺,无宾语)。学生分析中种种逻辑错 误以及语无伦次、语病百出的情况难以一 一列举。衙役的错误看似荒唐,生活中似 乎不可能发生,实际上在生活中被表象所 迷惑,看不到实质的人又何尚少呢?就拿 以上所列举的学生来说,他们看衙役的错 误,也只是看到了表象。有个学生还写出 了“只有和尚才是光头”这样的傻话,与 衙役几乎是一样的糊涂。

晏子使楚: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大前提: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么我从 此洞进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判断, 有的逻辑书叫命题,把断定了的命题叫判 断)。 小前提:你们承认是狗国。 肯定前件 结论:那么,我从此洞进去。 肯定后件 公式表示楚: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说文》:“精,择也。”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择米也。”优质 米,与粗相对,引申为精华,就人而 言,为精英,不过,今天精英一词带 有贬义,因为有些精英为一己之私利, 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特定的利 益集团说话,大放厥词,在老百姓的 口碑中特臭,被斥为“砖家”“叫 兽”。
盛字的音读

《公羊传· 文公十三年》:“鲁祭周公,何 以为盛?” 何休注:“盛,粢盛也;在器 曰盛。” 器满曰盛(shèng)。我名字中的 盛音圣。过去,不少学生把我的名字写成 了刘精圣。连我师弟叶桂郴同志出版其博 士论文,在后记中也把名字写成了刘精圣, 这都是打拼音同码太多造成的(所以,汉 语走拼音化的道路是歧途),自然也是校 对不精的原因引起的(毛主席说,校雠, 就要像对待雠敌一样)。
错误答案分析
我用这个题目来考过几届学生。 有些学生说,衙役犯了混淆概念的 错误;有些学生说衙役犯了概念模 糊的错误;有些学生说衙役犯了三 段论的错误;有些学生说犯了和尚 是光头,光头是和尚的错误。这些 概括都是不得要领的,使人莫名其 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