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学平时作业三讲评

社会保障学平时作业三讲评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
社会保障学平时作业讲评3
第六至第九章
一、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要将概念解释清楚,切忌偷工减料。

2、简答题则是所学知识的综合,需要做到条理清楚。

3、判断题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具体的内容。

3、论述题要结合书本知识,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很多同学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随意性很强,要点掌握不好。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失业
失业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却找不到工作的这样一种个人状态(或社会现象)。

2、失业保险等待期
失业保险等待期是指合格失业者失业登记后并不能马上获得失业津贴,而是需要等待7——10天才开始领取失业津贴。

3、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者在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或者职业病而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的制度。

4、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由政府为其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从而帮助他们摆脱生存危机的一种生活保障制度。

二、判断题(判断并改错,每题2分,共10分)
1、目前,世界失业保险制度的主流是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错,是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P135
2、政府资助失业保险最早起源于比利时,法国是最早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对。

P136
3、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其他非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错,不能认定。

但因其他机动车肇事所致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P169
4、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产假津贴的最低标准为本人工资的四分之三。

错,三分之一。

P203
5、我国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失业救助。

错,我国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

P251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失业保险的特点。

答:失业保险的特点:
(1)失业保险的对象是失去工作机会而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失业保险兼有保护失业者劳动能力的责任。

(2)失业保险有支付期限。

(3)失业保险一般完全由政府承办,每一天商业保险公司参加。

2、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

答: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包括:
(1)补偿不究过失原则;
(2)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
(3)待遇优厚原则;
(4)救治、补偿、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3、生育保险制度的意义。

答:(1)保障母婴健康;
(2)保护女性劳动力;
(3)保障家庭正常生活水平;
(4)实现生育社会补偿、保证性别公正;
(5)保障妇女公平就业的权利;
(6)配合国家人口政策实施;
(7)惠及参保职工家属。

4、廉租房的资金来源有哪些?
答:(1)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全部余额;
(2)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用于廉租房保障的资金;
(3)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资金;
(4)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补助资金;
(5)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的补助资金;
(6)中央财政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
(7)社会捐赠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8)其他资金。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失业保险中,如何避免“失业陷阱”?
答:(1)失业金水平限制。

其指标是“失业保险工资替代率”,即失业津贴相当于失业前本人工资的百分比。

原则上说,失业金应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低于失业前本人工资。

失业金应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保护失业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使失业者除了生活以外,还有资金承担寻找工作的成本,免于生活所迫接受不合适的工作。

失业津贴低于失业前本人工资,是为了避免孤立失业者故意延长失业时间,不珍惜手中的饭碗。

(2)失业保险支付期限的限制。

如果无限期永远支付失业保险金,那就会影响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出懒汉。

因此,失业制度设计都给支付加上了期限。

2、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
答:(一)问题
1、覆盖面小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被排除在制度之外;
(2)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

2、工伤认定难
(1)劳动关系确认难;
(2)认定工伤条件存在歧义;
(3)工伤认定取证难;
(4)工伤认定时限过短。

3、工伤补偿待遇水平偏低,企业责任难以落实
(1)对不履行工伤保险的企业处罚力度太小;
(2)对不履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责任的企业处罚力度太小;
(3)隐瞒、私了工伤事故的情形频发;
(4)工伤预防、康复与工伤补偿脱节。

(二)改革设想
(1)严格执行《社会保险法》,保障劳动者工伤保险权利;
(2)统一制度,机关、失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享有同等的工伤保险待遇;
(3)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建立代位补偿制度;
(4)适当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妥善处理工伤赔付与民事赔付之间的关系;
(5)加大隐瞒、私了工伤事故者的处罚力度;
(6)制定老工伤职工的待遇解决办法;
(7)加大工伤预防力度;
(8)积极开展工伤康复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