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酒驾驶问题的法律分析

醉酒驾驶问题的法律分析

中文摘要近年我国因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很多,社会影响恶劣。

由于我国法治建设不够完善,当前在处理醉酒驾驶案件时面临很多问题,醉驾应按何罪认定,如何既能安抚受害人和公众情感,又能坚守罪行法定原则,严格依法办事。

本文将透过李启铭醉酒驾驶案等几个案件,对这类案件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得出有益的见解,给处理醉酒驾驶犯罪提供参考。

文章共分三章。

第一章介绍几个案件的基本案情及法院判决,并比较异同点。

第二章对案件反映出的罪名选择和罪刑法定在打击醉酒驾驶司法实践中的冲突与选择等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第三章从执法、司法和普法三方面对预防醉酒驾驶和如何处理醉酒驾驶引发的类似案件提出对策。

关键词:醉酒驾驶;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罪刑法定醉酒驾驶问题的法律分析——以李启铭醉酒驾驶案为例第一章基本案情及与类似案件的比较第一节李启铭醉酒驾驶案的基本案情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李启铭酒后驾驶朋友的黑色迈腾轿车(车牌号:冀FWE420)到河北大学送朋友,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将穿着轮滑鞋的两名女生陈某、张某撞伤。

事故发生后,李启铭仍驾车继续行驶,在男生宿舍附近调头原路返回至学校门口时,被保安和学生截住,被拦截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派出所民警和保定市交警支队二大队的交警赶到,在组织抢救伤者,扣留肇事车辆、行驶证及驾驶证的同时,交警对肇事司机李启铭进行了抽血检测,显示酒精含量为151mg/100ml,鉴定为醉酒驾驶。

两名伤者中一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第二节控辩双方的主张作为公诉人,望都县人民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起诉李启铭,认为被告人在2010年10月16日晚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驾车撞人导致1人死亡1人受伤,后经警方鉴定其为醉酒驾驶,且在肇事后有逃逸行为,应负事故全部责任。

希望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李启铭3至7年的有期徒刑。

公诉人随后当庭出示了多组证据,包括李启铭本人笔录、目击者证词、河北大学校园监控录像等,还原了李启铭当天的犯罪事实:去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保定市一家酒店请朋友吃饭,并喝了不少白酒,当时共有9人在场。

饭后,李启铭驾驶一辆黑色迈腾轿车送朋友回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当行驶至河大新校区生活区一家超市门前时,撞倒两名女生。

公诉人提供的证据还显示,当时事发地点有明显的警示牌“限速五公里”,但当时李启铭没有理会。

被告人李启铭及其辩护人对公诉人指控的犯罪事实及罪名没有异议,但希望法院能考虑从轻判决。

依据主要有,李启铭认罪态度较好,笔录显示其在被保安扣留到学校警卫室后很着急地说:“赶紧打120,先救人,有什么责任我全承担。

”事发后李启铭及其家人积极主动对受害者家属进行赔偿,并达成了民事赔偿协议,获得了受害者家属谅解。

第三节法院判决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2010年10月16日晚,被告人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醉酒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1人受伤,且肇事后逃逸,构成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

第四节关于适用罪名的争议由于这个案件的特殊性——被告人与受害人的“悬殊”身份,且又牵涉到“官二代”问题,使得本案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

此外,因为本案还牵涉到诸如“醉酒驾车”、“肇事逃逸”、“校园安全”、“司法公正”等社会热点问题,所以更受到社会舆论“审视”。

一审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六年。

在最有可能适用的两个罪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与“交通肇事”之间,一审法院最终选择了后者。

然而,社会公众及法律界人士和学者对本案罪名选择上的争议依然存在。

一部分支持法院的判决,认为本案应定为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①本①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22页.案中,被告人李启铭违反交通法规醉酒驾车,在他人善意提醒其慢速行驶时,过于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称“没事”,轻信能够避免危害后果的发生,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李启铭对其驾车撞倒被害人陈晓凤、张晶晶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李启铭肇事后,亦无出于逃逸等目的,不顾道路上行驶的其他车辆及行人安全,继续驾车冲撞,造成更为严重后果的行为。

因而,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另一部分则认为本案应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罪是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案中李启铭醉酒状态下在大学校园里“疾速行驶”,在肇事后继续驾车接人甚至“没事般”离开,在被拦截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最终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综合分析可以认定其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被告人李启铭的责任形式是间接故意。

因此,应当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甚至有极小部分人认为,如果本案发生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应按照危险驾驶罪对被告人判处刑罚。

第五节与类似案件的比较近年来,因醉酒驾驶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影响较大的且与李启铭案件相似度较高的是北京长安街英菲尼迪车主肇事案和巴中市人民医院原眼科主任康太平醉酒驾车案。

另外,选取一例在醉酒驾驶入刑后发生的类似案件,与之比较。

一、与北京长安街英菲尼迪车主肇事案的比较(一)基本案情及法院判决2010年5月9日早上5点半左右,陈家饮酒后超速驾驶着“英菲尼迪”牌小型轿车,由北向南行驶至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永安里路口,违反交通信号,直接撞上前方等候交通信号放行的一辆“菲亚特”小轿车,继而又撞上了正常行驶的639路公交车,之后被迫停止。

车祸发生后,陈家弃车逃逸。

这场事故造成“菲亚特”轿车司机陈某及其6岁的女儿死亡,妻子王某重伤,公交车上的乘客刘某也因此受伤。

法院判决:经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被告人陈家因酒驾致两人死亡、一人重伤,被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与李启铭醉驾案的异同相同点:北京长安街英菲尼迪车主肇事案与李启铭醉驾案都是醉酒驾驶并且超速,北京长安街英菲尼迪车主肇事案因逃逸,未检测到血液中酒精浓度,但其车速为110-121公里/小时,超速57%;而李启铭醉驾案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151mg/100ml,驾驶车速为45-59公里/小时,校园限速5公里/小时;另外两案件都造成了人员的伤亡,驾驶人在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都有逃逸行为,事后两案件行为人的认罪态度都良好,都表明自己的行为有过错,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都对伤亡人员家属做了积极的赔偿。

不同点:北京长安街英菲尼迪车主肇事案案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驾驶人员无视交通信号灯,造成了两死两伤,并且有一人重伤;而李启铭醉驾案则是在校园里飙车,行为人无视的不是交通信号灯,而是限速标志,造成了一死一伤。

事后行为人被有关机关逮捕检察院起诉到法院后,北京长安街英菲尼迪车主肇事案的行为人被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名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肇事车辆;而李启铭醉驾案则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行为人有期徒刑6年。

二、与巴中市人民医院原眼科主任康太平醉酒驾车案的比较(一)基本案情及法院判决基本案情:2010年10月19日晚,现年48岁的康太平与他人在巴中市高望都宾馆就餐,席间饮用了白酒和红酒。

19时40分左右,康太平醉酒驾驶自有的川Y80808号别克小轿车,准备回巴中市中心医院。

当车行至望王路450号“龙泉之星”商务宾馆处时,康太平所驾车辆将相向行走在车行方向道路右侧的行人何毅力(女,本案伤者)、梦之韵(女,22岁,本案死者)撞倒,车辆右前后轮驶上右侧绿化带。

何毅力被撞至车行方向右侧的绿化带内,梦之韵被撞后身体卡于车下。

康太平未下车查看,短暂停留后驾车从梦之韵身体上碾过,致梦之韵死亡。

车祸发生后,康太平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巴州区“七星商场”路段时再次发生交通事故,与王军明(男,本案伤者)驾驶的两轮摩托车相撞,致王军明受伤、摩托车受损。

康太平停留后仍未下车查看,继续驾驶将车开至巴中市中心医院停放。

经鉴定,康太平的血液中检出乙醇含量为106.5mg/100m1。

法院判决: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康太平明知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规定,醉酒驾车,致一人死亡,一人轻伤,一人轻微伤,其主观上对这种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应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

(二)与李启铭醉驾案的异同相同点:两案都是醉酒驾驶,康太平醉驾案行为人康太平的血液中检出乙醇含量为106.5mg/100m1,李启铭醉驾案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151 mg/100m1。

两案件都造成了人员的伤亡,驾驶人在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都有逃逸行为,事后两案件行为人的认罪态度都很好,都表明自己的行为有过错,对死者及其家属表示深深歉意,积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

不同点:康太平案中,驾驶人康太平在发生事故后驾车逃逸时先是从被害人身上碾压经过,造成被害人死亡,而后逃逸途中再次发生事故,撞伤一人。

李启铭案中,李启铭逃离现场后未发生二次事故。

另外,检察院起诉及法院判决不同,康太平案检察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法院也以该罪判处康太平无期徒刑,李启铭案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起诉,法院也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

三、与上海“醉驾入刑”第一案的比较(一)基本案情及法院判决基本案情:2011年5月1日中午,上海市松江男子须某某借车参加亲属婚宴,喝了点白酒。

下午2时许,他驾驶借来的奥迪车返回,以时速50-60公里的速度沿着连富路由东向西行驶,行至九新公路西500米处,与一辆从道路右边转出且正常行驶的小型客车追尾。

小型客车被追尾后失控撞向路边的大树,造成车上6人轻微外伤,两车不同程度损坏。

事故发生后须某某未报警也未及时下车救助伤员。

经医院检测,须某某当时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84mg/100ml。

法院判决:该案件经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审理,以危险驾驶罪判处须某某拘役3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二)与李启铭醉驾案的异同相同点:两案都是醉酒驾驶,上海“醉驾入刑”第一案驾驶人须某某的血液中检出乙醇含量为184mg/100ml,李启铭醉驾案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151 mg/100m1。

两案件都有人员的受伤,事后两案件行为人的认罪态度都很好,都表明自己的行为有过错,对死者及其家属表示深深歉意,积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

不同点:受害人受伤程度不同,上海“醉驾入刑”第一案中6人只受轻微外伤,李启铭案则造成1死1伤的严重后果。

上海第一案的驾驶人在案发后虽然未主动报警也未积极救助伤者,但并没有逃逸行为,李启铭案中李启铭在案发后有逃逸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