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醉酒驾驶的定义 (1)二、醉酒驾驶成因 (2)三、醉酒驾车的危害 (3)四、醉酒驾车犯罪的法律特征 (5)(一)醉酒驾车犯罪是行为犯 (5)(二)醉酒驾车犯罪是抽象危险犯 (6)(三)醉酒驾车犯罪是故意犯罪 (6)(四)醉酒驾车犯罪是法定刑最轻的犯罪 (7)五、醉酒驾车的法律后果 (7)(一)醉酒驾驶的刑法依据 (8)(二)醉酒驾驶处理 (8)六、醉酒驾车犯罪的量刑 (10)(一)被查获时精神状态不同,量刑时应有所差异 (10)(二)到案后的认罪态度好坏,量刑时应当体现宽严相济 (11)(三)社会影响的好坏,量刑时应当体现轻重 (11)(四)行为危害性的大小,决定着量刑的高低 (12)七、防范酒后驾驶的建议 (12)(一)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提高驾驶人的防范意识 (12)(二)分析掌握酒驾的规律,加强酒驾的管理查纠力度 (13)(三)积极开展“代驾”服务,为酒后禁驾提供保障 (13)八、结语 (14)参考文献 (15)浅谈醉酒驾驶【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私人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酒后驾车行为愈演愈烈,醉酒驾驶行为日趋严重,因醉酒驾驶导致事故发生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案件频繁发生。
2011年5月1日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
这意味着,驾驶人将为自己的酒后驾车行为付出“罪与罚”的代价。
笔者试从醉酒驾驶的定义、危害、产生原因、法律特征、法律后果、量刑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醉酒驾车犯罪危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动车辆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而无视交通管理法律法规,酒后乃至醉酒驾车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近期四川成都的孙伟铭醉酒驾车案、广东佛山的黎景全醉酒驾车案等,都造成数人伤亡的严重后果,危害极大,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高度关注。
笔者就关于醉酒驾驶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醉酒驾驶的定义关于醉酒驾车,我国法律做了明确规定,那么醉酒驾车的判定标准是什么?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
①有资料显示“饮酒量在100毫升以上,可见酣睡,知觉丧失等表现”。
②很多人想知道,这大概喝多少酒会达到这个标准?专家根据标准大体估算了一下:20mg/100ml大致相当于一瓶啤酒80mg/100ml,则①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GBl9522—2004),004年5月31日发布。
②纪术茂:.精神疾病与法律[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84。
相当于3两低度白酒或者2瓶啤酒;100mg/100ml,大致相当于半斤低度白酒或者3瓶啤酒。
落实到具体的白酒酒精度数,如果人体中每百毫升血液中含到100毫克酒精,不同的酒类的量化分别是:70度白酒约50克;60度白酒约75克;50度白酒约100克;40度白酒约150克,也就是一口杯的量;日本清酒约500克;红酒约600克;啤酒约3瓶或者6个易拉罐。
二、醉酒驾驶成因近几年来,全国每年查处的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都在百万起以上。
然而缘何屡禁不止呢?这就衍生出了两个疑问:为何要喝酒,应该说,首先酒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剂,高兴、悲伤、喜庆、哀痛等等场合,总免不了来上一杯,宣泄一番。
其次,喝酒是一种交往方式,中国历来都是“熟人社会”,酒成了联系和加深感情的媒介,有时还直接决定着某些项目、事情的成功与否,因而人际交往过程中,喝酒也就在所难免。
为何敢酒后开车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人员社会背景一般较深,其中以官员和大老板居多。
他们要么在交警队有熟人,在醉酒驾车被处罚时,一般能够通过各种关系来“摆平”,一些人被罚款甚至可由单位买单,自己不会有丝毫的利益损失,所以开起车来自然就胆大妄为。
有些人员就是仗着自身财大气粗,罚几个小钱也不在乎,这些人开的不是“奔驰”就是“宝马”之类的高档车,很是牛气,根本就没把交通规则放在眼里。
这两种人,醉酒驾车实在与自己身份格格不入。
2、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酒后驾车者都认为自己驾驶技能好,控制力强,喝点酒对行车安全无妨,甚至会开得比平时更好,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喝酒对驾驶行为的不利影响,对酒后驾车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
3、相关法律制度欠缺,查处难度大。
在一系列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的醉酒驾驶事件出现之前,我国还没有针征对性的法律对此类行为加以约束,导致醉酒驾车撞人致死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屡屡报道,而对其惩处力度也只是按照一般的交通事故标准进行参考,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
饮酒后驾车很多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隐蔽性较大,不易被发现,对酒后驾车者的证据收集有一定难度。
4、部分人心存侥幸型,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是多么地娴熟,自己酒量是多么大、而且饮酒驾车从来没有出过事,也没有被抓过,而且也经常看到其他人也是酒后驾车,于是便侥幸酒后驾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醉酒驾车说到底还是社会意识存在问题,要想根治醉酒驾车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彻底改变这种社会意识。
同时,反对醉酒驾车不仅仅是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的义务,更应该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三、醉酒驾车的危害喝酒后会严重影响驾驶行为,它可以使驾驶人触觉能力降低、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产生视觉障碍、产生心理障碍和易疲劳等,从而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导致的大量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
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了解:1、引发交通事故。
有关由于酒后驾驶及醉酒驾驶所引发的交通事故,我们在报刊、新闻、网络、甚至身边的的人都曾听说过,由此可知醉酒驾驶在交通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
据公安机关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案件5075起,2008年发生7518起;2009年1至8月共发生3206起。
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
①可见,酒后驾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危害公共安全。
众所周知,人一旦喝醉,理智急剧下降,在法律上说就是认识和控制能力不足。
更加可怕得是喝醉之后丧失理智有从事危险行动的,正如酒后驾车交通肇事的。
随着我国的车辆保有量不断递增,驾驶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无视国家交通管理法律法规,酒后乃至醉酒驾车日益增多,醉酒驾车酿成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翻开报纸或是上网浏览你都可以看到某某因醉酒驾驶引起一连串车祸,造成多少人受伤,致多少人人死亡的新闻,醉酒驾驶的新闻可以说屡见不鲜了。
醉酒驾车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2008年12月14日,成都孙伟铭案造成4 人死亡1人重伤;2009年6月,南京张明宝醉酒驾车案酿成5 死4 伤的惨剧;2010年10月16日李启铭酒后驾驶,致使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发布日期:2009年09月11日,实施日期:2009年09月11日。
河北大学女生一死一伤……一桩桩血淋淋的事实无不给予我们沉痛的教训。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称,全球每年至少有127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
3、身心受到损害。
人在喝酒后往往会出现触觉能力降低,精神亢奋,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视觉模糊,心态不正常,易疲劳等症状。
喝酒后由于酒精的刺激和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转向系统,根据科学研究和一些资料表明,酒后驾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为没有饮酒情况下开车的16倍。
所以,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四、醉酒驾车犯罪的法律特征(一)醉酒驾车犯罪是行为犯首先要正确理解行为犯和结果犯的概念,所谓的行为犯是指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
这类犯罪构成要件里并未直接要求犯罪结果,而是借助于特定的物质性危害来阐明其犯罪的客观类容。
只要查明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就可认定为犯罪既遂,而不存在未遂问题。
这类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它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成为标志。
所谓的结果犯是指必须发生一定的结果才能构成既遂的犯罪。
结果犯有实害犯和危险犯之分,危险犯又有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之分。
不要求行为造成任何危害后果,也无犯罪情节要求。
而刑法修正案(八)同一条规定的“飙车”犯罪,则必须是“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学的定义,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社会危害,仍放任该行为发生的,属故意犯罪;因过分自信或疏忽大意使该行为发生并造成社会危害的,属过失犯罪。
醉酒驾驶是犯罪行为,但第二种情况下未造成危害,则不属(二)醉酒驾车犯罪是抽象危险犯所谓的抽象危险犯是“以法定的抽象危险结果出现作为成立犯罪未遂的标志,法定的抽象危险结果必须是由危害行为造成的,并且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意味着抽象危险结果的产生”。
①行为人在酒精的作用下驾驶机动车,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制造了普遍的风险,至于行为人在个案中是否形成物质性的危险则在所不问,即便危险驾驶行为尚未形成任何具体风险,只要酒精测量检测出了行为人的酒精含量超标,即被认定为危险驾驶行为。
醉酒驾车犯罪侵害的客体是道路交通秩序,威胁不特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行为是否有具体的危险,可见,醉酒驾驶罪属于典型的抽象危险犯。
抽象危险犯的存在具有强烈的目标价值驱动。
抽象危险犯的犯罪构成要件可以对保护法益进行周延且提前的风险控制,是一种对法益的前置化保护措施。
尤其是被认为具有典型风险或者风险及其范围难以被控制的公共危险行为,如醉酒驾驶。
(三)醉酒驾车犯罪是故意犯罪①叶高峰、彭文华:危险犯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犯罪的故意是罪过形式之一,是故意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
根据《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所谓的犯罪故意,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①只要行为人明明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在道路上驾驶了机动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就属于具有刑法规定的醉酒驾车犯罪的故意,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
即使某些人认为自己只是酒后驾驶而不是醉酒驾驶的辩解,也不能排除故意的成立。
(四)醉酒驾车犯罪是法定刑最轻的犯罪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中获得高票通过,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