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燕歌行》——教学中的互联网优秀教案评选

《燕歌行》——教学中的互联网优秀教案评选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参赛作品学校: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学科:高中语文姓名:王军亮《燕歌行》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准备:(1)熟读原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准字音、理顺文脉。

(2)借助网络查阅并熟悉盛唐边塞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课题】1.通过对网络条件下的诗歌美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诗歌中唐军将士战败的原因及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

3.借助网络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阅读,深入体味边塞诗的风格。

【教材分析】《燕歌行》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作为歌行体的古诗,《燕歌行》篇幅较长,对学生来说,理清诗歌中诗人叙事的层次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理顺诗歌的叙事层次就成为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盛唐诗歌中的一朵“奇葩”,边塞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丝毫不逊于山水田园诗等流派,所以在对诗歌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掌握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本诗中大量对比手法的运用更需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当然,边塞诗对我们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陌生,授课过程中可结合以前所学从宏观上再次强化对边塞诗雄浑壮阔风格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网络为媒介,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

【百度图片搜索】/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9%C5%B4%FA%D5%BD%D5%F9%CD%BC%C6%AC/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0&fr=ala0&sf=1&fmq=1331037740781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 &istype=2&word=%B1%DF%C8%FB%CD%BC%C6%AC&s=0◆学生活动——欣赏图片●设计意图——用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到一种辽阔悲壮的边塞战争氛围中,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补充介绍:边塞诗是盛唐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虽然早在汉魏时期就已萌芽,但直到盛唐时期才达到顶峰,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高适的《燕歌行》。

二、诗歌体裁及作者介绍:◆学生活动——上讲台介绍相关知识。

歌行体:【百度百科】/view/299627.htm高适:【百度百科】/view/16967.htm●设计意图——学生介绍课前准备内容,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及课下查阅情况。

★教师补充总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同时也是唐代诗人中唯一封侯的诗人,曾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其诗风慷慨雄浑。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活动——抽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正音。

校.尉xiào 塞草腓.féi 玉著.zhù★教师活动——播放课文朗读。

【百度MP3】/m?word=mp3,,,[%D1%E0%B8%E8%D0%D0]&cat=0&gate=1&ct =134217728&tn=baidumt,%D1%E0%B8%E8%D0%D0++&si=%D1%E0%B8%E8%D0%D0;;;;0;; 0&lm=-1&mtid=1&d=6&size=838860&attr=0,0&titlekey=3904430289,53456&mtype=2◆学生活动——纠正字音,齐声朗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歌脉络。

★教师补充:本诗之所以在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受人称赞,除了思想主旨上的深刻外,还在于它完整地记述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漠沙场的荒凉与悲壮。

请你结合课前预习理顺本诗的战斗过程,然后展示给大家。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展示相关内容。

第一节(1-8句)写唐军闻警出征;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的结局及作者抒怀。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最讲究朗读,因此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朗读至关重要。

同时,由于在课前学生已进行过充分预习,所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使学生在展示交流的同时能博采众长,获得对诗歌的正确理解。

四、借助问题,互动探究:★教师活动——展示学生课前整理的问题。

◆学生活动——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在我们印象中,唐代是非常强盛的。

这次出征怎么会打了败仗呢?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次失败的战斗,他想表达什么?(主旨思想)3.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4.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只能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研讨探究,希望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并使学生真正掌握边塞诗的鉴赏要点。

具体过程:以学生在网络帮助下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整合串联诗歌内容,逐次解决问题。

问题一、再次齐读,试着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用诗歌中的原句来概括):【交流展示】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天气之恶劣。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教师顺势引导:从大家找到的这两句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唐军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将领的骄奢轻敌,士兵的拼死奋战,存在着严重的苦乐不均。

)问题二、再次朗读描写将领和士兵的句子,结合注释①的“序言”,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次失败的战斗,他想表达什么?【交流展示】学生明确: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其实就是有感而发,是对边塞一些将领的做法表示出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

歌颂了前线士卒的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爱国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

问题三、诗中除了对唐军将帅进行批判和对士卒表示赞扬外,还记述了一类人,她们也是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人物,那就是士卒的家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思妇”,看看诗中有没有对她们的描写。

学生回答: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两句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与我们刚才提到的诗歌主旨有何联系?【讨论质疑,交流展示】学生明确: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

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

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问题四、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并找出相应诗句】学生明确:(1)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写士卒与将帅悬殊境遇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还有暗比,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用古代的飞将军李广来隐比现实中的昏庸将军。

2.诗人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如:“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些句子,以极简练的笔墨,就给我们勾勒出了边塞苍凉、壮阔、凄清的景色。

同时诗中对战争紧张与残酷气氛的描写和非常到位,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等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了特定的边塞战争气氛。

拓展相关诗句:对比赏析,进一步品味边塞诗雄浑悲壮的风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五、课堂小结:再次齐读诗歌。

六、课后作业:(由于拓展部分占用时间较多,问题五当做课后作业留给学生。

)问题五、怎样鉴赏边塞诗?(利用网络,百度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纳)/view/a72e4e1fff00bed5b9f31dff.html【教学反思】《燕歌行》是一首典型的盛唐边塞诗。

对于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强调要以读促教,我在这节课中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还不错,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也的确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比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学到的更多,这是让我十分欣慰的地方。

同时,学校一贯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我在课上也严格遵循了这一点,注重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重视其在课堂上的发展。

应该说,整节课下来,师生都感觉比较轻松。

但是,不足之处就是个别学生吃“现成饭”,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研讨中来,这是以后要多加改进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