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

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 周;迁延性腹泻:病程 2周至 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 个月。

一、病史采集
(一)入院 24 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 8 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
(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

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 、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

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

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 10% 以上。

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 、脱水性质
( 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 130-150mmol / L 。

(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 <130mmol / L ,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 >150mmol / L 。

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
(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常规尿液分析。

(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三)大便病毒抗原检测和细菌培养有助明确病原体。

(四)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

(五)病情严重需行血气分析检查。

四、诊断要点
(一)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三)便常规、便培养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鉴别
(一)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节多发,常见于 6 个月至 2 岁婴幼儿,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呕吐,之后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合并脱水和酸中毒。

病程约 3~8天。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有助鉴别。

(二)大肠杆菌肠炎: 5~8 月份多发。

1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和新生儿。

感染后 12~24 小时发病,多为水样便。

病程 1~2 周。

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

病程3~7天。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常先有腹痛,后出现腹泻,初为稀便或水样便,随后转为血水便。

(三)空肠弯曲菌肠炎:夏季多发,6 个月至2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起病急,大便初为水样,迅速转为黏液样或脓血便。

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数量
不等的红细胞。

(四)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3 岁以上儿童多见,以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

其中毒性痢疾起病凶险,可迅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

大便镜检北京市标准:每一高倍镜视野脓细胞>15 个并见红细胞,门诊即可诊断并报传染病卡片。

确诊依靠便培养。

(五)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夏季多见,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

大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性状多变。

六、治疗
(一)预防和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1、口服补液:可口服补液盐(ORS),少量频服,8~12 小时将累积损失补足。

若呕吐频繁或腹泻、脱水重时,应改为静脉补液。

2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患儿。

应遵循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分批给予,一般每批20ml/kg。

输入后重新评价患儿情况,适当调整补液方案。

(1)重度脱水:先予2 :1 等张含钠液或生理盐水20ml /kg ,30 ~60 分钟内快速静脉滴人。

循环功能改善后继续补充累积损失,至脱水纠正。

(2)中度脱水:无需扩容。

根据脱水性质选用不同种类的液体,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

若根据临床表现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脱水处理。

输液速度一般为8 ~ 10ml /(kg · h),于 8 ~ 12 小时内基本纠正脱水。

(3)维持输液阶段:脱水基本纠正后,继续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量,补液张力为 1/3 张-1/4 张。

若吐泻缓解,可改为口服补液并酌情减少静脉补液量。

(4)补液同时应注意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

(二)调整饮食婴儿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6 个月者,可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牛奶喂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6 个月者,可给清淡饮食;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暂停乳类喂养,改为米汤及特制豆制代乳品。

(三)控制感染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多不需抗生素治疗。

侵袭性细菌感
染者应针对不同病原菌选用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四)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

(五)口服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混悬剂或蒙脱石散。

(六)适当补充锌制剂、叶酸片和多种维生素。

(七)进食少者可部分静脉营养治疗。

七、疗效标准
(一)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二)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三)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八、出院标准
(一)达治愈标准:可出院。

(二)达好转标准:可出院,需继续巩固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