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 说课稿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 说课稿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它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是皇权社会。

庞大的官僚体系是确保皇权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所以本课在全书占重要地位。

我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官僚机构的变迁,了解丞相、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监察制度,有名的清官、贪官,科举制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利弊的讨论,对清官、贪官的学习,对官僚选拔方法的分析,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利弊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历史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庞大的官僚机构是维持统一国家管理的重要保障,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学会以史为鉴。

二、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以前没有学过通史课程,对于整个古代官僚体制的掌握有很大难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

由于本课内容较难,所以把各时期官僚体制都画一个示意图,帮助学生整体了解官僚体制,对于每个官职的权利、职责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述。

学生学法:朗读、记忆。

在课前学生应该对本课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朗读课文。

课堂上,对于老师指出的重点内容进行记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隋唐、明朝的机构设置。

秦、隋唐、明朝的机构设置与相同之处更大的是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学生应该重点关注他们之间的不同。

重点:丞相制和科举制度。

丞相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独特的一个,它拥有仅次于皇权的权力,有时由一个人掌握,有时是几个人共同掌握,互相牵制。

科举制度是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权究竟有多大?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历代的皇帝们是如何利用他们手中的皇权来进行统治和管理的?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官僚机构。

讲授新课: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1)丞相的职位有多大?历代都有这个官名吗?它的设置有什么变化?
(2)秦、隋唐、明朝的机构设置各有什么特点?
(3)你觉得古代的官僚制度有没有可值得借鉴的地方?弊端在哪里?
(4)科举制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分析课文(探究历史)
(1)管理机构的设置: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丞相郡、县
隋唐三省六部制州(郡)县
明废丞相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省、道、府、州、县(2)监察制度:
汉司隶校尉——州刺史
魏晋御史台
明都察院
回避制度(官吏任免时,要回避亲属和家乡)
(3)古代官僚制度的利弊: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有重要作用。

但在君主官僚制度下,极易导致官场腐败。

(材料分析)
(4)历史上的清官和贪官:包拯(北宋)、海瑞(明)、于成龙(清)
(5)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辟和科举制。

科举制逐渐发展为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进士科十分重要。

明清时期,出现了“八股文”。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官吏的来源,以及发展演变情况。

在中国古代,官不但是一种职务,也是政治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为了做高官,享受更多的特权,许多人穷一生努力读书,甚至不择手段向上爬,在官场上形成了裙带风气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你认为这种社会现象,是否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依然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