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印染概论
我国手工印染的现状 我国扎染的现状
民国时期,家庭作坊形式的扎染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 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是中国著名的扎染中心。 目前我国的扎染工艺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仍多以家庭作坊或小工 厂的形式进行生产。在江南沿海一带,扎染工业多以日资或与日本合资 的形式进行生产。
我国蜡染的现状
实训1:
为面料(棉麻织物或人造棉)染色 实训2: 同色相明度推移染色法:
1.将织物在清水中浸泡10-20分钟,均匀压干 2.将织物一端用绳子吊起,另一端的下半部分投入染液中染 色约15-25分钟 3.在染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并将织物往染液中浸入一个 层次,继续染色约15-25分钟 4.重复上述步骤,将织物取出后即得到多层次推移的染色织 物
。
扎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据推测,这种印染工艺 当在夹缬之前。因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艺较为简便,仅用 针、线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国丝织品产生较早,印染工艺 也很发达,扎染与丝织面料之结合可谓珠联璧合。
从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来看, 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 时期的作品。如此看来,扎染 这种工艺早在东晋已相当成熟。 史载唐代时,由于经济的繁荣, 扎染工艺也着实兴旺了一阵。 当时著名的纹样有“鱼子缬”、 “撮晕缬”、“玛瑙缬”、 “唐胎缬”等等。色彩有大红、 茄紫、墨绿等色。不过即便在 盛唐时期,能穿着扎染服饰的 也只能是达官贵族,一般的平 民还是不敢问津的。宋时,为 抑制侈靡、提倡素朴、重振国 运、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 止扎染工艺的生产及使用。
3.染料、助剂、固色剂
扎染的染色技巧
同色相明度推移染色法 两种色相染色法 1.将织物在清水中浸泡10-20分钟,均匀压干 2.将织物一端用绳子吊起,另一端投入染液中染色15-25分钟 3.将织物取出用清水冲洗掉浮色 4.将已染色一端吊起,另一端投入染液中染色15-25分钟 5.将织物取出用清水冲洗掉浮色 叠色染色法(先浅再深)
四、纯毛织物类面料 耐酸不耐碱,不耐热硫酸,故而选用染色工艺时需注意。 1、全毛华达呢 2、纯毛羊毛衫
五、粘纤织物类面料 在进行手工印染前需进行缩水处理。在制作扎染产品时, 折缝线应等到织物干后再进行。 1、富春纺
2、人造棉——扎染
六、合成纤维类面料
染色较为困难,不适用于手工印染。
面料的鉴别方法
手工印染必然要使用染料或涂料。两者的区别在于: 1.染料能配制成溶液对纤维进行染色,可使织物内外部都能 上色 2.涂料只能产生涂色作用,使纤维表面着色。
一、天然染液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动物染料 为主。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 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民间多用中药材板蓝根榨汁用于制作靛蓝染料。
扎染的制作步骤
1.设计、绘制花纹
2.扎缝
3.将扎结好的面料投水,均匀压干
4.浸染
5.冷却冲洗、解线、洗浮色、晾干
三、夹染
夹染古称“夹缬”,是指用两块以上的偶数凹花板或凸花板,将被染的织物夹 固在花板之中,再投入染缸染色,因被夹固的部位不能上染便显示出花纹。因此, 如何准确地控制染液的渗透变化,是制作夹染的关键所在。要恰到好处的出现渗 透花纹,与染色的时间、夹固的松紧、面料的吸水性、染料的上染性能和染液的 温度等因素有关,这只有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掌握染色技艺。
六、泼染
泼染是近几年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现代手工制作形 式。泼染是借助盐的扩散作用,使织物上的染液产生出抽象的花纹。
七、卷压染
卷压染是利用管状或圆条状的不生锈的细圆棍,将织物卷在上面,然后 通过挤压,使织物产生出具有韵律变化的花纹。
手工印染的起源
在众多的手工印染技法中,最具国际性的是蜡染和扎染,因此,对于它 们起源于何时何地,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扎染制作技法
扎染的制作方法
扎染的工具和材料 扎染工具 1.染锅或染缸; 2.加热炉; 3.温度计; 4.天平秤; 5.量水盅; 6.电熨斗; 7.缝衣针及针织钩针、棉线(粗); 8.洗衣机; 9.其他(如:调色容器、毛笔、木条、筷子等)
扎染材料 1.布料——以薄型面料为主,通常采用棉织物、麻织物、棉 麻混纺织物、粘纤织物(富春纺、人造棉、人造丝)、真丝 织物。不要使用混纺织物和化学纤维织物。 2.缝线与扎线——缝线一般选用白色线,可采用细蜡线或全 棉线;扎线选用不能染色的材料,如丙纶裂膜扎线,有时根 据设计的需要可使用塑料袋、保鲜膜。
烧羽毛臭味 起球但易碎、 呈黑色 同毛 臭味 同毛 起球、坚硬
染色前对面料的加工处理
去除浆料的处理方法 棉织物需预先进行脱浆处理。常用脱浆处理方法: 简易去浆法:将面料用洗衣服溶液浸泡2小时左右,再将其 用热水(沸水)浸泡,冷却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即可。
漂白处理方法
染料、涂料配制和染色方法
染料、涂料的分类
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手工印染常用面料
面料的分类
通常面料可分为天然纤维面料和化学纤维面料两大类。化学 纤维又可分为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适用于常规手工
印染的常用面料主要如下:
一、棉织物类面料
手工印染,使用棉织物类面料较多,其原因是: 1、棉织物类面料吸湿性和透气性良好,服用性能好 2、品种规格齐全,购买方便 3、价格便宜,适合初学者使用 4、染色工艺简便
纹图案的蜡染亚麻和羊毛制品,当时多用做寿衣。
蜡染工艺在我国苗族传承并发展较好, 其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 581--907年)。 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 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 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 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 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 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 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 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 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 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 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 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 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 是白色花纹。
感官鉴别法
1.手感:很软的是毛,较硬的是棉、麻,适中的是丝、粘胶 纤维、锦纶等 2.重量:比丝轻的是腈纶、锦纶、丙纶,比丝重的是棉、麻、 粘胶纤维,与丝重量相仿的是维纶、毛、涤纶等
3.强度:用手拉伸,强度较弱的是粘纤、毛等,较强的是丝、 棉、麻、合成纤维等。浸泡水后,强度明显降低的是粘纤 4.伸长度:拉伸时感觉到延伸度较大的是毛,较小的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 出土的唐代绞缬绢。
绞缬绢(局部) 北朝 残长32,宽8厘米 1959年新疆于田县屋于来克故城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以后随着战乱不休、兵荒马乱局面的 出现,扎染工艺便日趋衰落。然而, 同时期的邻国日本,却将我国的扎染 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 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
由于这种染色方法必须使用花板,花边的优劣决定了所染织物的品位。
四、型印
型印是指通过印花版或者印戳直接施色于白色或其他浅色、单色的织物 上,使织物显示出花纹
五、糊染
糊染是指用浆糊做防染剂,染色后显示出图案花纹,自然风干后洗去浆 糊得到最终染色织物的印染技法。与蓝印花布不同的是,糊染不能使用 浸染的方法,而是采取局部刷染的工艺。
蜡染:
扎染:
夹染:
一、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 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的过程是把布料或服饰成品按照制作者的设计意图,在所需的花 纹部位用线捆、缝或作一定的折叠,再用线绳捆扎牢固,然后染色、自
手工印染
手工印染概述
手工印染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手工印染是指采用手工 染色、印花的工艺和产品,主要是区别于 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机器产品而言。
在我国古代,把在各种织物上染色、 印花都统称为“染缬”。在古代众多的手 工印染加工技艺中,最具影响力和普遍性 的技艺主要有三种:蜡缬、夹缬、绞缬。 后来在我国大陆将其改称为蜡染、夹染、 扎染,而在我国台湾省则改成为蜡染、夹 染和绞染。
染液配制与染色方法
直接染料 纯棉、纯麻织物(按织物重) : 染料 1%--4%
食盐
5%-20%
操作步骤: 1.用清水将染料和食盐调和,加热至沸 2.将织物在清水中浸泡5-10分钟,均匀压干,投入染锅 3.将织物在染锅中煮15-30分钟(视织物大小及染色深浅而 定),染色期间需不断搅动织物 4.将织物取出,浸泡到含试验或固色剂的溶液中进行固色, 冲洗掉浮色
燃烧鉴别法
纤 维
棉 麻
近火时 在烧中 离火后
刚近火即燃 同棉 同棉 近火即熔 同毛 燃时即熔 燃烧 燃时有爆裂 燃烧 熔并燃 燃时有咝咝 声 滴落、起球 续燃较快 续燃冒烟 续燃极快 难续燃 同毛 不能续燃
气味
烧纸气味 同棉 同棉
灰烬状
极少、柔软、 呈灰色 柔软、呈灰 色 灰少、呈浅 灰色
粘纤
毛 丝 锦纶
常用于印染的棉织物类面料主要有: 1、平布 2、府绸 3、灯芯绒 4、平绒 5、帆布
6、棉针织布
二、麻织物类面料 1、苎麻布(夏布)——蜡染、型印 2、亚麻布——低温染料 3、黄麻布——蜡染、型印
三、真丝类面料 1、电力纺 2、双绉 3、乔其纱、东风纱——扎染,染前需做缩水处理 4、素缎 5、桑波缎 6、真丝针织物
经过数百年的工艺演变,扎染工艺的 防染手段已有几十种,染色也从单色 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纹样具 有从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的工艺效果, 扎染纹样的生动与丝绸面料的飘逸相 谐成趣。因此过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至 今仍有极大的魅力。
日本 正仓院藏我国唐 代对鸟纹屏风
蜡染最早的发源地是中东、印度、中亚和远东四个地区。目 前发现的最早的蜡染制品出土于埃及,是蓝色底上带白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