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谜语谚语

11谜语谚语

第十二章 民间谚语和谜语
民间谚语
一、概说 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或哲理, 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 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 生活经验,有的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 教训意味。
• 谚语一般不独立存在,而是在人们讲话、写文章时加以引 用,谚语有完整的结构和思想,语言巧妙、流畅,是短小 的韵文作品,有一定的文学性。
民间谜语
• 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 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民智慧的 民间语言艺术。
• 主要特征:对事物不做直接描写,而是通 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 的根据、线索,经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
• 谜语由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 • 谜面:喻体,是谜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提出的问题。 • 谜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问题的答案。 • 底与面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联系。 •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花生)
• 现代谜语的拆字法
• 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 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 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
• 东汉末年,图谶异常盛行,而作为预卜将来、荒 诞玄虚的谶语则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拆 组合的,在这种情况下,离合体文字诗谜萌生了 。
• 离合体: • 柳眼半舒卿见否(猜一字) • 宝玉出走,袭人无依(猜一字)
• 我国有关部门解放后,曾编辑出版过一些农谚书籍,如 《天气谚语》、《内蒙古农谚选》等
• 还有一些反映各地风物掌故、自然风光、土特产的谚语也 可归入自然谚语一类。如:
•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溯山水甲桂林。 • 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 (二)反映社会生活经验的谚语 • 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 落水怕天亮,亮亮又一涨(方言,场)
• 谚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谚语,《易经》、 《诗经》、诸子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史诗中都保存和引用了许多 古代人民的谚语。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虽鞭之长, 不及马腹”,“远水不救近火”等
• 先秦以后,历代都有谚语产生和流传,如后魏的《齐民要 术》、宋代的《农书》、元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 行志》、明代的《古今谚》、清代《古谣谚》等都不同程 度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语。
形象地概括了人民在历代生活中积累的群 体智慧和社会经验。 • 阶级关系,揭露封建统治者,反抗
• (三)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五、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 精练: • 形象: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头马不行百马愁,上梁不正下梁歪
• 整齐和谐:
• 除少数单句或多句外,大都由两句组成,形式整 齐,音调和谐;押韵(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 劳);句式对称,平平仄相谐(酒杯虽小淹死人, 筷条不粗打断腰)
• 狭义:富有教育意义和哲理性的传言。 • 广义:俚谚、俗语,所有流传在民间的脍炙人口的传言。
三、民间谚语的作用
• 人民群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极 大地丰富了民间语言的口头文学的宝库。是人民生活的百 科全书,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知道人 民分清善恶是非、鼓舞斗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 都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3.魏晋时期,离合体文字诗谜已十分盛行,作为一种文体活跃于 文坛,风靡一时。
• 随着离合体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增损体应运而生。
• 一一给予关心(猜一字)
• 4.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谜史上的第一个“谜“字,当时的诗 人鲍照在他的《鲍参军集》里,收入了自作的《井龟土三字 谜》。
• 一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猜一字)
• 外国某些研究者则认为“谚语为日常经验之女儿”、“谚 语为街上的智慧”(薛诚之《谚语》,《文学年报》第二 期,燕京大学国文学会一九三六年版)
•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句,总结生产经验、阶级斗争 以及各种社会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 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
二、民间谚语的范围与结构
战国时期,我国就已有专门记录隐语的书刊,刘向《新序》 云“ 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班固《汉书.艺文志》亦 云“隐书十八篇”。
2.秦汉:隐语趋向于谜语 射覆:事先把文字或瓯盒或盒匣覆藏起来,然后通过占卜来
猜所覆物件,它是隐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游戏。 东方朔
• (宋)李昉《太平广记》:汉武帝尝以隐语召东方朔。时上林献枣。 帝以杖击未央前殿槛,曰:“叱叱,先生束束”。朔至曰: “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乎?”朔见上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束束枣 也,叱叱四十九也。
• 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 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发展创新。
• 中国古代对谚语的认识,在古文献中有多种解释,如《左 传·隐公十一年》陆德明:谚,音彦,俗言也。《礼记·大学》 郑玄注:谚,鱼变反,俗语也。《说文解字》:谚,传言也。 《汉书·五行志》颜师古注:谚,俗所传言也。《国语·越语》 韦注:谚。俗之善谣也。《尚书·无逸》:俚语曰谚。《文心 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
•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自魏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 化为谜语。谜也者,回复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 象品物。纤巧以弄思,试察以衔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 根据谜底反映事物的性质,可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类。 • 物谜:以具体事物为谜底; • 事谜:以人们的行为动作或某些自然现象做谜底; • 字谜:以汉字为谜底。
发展 1.春秋战国: “瘦辞”(“廋辞”两字最早见于左丘明《国语.晋语》“有
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 “隐语”(荀子《蚕赋》,物谜的开端)
四、民间谚语的基本内容和类型
• 【美】阿兰·邓迪斯:每个谚语都是一个传统的有教育意 义的炼话。
• (一)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 • 农谚,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
家禽饲养等各方面的内容。 •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 四月种芋,一本万利;五月种芋,一本一利。 • 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