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病例

病理生理病例

病例一:女,36岁,体重50kg,因烧伤入院。

烧伤面积85%(Ⅲ度占60%),并有严重呼吸道烧伤。

入院时神志清楚,但表情淡漠,呼吸困难,血压10.0/7.3kPa(75/55mmHg),并有血红蛋白尿。

实验室检查:Hb 152g/L,RBC 5.13×1012/L,pH 7.312, [HCO3-] 15.1mmol/L,PaCO27.33 kPa(55mmHg),[K+]4.2mmol/L,[Na+]135mmol/L,[Cl-]101mmol/L。

立即气管切开,给氧,静脉输液及其他急救处理。

伤后24h共补血浆1400ml,右旋糖酐500ml, 5%,葡萄糖水1400ml,20%甘露醇200ml,10%KCl 10ml。

病人一般情况好转,血压12.0/9.3kPa(90/70mmHg),尿量1836ml.24h,Hb 119g/L, pH7.380, [HCO3-]23.4mmol/L, PaCO2 5.5kPa(41mmHg)。

入院第28天发生创面感梁(绿脓杆菌),血压降至9.3/6.7kPa(70/50mmHg),出现少尿甚至无尿,pH 7.088,[HCO3-]9.8mmol/L, PaCO24.45 kPa(33.4mmHg),[K+] 5.8mmol/L, [Na+]132mmol/L, [Cl-]102mmol/L。

虽经积极救治,病情仍无好转,甚至死亡。

(摘自“病生实习指导”)一、病理过程:1、呼吸功能不全,呼吸道烧伤史,呼吸困难,PaCO2↑。

2、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败血症休克):入院时BP 75/55 mmHg死亡前BP 70/50 mmHg3、急性肾功能不全:休克史、血红蛋白尿、少尿、无尿、高钾4、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钾5、酸碱失衡紊乱:pH↓、HCO3-↓、PaCO2↑二、发病机理:三、防治原则:1、改善通气:气管切开,人工通气。

2、抢救休克: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

3、抗感染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病例二:病人男性,64岁。

因反复咳嗽、咯痰22年,心悸、气急、浮肿2年,10天来因“受凉”症状加重,发热、咯黄色脓性痰而住院。

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04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2.0/8.0 kPa(90/60mmHg)。

慢性病容,神志清楚,半坐卧位,呼吸困难,烦躁。

唇发绀,咽部充血,颈静脉怒张。

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侧呼吸运动对称,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及握雪感,叩诊两肺反响增强,呈过清音,两肺呼吸音较弱,呼气音延长,两肺上部可闻及干性音,两肩胛下区可闻及细湿音。

剑突下可见搏动,范围较弥散。

心界叩不出,心率104次/min,律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P2>A2。

腹平软,肝肋缘下3cm,剑突下5cm,质中,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脾未触及。

双下肢小腿以下呈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8×1012/L,血红蛋白156g/L,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

pH 7.31,PaCO26.7kPa(52mmHg),PaCO28.6kPa (64.8mmHg),BE-2.8mmol/L。

胸部X线片:两肺透亮度增加,纹理增多,肋间隙增宽,右肺下动脉干横径18mm(正常值:<15mm),心影大小正常。

心电图:肺性P波,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

(摘自戚晓红主编《病理生理学》)病例三女性,11个月,因呕吐、腹泻3天于1982年11月23日入院,起病后每日呕吐5-6次,进食甚少。

腹泻每日10余次,为不消化蛋花样稀汤便。

低热、嗜睡、尿少。

检查:体温38℃(肛),脉搏160次/min,呼吸38次/min,体重8kg。

精神萎蘼,神志清楚,皮肤干燥,弹性较差。

心音弱。

肺正常。

肝肋下1cm。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阴性。

血常规:血红蛋白9.8克%,白细胞12000/mm3。

(摘自“临床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治疗前血生化:治疗前治疗后PH 7.29 血钠(mmol/L) 131 142AB(mmol/L) 9.8 血氯(mmol/L) 94 98SB(mmlo/L) 11.7 血钾(mmol/L) 2.26 4.0BE(mmlo/L) -16.5PaCO2(mmHg) 23.4病例四:女,38岁。

发作性喘息26年,下肢浮肿10天入院。

查:呼吸24次/min,唇甲紫绀,杵状指,双肺满布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呼气延长,叩诊过清音,双侧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ECG示:右室肥厚,心肌缺血。

血气结果:PH7.29,PaCO277.7mmHg,PaO257.8mmHg。

BE10.9mmol/L,HCO3-37.7mmol/L.(摘自“临床血气分析”)病例五:患者男性,24岁,在一次拖拉机翻车事故中,整个右腿遭受严重创伤,在车下压了大约5h才得到救护,立即送往某医院。

体检:血压8.6/5.3Pa(65/40mmHg), 脉搏105次/min, 呼吸25次/min。

伤腿发冷、发绀,从腹股沟以下开始往远端肿胀。

膀胱导尿,导出尿液300ml。

在其后的30-60min内经输液治疗,病人循环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右腿循环也有好转。

虽经补液和甘露醇使血压恢复至14.6/9.3kPa(110/70mmHg),但仍无尿。

入院时血清K+为5.5mmol/L,输液及外周循环改善后升至8.6mmol/L,决定立即行截肢术。

右大腿中段截肢,静注胰岛素、葡萄糖和用离子交换树脂灌肠后,血清K+暂时降低,高钾血症的心脏效应经使用葡萄糖酸钙后得到缓解。

伤后72h内病人排尿总量为200ml,呈酱油色,内含肌红蛋白。

在以后的22天内,病人完成无尿持续使用腹膜透析。

病程中因透析而继发腹膜炎,右下肢残余部分发生坏死,伴大量胃肠道出血。

伤后第23天,平均尿量为50-100ml/24h,尿中有蛋白和颗粒、细胞管型。

血小板56×109/L(正常10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 1.3g/L(正常 1.7g/L),凝血时间显著延长,3P试验阳性。

BUN17.8mmol/L(50mg%),血清肌酐388.9μmol/L(4.4mg%),血K+6.5mmol/L,PH7.18,PaCO23.9kPa(30mmHg)。

虽采取多种治疗措施,但病人一直少尿或无尿,于入院第41天死亡。

(摘自“病理生理学实验教程”)病例六:男,28岁,因右肋疼、乏力4年,呕血、便血、昏迷15h急诊入院。

患者于5年前工作后感到十分疲乏无力,休息疲劳不能解除。

夜间发热、出汗。

不思饮食,肝区疼痛。

约半月后,发现面色及眼球黄染,门诊发现肝大,肝功不正常。

诊断“肝炎”,在本单位治疗半年。

黄染渐退,疲乏无力基本消失,食欲好转。

但身体情况较前差,只做些轻工作。

1年半前因工作劳累,疲乏渐渐加重,右肋区也经常疼痛,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为每天4-8两。

时有头昏,不愿活动,不能支持工作而休息。

半年前上述症状加重,身体日渐消瘦。

1个月前继续少量呕血、解黑便。

入院前一天晚8时,同事发现患者勉强呈站立状,衣服扒乱,裤子坠地,意识欠清楚。

地面有一摊黑红色大便,烦燥不安,晚11时送到我院时,已昏迷。

在门诊又多次呕吐咖啡色血液,解暗红色血便,给以止血、输液输血800ml等抢救后收入病房。

查体温36.4℃,P140次/min,BP12.0/7.5kPa(90/56mmHg),R32次/min。

有鼾声,深度昏迷。

营养欠佳。

面色晦暗,手背、颈部有多数蜘蛛痣。

肝掌,巩膜不黄,瞳孔稍散大,角膜反射消失。

眼睑浮肿。

有特殊肝臭味。

双肺粗湿罗音。

心脏(一),腹部饱满,肝脾肋下未触及。

腹叩诊脐以上稍鼓,无明显移动性浊音。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

四肢肌肉松驰,膝反射弱,巴宾斯基征阳性。

血象:血色素106g/L,血小板47×109/L,WBC20.6×109/L,中性92%,单核2%,淋巴6%。

尿蛋白(+),RBC少许,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

大便潜血强阳性。

肝功:锌浊14单位,高田氏反应(+++),GPT220,A/G=1.8/3。

血氨140.3μmol/L(239μg%),凝血酶原时间23s,NPN63.18mmol/L(88.5mg%)。

(摘自“病理生理学实验教程”)病例七:患者,男,54岁,因胸闷、大汗1h入急诊病房。

患者于当日上午7时30分突然心慌,胸闷伴大汗,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上午9时来诊。

体检:血压65/40mmHg,意识淡漠,双肺无异常,心率37次/min,律齐。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冠心病史。

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0.0mV,V3R—V5R导联ST段抬高3.5—4.5mV,V1—V6导联ST段下移6.0mV。

给予阿托品、多巴胺、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

上午10时用尿激酶静脉溶栓。

10时40分出现阵发性心室颤动(室颤),立即以300J除颤成功,至11时20分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及阿-斯综合征,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达3min,共除颤7次(300J5次、360J2次),同时给予利多卡因、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后心律转为窦性,血压平稳,意识清楚。

11时30分症状消失,Ⅱ、Ⅲ、aVF导联ST段回降至0.5mV,V3R-V5R导联ST段回降至基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于发病后6h达最高峰(0.15)。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上段85%狭窄,中段78%狭窄。

远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2-3级,左回旋支(LCX)及前降支(LAD)发育纤细,右冠优势型。

病人住院治疗22天康复出院。

病例八患者,女,45岁,有高血压病史5年,蛋白尿3年,一年多前医生告诉她有肾损害,病人因恶心、呕吐、厌食就诊,检查有水肿,高血压,化验结果:pH 7.30,PaCO220mmHg,HCO3 - 9mmol/ L,Na+ 127mmol/L,K+6.7mmol/L,Cl- 88mmol/L ,BUN 1.5g/L。

问:1,有无酸碱失衡?属于哪一型?2,如果不看病史,能不能分析?怎么看?3,为什么PaCO2也会下降?4,有无AG的改变?说明了什么问题?5,除了代酸外,还有没有其他酸硷失衡?怎么知道?病例九.患者入院5天,经抢救后血气及电解质结果如下:pH 7.347,PaCO2 66mmHg,AB 36mmol/L,血Na+ 140mmol/L,Cl– 75mmol/L,血K+ 4.5mmol/L,试分析病人有何种酸碱失衡?病例十病病人入院检查呈昏睡状,呼吸深快,实验室检查:血糖300mg/dl,尿糖(++++),尿酮体强阳性,血pH 7.0,PaCO2 16mmHg,AB 4mmol/L,BE –25mmol/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