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故事发展
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拒绝更换曲目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 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 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 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爷爷偷艺
3/20/2020
爷爷开业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
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
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
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
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
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 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 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 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
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3/20/2020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
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
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
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
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
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
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
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
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
当的银元声。
搬进大染坊
3/20/2020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 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 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 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要求更换曲目
3/20/2020
参加乐团终试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 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 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 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 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 丹麦音乐大师。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及作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 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 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 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 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 实丰满。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 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 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 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3/20/2020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 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 舞》。
3/20/2020
3/20/2020
做题指南
1、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思路 ⑴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 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 结果”。 ⑵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 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 做到前后贯通。
3/20/2020
2、分析 小说的 故事情节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 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 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 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4.戛然而止结局。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 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3/20/2020
考题呈现
(2012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爱吃黄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 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 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 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 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 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小说情节——故事发展 解题方法探究
3/20/2020
故事导引
宾客们一下子提起了心,
这个婆娘不是人, 宾客们放下了提起的
三个儿子皱紧了眉头。
九天仙女下凡尘。 心,三个儿子露出了
笑容。
“太不像话了!”宾客们 叫了起来,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都是贼,怒目相向,摩拳擦掌。
宾客们鼓起掌来,三
个儿子抱拳相谢! 偷得蟠桃献娘亲。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
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
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
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
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3/20/2020
爷爷忆旧
搬出大染坊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 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 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 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 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 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 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 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 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全文围绕爷爷的黄豆展开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爷爷的形象。
3/20/2020
小 (6说分“串推多)嚼起动次黄了着写豆小故到”说事爷作的情爷为各节嚼一个的黄个情发豆线节展,索,这在全文中“时也有爷刻表何爷不现作”停 出用在的性?一“格请些嚼特简关黄征要键豆中概”括,。 “专注、执著和顽强”
3/20/2020
爷爷临终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
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
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 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3/20/2020
小试身手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 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 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 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 朱丹先生。”
3/20/2020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 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 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 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平叙的 方式有二: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 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 展轮番叙述。
3/20/2020
3.情节安排的评价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 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 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 间、空间。
3/20/2020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 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 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