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世界当代史》习题题目:第一章: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
2、简析冷战的起因。
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
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5、简评杜鲁门主义。
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8、朝鲜为什么分裂?9、简述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要点。
10、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第二章: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2、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综述xx年日本国宪法的意义。
9、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第四章:1、简述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分析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试论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和性质。
4、简述1956-1957年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简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停止不前的原因。
6、简述1968年匈牙利新体制改革。
7、简述东、西德的统一。
第五章:1、分析二战后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和印巴分立的原因。
2、简要说明克什米尔问题的来。
3、比较80年代东盟与印度的经济。
4、分析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
5、分析第三世界兴起的历史意义。
6、简述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
7、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第六章:1、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70年代初,西欧一体化的主要进展。
2、分析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对世界金融的影响。
3、简述50-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
4、简析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
5、简述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经过。
6、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霸权衰弱的表现及其原因。
7、分析西欧一体化的影响。
8、70年代,苏联如何形成全球战略性攻势? 9、简述犹太复国主义。
10、简述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
11、简述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对于不平衡。
12、简要剖析南北对话。
13 简述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
第七章:1、概述xx年3月5日,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了冷战的第一个信号。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突破了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战略构想、战略目标的框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领先于其它国家。
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
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
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
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
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于在大战中的经历和国情的不同,因此这些国家的解放和国家政权的建立也各有特点。
大体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类型: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取得了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有的是在苏军反攻并追击法西斯而进入本国的有利条件下,以本国人民的武装起义或配合斗争,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有的则是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新政权,如民主德国。
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银行和工矿大企业国有化及计划经济。
二次大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朝鲜和中国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同东欧国家一样,当时也都受到苏联模式的极大影响。
东欧和亚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先后与苏联结盟,同时也互相结盟,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盟约,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
5、简评杜鲁门主义。
1947年2月,英国政府照会美国政府,表示英国无力继续提供对希腊和土耳其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了防止苏联势力乘机渗入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美国提供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填补真空。
在英国呼吁美国干预希土危机之后,美国国务院近东非洲司司长亨德森起草了一份题为《危机和即将倒台的可能性》的备忘录,副国务卿艾奇逊则提出苹果“烂一个就烂一筐”的理论,建议美国政府介入。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公然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
他强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
他说,希腊正受到“武装共产党分子”的威胁,这将对土耳其乃至中东、欧洲和整个“自世界”产生影响,要求国会授权,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军事人员前往。
事后,杜鲁门把这篇咨文称作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突破了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战略构想、战略目标的框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他在演说中描述了欧洲经济的困境,强调欧洲必须向“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作斗争,“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
马歇尔表示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美国政府要“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不过,“最初的意见应该欧洲提出”,美国将就“能力所及,予以全力支持”。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1948~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的经济援助达亿美元,其中90%是无偿赠予,10%是贷款。
马歇尔计划确实帮助了西欧的复兴,美国把躺在战争废墟上的虚弱无力的西欧抉了起来,帮助它恢复了元气。
西欧即以此为转机,逐步走向复兴、联合和富强。
无疑,马歇尔计划对于西欧经济的复兴、西欧人民生活的改善、西欧社会的逐步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马歇尔计划具有两重性,它既要复兴西欧,又要控制西欧。
其实质是在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使西欧成为听从美国旨意的“恢复元气”的伙伴,与美国一起对付苏联和东欧。
接受马歇尔计划是有条件的,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必须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废除关税壁垒,放宽外汇限制,建立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购买美国货,保障美国投资和开发的权利,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等等。
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经济干预和政治控制,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实力。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杜鲁门所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核桃的两半”。
7、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冷战初期,美苏之间、东西方之间发生了多起冲突,其中第一次柏林危机被普遍看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而朝鲜战争则是一场举世关注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第一次柏林危机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的一个焦点。
第一次柏林危机及德国的分裂接踵而至。
二战结束后,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因苏、美、英、法占领当局都只执行本国政府的对德政策、各自为政而形同虚设。
1946年12月,根据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的建议,美英两国签订了《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简称“双占区协定”,该协定于1947年元旦正式生效,苏联视之为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一个实际步骤。
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开始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德国问题。
3月xx年6月7日,伦敦会议发表《伦敦议定书》,内含12个文件,主要内容是:美、英、法三占区合并成统一的德境“西占区”;1948年9月1日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1949年成立德国西占区临时政府;美、英、法三国保留西占区占领制度并拥有最高权力;西占区接受马歇尔计划;鲁尔区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和德国西占区临时政府共管;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
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德国西占区改革币制和筹建政府。
此期间,1948年4月21日~6月8日,美、英在德国占领区秘密召集经济专家和法律专家,研究并确定了货币改革的具体措施。
6月18日,美、英、法占领当局颁布《货币法》和《货币发行法》,定于6月xx年6月21日,西占区正式发行和流通新的德国马克。
这是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22日,东占区也发行新货币。
23日,“B”记马克和“D”记马克同时在柏林流通,美、英、法占领当局即于当天宣布在柏林西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只流通“B”记马克,禁止“D”记马克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