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汉语教材是古代汉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自于古代汉语教材,因此,教材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众多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开山之作,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则是近年来教材中的优秀之作。
对此,我们以这两本教材为例,通过对两家教材的结构、语法和编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尝试得出当今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古代汉语;结构;语法;教材;比较研究1952年,各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实施院系调整后,陆续设立了古代汉语课。
但是,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而定,随意性大。
直到1962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的问世,才结束了古代汉语教学没有教材的历史。
此后,很多优秀的教材相继问世,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981年版)、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1988年版)、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1992年版)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其中郭锡良先生编写的教材不仅对王力先生所创制的传统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体例有所继承,还加入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这部教材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王本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
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文选的次序安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术语不用文言。
总体内容详细具体。
郭本分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三个单元,每单元都有文选、古代汉语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
文选大体上按体裁编排,上册是各种体裁的散文,下册是先秦诸子和骈文、辞赋、诗词。
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和文体的语言特点。
同一题材的作品,按时代先后排列。
每篇选文前面都有作家或专书的简要介绍以及选文内容的简要说明。
同一作家或专书第二次出现时,不再重复介绍。
文选的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除注释词义外,还适当的做了一些串讲和语法分析。
注释词义一般是注该词本身固有的意义。
一、排版结构比较1、文选部分古代汉语的学习讲求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结合,感性认识就要依靠大量的文选的学习,因此文选是古代汉语教材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王本选择了247篇文章,郭本比王本少。
作为后生教材,这显然违背了以文选为纲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
但事实上,就文选的编选而言,郭本包括诗、词、曲在内的文选,涵盖了各种体裁,覆盖了各个历史朝代,而且加入了很多王本所没有触及的典籍文章。
数量的差距就在于王本选择了更多的诗词曲。
事实上,除诗词曲外,郭本其他类型的文章比王本多,拓宽了文选的范围。
郭本收录的文选将时间提前到远古时期,增加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这样编选的原因在于甲骨卜辞、钟鼎铭文等是用远古文字写成的,远古文字是古汉语的源。
另外,郭本还选择了较难的《周易》、《尚书》,二者皆是儒家的经典,也是古汉语的源。
我们学习古汉语,要从源头学起,不能舍本逐末。
此外,“春秋三传”中,王本只选择了《左传》中的篇目,《公羊传》、《毂梁传》没有涉及,造成了一种误区,抬高了《左传》的地位。
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典型的古注,且注的方式自成一家,它的影响已达数千年之久却遭到忽视。
因而,郭本从《公羊传》、《榖梁传》中各选了几篇文章,又增加了《国语》、《孝经》、《孙子兵法》、《晏子春秋》、《列子》、《后汉书》、《新序》、《说苑》、《三国志》、《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典籍中的文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古籍的面貌。
古白话部分,郭本增加了《世说新语》和佛经译文《百喻经》,加入了对联,涉及到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贺联、励志联、行业联等。
最为重要的是,郭本增加了应用文部分。
郭本教材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和根据格律写作诗、词、曲、联以及写作应用文言文的能力”。
原因在于文言文写作在知识分子中还是很普遍的,提高学生写应用文的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文言文的写作能力,还可以促进阅读古代书籍能力的提高。
郭本应用文言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实际出发,具有实用性。
此外,郭本在文选编排形式上也有其独特的创新之处。
“古注文选,就是把古人对古书的注解原封不动地选入教材”。
古注文选较难,因此,选用的文章均出自中学文言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还有利于看懂古注;“标点文选”,即是把古文加上现代标点而无注解,因此也有一定的难度。
郭本也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选用的文章短而有趣,使学生不至于因枯燥无味而厌烦学习。
而白文,则是古籍的原貌,是否能看懂白文,是衡量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标准。
白文的增加,虽然增加了教材的难度,但也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了解古籍原貌。
而且编者在每篇文章前面加上了说明,其中,对生僻字进行了注音、对难词进行了解释,这样为文选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2、常识部分王本将这部分称为古代汉语通论,共31个通论,分附在14个单元的结尾部分。
郭本的常识部分,6个单元,共6小节。
二者均涉及了辞书及辞书的查检、汉字的结构、词的本义及引申义、古今词义异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体、骈体文、辞赋、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曲律等方面的知识。
而郭本教材的常识部分较以往的古代汉语教材更具系统性、科学性。
文字部分增加了汉字的产生、形体演变。
利用楷书形旁推求字的本义范畴、古书用字等内容。
虽然与现代汉语中的知识有所重复,但经重新梳理后,可以使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古代文字的发展。
词汇部分包括词汇和词义的继承和发展、词的构成、词的本意引申义假借义、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词义的理解与训释。
这些内容虽然在王本中也有所介绍,但郭本更为细致、全面、简明,条理也更为清晰。
此外,郭本语法部分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于中学文言文和文选,这样的例子不生僻,也有出处,节省了教师的时间,也更易于学生理解。
语法部分向来争议较大,词类的划分、词类活用等都有待商榷。
郭本大体上继承了王本的知识体系,增加了新的学术成果。
古代文化常识郭本只介绍了历法、官职、地理、姓氏等;而王本更为全面地讲解了古代乐律、天文、科举、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古代文体部分讲解了骈体文和辞赋等特点,从句式、节奏、平仄、用典、藻饰等方面介绍了骈体文的特点。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骈体文的常识,有助于对文选中骈体文的理解,而且郭本内容更为明确,知识体系更加合理。
在王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音韵学的介绍、古书的读音、上古音说略、中古音说略和联律联律知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创作对联,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见,两书中常识的知识含量都很大,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常识只是辅助,不能代替语言本身。
常识部分知识容量过大,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不能全部在课堂上讲解,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学。
郭本古汉语简明扼要、行文清晰,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这些常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常识的掌握可以辅助文选的理解。
3、练习部分王本创了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郭本则用练习代替了常用词。
常用词的编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当时编写教材时,没有专门、完善的辞书,常用词可以说相当于一部微型词典。
因此,在书中编入常用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词的查阅。
如今,各种工具书都十分便利,因此常用词部分也可以删减。
郭本在每章常识后加入了练习,分附在每节常识之后,几十个练习的内容:(一)复习本节常识所学的主要理论知识;(二)运用本节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文选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增加阅读本单元白文文选并为其加上标点的内容;(四)标点并翻译一篇有趣味的短文。
郭本练习不仅复习常识所讲内容,更关照到文选的内容,便于对知识的学习和回顾,讲练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如果缺失练习部分不仅不能使学生及时复习,而且教师、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与文选相关的练习内容,难度大,浪费时间,因此,练习部分的设置是有必要的。
4、附录部分王本附录有: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汉字部首举例、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上古声母及常用字归部表、天文图、音韵、常用字表、词谱、曲谱、曲韵常用字表及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和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这两部分是配合常用词部分设置的),共11个。
而郭本附录内容更为丰富,有简体字与繁体字对照表、专有名词拼写规则、国际音标表、宋本《广韵》东韵中的一部分、《佩文诗韵释要》东韵中的一部分、常用词谱及范作、常用曲谱及范作、四角号码检字法、上古声母上古韵部诗韵词韵曲韵常用字四角号码检字索引、上古声母上古韵部诗韵词韵曲韵常用字笔画检字索引、上古声母常用字表、上古韵部常用字表、诗韵常用字表、词韵常用字表、曲韵常用字表等。
附录内容的扩充有利于学生的自学,郭本扩充的知识大部分是被称为“绝学”的音韵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虽晦涩难懂,但对其有一点认识、有一点印象也是好的。
此外,诗词曲谱及范作等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写诗词曲的工具,这样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还可以练习写作诗词曲联和应用文,提高写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
王本是古汉语教材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杰出之作,直到现在,也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古代汉语教材,其地位之重要自不必言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要求也在提高、在发展,因此,成书于60年代的王本有些地方的确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而郭本是新型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优秀之作,大体上继承了王本的编排体例和知识体系,也加入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尽管有些成果还是一家之言,有待商榷,但其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郭本教材有很多优点,但由于是合众人之力编写而成,所以难免有纰漏,我们在学习时,取其有益之处,以达到优化古代汉语教学课堂的目的。
二、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1、两部教材语法部分的优点。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由“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三个系列组成,其中“古汉语通论”系列中有八节,讲授古汉语语法, 较之文字、词汇和音韵部分略显单薄,这取决于教材编写者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认识。
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使学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掌握古汉语知识,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不可能用更多的篇幅讲授古汉语语法。
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中,语法的稳定性最强,变化最小,古今差异也不大。
王力先生说:“着重讲清楚古今相异的部分,省去古今相同的部分,既避免了语法部分过于庞大,又使学生能够有重点的掌握古汉语语法。
”王氏教材“语法”部分的编写,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为前提的。
注重古今语法的比较,只讲古今差别大的词法现象和句法现象,因而更加实用。
例如,现代汉语有所谓“包孕句”,古汉语没有这种句型,而古汉语有一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入一个“之”字的句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