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
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
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根本问题。
2.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根椐维特根斯坦的看法,一切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能够用逻辑形式描述的东西,但逻辑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表达一切东西,逻辑形式本身就是无法用逻辑表达的。
但无法表达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或虚假,而只是说它们超出了逻辑的范围,我们也许可以用“显于”方法等其他的方式处理它们。
这种“显示”是由不可说之物自身完成的,就是说,不可说之物是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认识的。
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之后,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弄清了语言的逻辑结构,我们就可以说出一切符合逻辑语法的东西,但这对哲学来说却并不重要,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只需要研究逻辑就行了。
但对不可说的东西就没有如此简单,因为它们是不可说的,而我们的理智本性却总是一种想要说出它们冲动。
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实地承认它们不可说。
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正是要试图说出这些不可说的东西,要避免这种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它们保持沉默。
3.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探讨的是逻辑问题,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什么?
他的着眼点不是逻辑本身,而是为他心目中的世界概念划定范围,用逻辑的脚手架构造关于事实的命题图像。
在他看来,“世界”概念并不仅仅包含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包含一切逻辑上的可能世界,即可以用逻辑命题表达的、符合命题逻辑形式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所有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而已。
一旦有了这种对世界概念的清楚认识,我们就可以用逻辑的标准衡量和判断日常语言中的命题,发现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隐藏的思想的逻辑形式,并由此确定语言表达的界限。
4.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如何澄清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的?
过去把“存在”当做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辩。
在摹状词理论中他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
他将个体词分两类;专名和摹状词。
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
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