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 1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观察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了解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橡皮泥、铅笔、白纸、温度计、指南针。
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
2.用指南针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影子。
3.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影子的时间和温度。
实验结论影子变化的规律:早晚() 中午()。
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 2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制做简易太阳钟实验目的学习简易太阳钟的制做方法。
实验器材指南针、卡纸、尺子、硬纸板、胶水。
实验步骤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直粘在标有刻度的卡纸上。
3.根据三角形的影子,可以判断当时时间。
实验结论学习简易太阳钟的制做方法,根据影子判断()。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 3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昼夜交替实验目的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到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3.固定手电筒的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出现。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4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步骤1.月相盒的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月亮,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的变化。
3.边观察边记录结果。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残月----下弦月------新月。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5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实验目的了解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实验器材植物、动物图片。
实验步骤1.选择一种或几种植物、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2.可以通过观察或已有经验,以及查找资料来了解它们。
实验结论动植物的生活的习性都受规律的支配,生物钟现象在动物、植物和人身上都有体现,()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的影响最大。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6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目的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3张相同的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步骤1.把三张小孔板的顺序排齐(小孔相对)。
2.打开手电筒,使光对准小孔,观察光的行进路线。
3.移动中间一张板,光线不能传播。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7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小孔成像实验目的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小孔成像实验器材一套。
实验步骤1.按蜡烛、有孔纸板、无孔纸板顺序依次摆放。
2.点燃蜡烛,调整蜡烛有孔纸板距离,在调整有孔纸板和无孔纸板距离,使无孔板上呈现倒立蜡烛火焰的像。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8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目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平面镜、画五角星记录、印有文字的记录纸。
实验步骤1.闭上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它们角度,观察镜中物体变化。
3.借助镜子,读下面的文字。
4.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品()相反。
两块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的像方向不同。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9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步骤1. 观察比较两种透镜的特点。
2. 用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比较现象。
3. 让阳光穿过透镜,并调解与地面距离,观察比较。
4.观察两组透镜的成像特点,并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镜片与白纸的距离,观察纸上看到现象。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物体、聚光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物体、()成像的作用。
光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0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制造彩虹。
实验目的认识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纸。
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固定好镜子。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儿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单色光组成的。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1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光的合成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七彩光合成白色光。
实验器材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实验步骤1. 在圆形的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3.转动陀螺,并观察。
实验结论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光。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2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滤光实验。
实验目的使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器材手电筒,红、蓝、黄,三色玻璃纸。
实验步骤将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然后再罩在白纸上。
观察分别在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实验结论想得到某种色光,可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光从光中滤掉。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3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简单电路的连接。
实验目的了解简单电路的构成。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池,开关,导线。
实验步骤1.用导线连接电池与灯泡。
2.用导线连接开关儿与灯炮。
3.用导线连接开关与电池,灯炮亮。
实验结论组成了()的电路。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4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目的知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掌握一种检验物体导电性能的方法。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池,导体及需要检验的材料。
实验步骤先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断料开关儿后,用各种需检验的材料(铁片儿、铝片、铜片、塑料片、纸片)。
连接到开关儿的两个点上,观察小灯泡是否发亮,来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实验结论金属是导体,()和木制品是绝缘体。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5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不同液体导电性检验。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的液体导电性能。
实验器材自来水儿,纯净水儿,盐水,糖水,小灯泡,电池,若干导线。
实验步骤利用小灯泡,电线和电池组成一个检验器。
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各种液体能否使电流通过。
(灯泡亮)实验结论自来水儿、纯净水、盐水,能()。
糖水不导电。
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6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人体导电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是否导电。
实验器材测电笔,带电的插座。
实验步骤用测电笔测电看指示灯是否亮:先用手捏住测电笔进行测试,看指示灯是否亮(不亮);再用大拇指按住测电笔的顶端,其他几个手指夹住测电笔,看指示灯是否亮(亮)。
实验结论人体是()的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7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检测暗盒里的电路实验目的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记录检测结果并画出电路图。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池,导线。
实验步骤1.每组一个课前接好暗盒。
2.按一定顺序,一边检测一边记录。
3.检测中不能打开暗盒。
4.检测完打开暗盒验证自己的判断。
实验结论亮----()变暗----通不亮-----()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8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研究磁铁。
实验目的探索磁铁的性质。
实验器材两块相同的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若干铁钉。
实验步骤1.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
2.用磁铁的不同位置去吸铁。
3.看磁铁怎样指示方向,把磁铁悬挂起来或浮在水面上,观察静止的时候磁极指示的方向。
4.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
实验结论磁铁的磁性可以传递,磁性吸力强。
磁铁静止时能指示方向,磁铁同极相(),异极相()。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19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研究磁化现象实验目的探究磁化现象。
实验器材磁铁、缝衣针、曲别针。
实验步骤1.把磁铁的一极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
2. 用缝衣针接近曲别针,曲别针被吸到缝衣针上。
实验结论被磁化后的缝衣针也具有()。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20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做一个电磁铁实验目的学会制做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磁铁”实验盒。
实验步骤1、导线按同一方向绕在铁钉上。
2、最后一圈在倒数第二圈下穿过。
3、接通电路后,用铁钉一端吸小铁片。
实验结论电磁铁具有()性。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21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大小实验目的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电磁铁实验盒实验步骤1、把制成的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增加,再吸小铁片。
2、把制成的电磁铁的电池节数增加,再吸小铁片。
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22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探究电磁铁的N极和S极实验目的研究电磁铁的N极和S极。
实验器材电磁铁实验盒实验步骤1.将电磁铁通电,让其中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与北极相吸,电磁铁这端就是南极,另一端就是北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这一端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电源正负极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23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测量呼吸和心跳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实验器材秒表、听诊器、记录表。
实验步骤1.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测量运动结束时,1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3.测量运动3分钟后,1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实验结论运动会加快呼吸和心跳的(),休息后又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24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用澄清石灰水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实验目的认识吸进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实验器材量杯,澄清石灰水,塑料袋。
实验步骤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用量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2.用塑料袋收集呼出的气体,用量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实验结论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使水变浑浊。
所以,我们呼出的气体里含有()。
实验报告单班级序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小组成员五、25 实验室全体学生实验名称测量肺活量实验目的学习测量肺活量,使学生知道肺活量大有利于健康。
实验器材肺活量测量仪。
实验步骤小组合作,测量每个人的肺活量,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