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2012年辽宁省TI杯电子大赛一等奖论文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2012年辽宁省TI杯电子大赛一等奖论文
R sr lim 1 T Vs1 t Vr t dt T T 2T
= lim
1 T 2T
T
T
1 1 Vs Vr cos s r t s r Vs Vr cos s r t s r dt 2 2
由上式可知, 积分内的两项是待测有效信号与参考信号的和频 s r 及差 频 s r 相关,当 s r 时,且噪声相关函数 R rn 为零时,积分器输出的 信号 VO 可表示为:
VO Vs Vr cos
式中 K 为低通滤波器的传递系数, 为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的相位差,当待测信 号与参考信号同频率时,相敏检测器输出的信号与待测有效信号的幅度 V s 有 关, 也与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的相位差 有关, 调整参考信号的相位 r , 当 r = s 时, 相敏检测器的输出信号与待测信号的幅度成正比。 总之, 由于输入信号 Vs t 中的噪声 n t 与参考信号不相关,经积分器积分后,噪声得到了很好的抑制,而 有效信号得到了放大,从而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信噪比。
2.3.1 前置放大和滤波器
前置滤波器、放大器 通过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的两级放大使增益达到 100 倍, 放大倍数分别都为 10 倍, (即取 K=10) ; 低通滤波的截止频率 fc≥2k,由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公式:
K=1+R4/R3
c
第一级:
1 R1 R2 C1C 2
2f c
取 标 准 值 为 C1=10nF , C2=1.01nF , R1=84.87K , R2=7.35K , R3=2.5K,
1.2
总体设计思路及框图
总体设计思路: 首先正弦波信号源产生的信号与噪声源经 OPA2134 搭建的加法器相加, 保证 了输出精度及要求的 1MHz 带宽;之后经过纯电阻分压网络衰减 100 倍,进入微 弱信号检测电路;微弱信号检测电路包括前置放大器,前置滤波器,鉴相器,低 通滤波器以及由移相器和比较器构成的参考通道, 由 OPA2134、 OPA2340、 LF317、 OP07、 4052 等芯片具体实现; 最后的检测及显示电路由 MSP430 的内置 AD 及 12864
2012 辽宁省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设计
摘 要:
根据要求,我们设计了基于锁相放大的微弱信号检测装置。该装置能够对强 噪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进行有效的测量,拥有低输入信噪比、宽输入带宽、测量 较准确等优点。 该装置由模拟信号叠加背景噪声的加法器模块、 模拟信号衰减的纯电阻分压 网络模块、基于锁相放大的微弱信号检测电路模块、基于 MSP430 的幅值检测显 示模块共同组成。 其中加法器由 OPA2134 搭建,符合题目要求的输出及带宽;分压网络由纯电 阻搭建,简单快捷,性价比较高;设备的核心锁相放大器由 OPA2134 搭建的前置 放大器、前置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移相器,OP07 与 4052 组成的开关型相敏检 测器,OPA2340 搭建的比较器构成,完成了强噪声背景下的小信号相干检测,准 确且稳定; 幅值检测显示模块利用高性能 MSP430 单片机内置的高精度 AD 转换器 进行采样并经 12864 显示,美观大方。
- -
7
1 T V t n t Vr t dt T 2T T s1 T 1 T = lim Vs1 t Vr t dt Vs1 t n t dt R sr R rn T T 2T T VO lim
上式中 R sr 、 R rn 分别是待测有效信号与参考信号及参考信号与噪声之 间的相关函数,对于 R rn 项,由于噪声的频率和相位都是随机量,可以认为参
R rn 考信号与噪声互相独立, 它的相关函数 R rn 为零: 即经过长时间的积分,
项为零, 实际上积分时间不可能无限长, 也就是说实际计算中 R rn 不可能为零, 它表现为剩余噪声,但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已经大大降低,对于 R sr 项为:
- -
2
一. 方案选择与论证
1.1
方案选择与论证
从本题要求整体分析可知, 设计的微弱信号检测装置的核心在微弱信号检测 电路,因此方案的选择与论证重点考虑该部分电路: 方案 1: 带通滤波:滤波器广泛应用于现代信号处理的各个领域,如调制解调、检测 处理等等,滤波器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带阻。其中带通滤波器适合于本题的 小信号检测。但是鉴于本题的极低信噪比,故要求滤波器拥有极高的 Q 值,那是 不可能实现的,故放弃此方案。 方案 2: 集成模拟乘法器: 利用锁相放大的原理对强噪声背景下的小信号进行相干检 测,能够实现对信号的窄带化处理,能有效的抑制噪声,实现对信号的检测和跟 踪。锁相放大器的核心器件是相位敏感期器,利用模拟乘法器如 MC1496 实现鉴 相,调试复杂,价格较高,且动态范围小,线性度较差,故放弃。 方案 3: 开关式乘法器: 采用方案 2 的对小信号的检测原理,即利用锁相放大器对强 噪声背景下的小信号进行相干检测。 但是其核心器件相位敏感期器由开关式乘法 器搭建,具有价格低廉,基本无需调试等优点,是一种较为实用的相敏检波器。 方案选定: 综上,本设计采用方案 3,即采用以开关式乘法器为核心的锁相放大器搭建 微弱信号检测电路,对本题中的微弱信号进行检测。
- -
3
液晶共同实现。 总体设计框图:
微弱信号检测系统框图
锁相放大器框图
- -
4
二. 理论分析与计算
2.1 加法器单元电;Ui2 ,Ui1 为正弦波信号,Ui2 为噪声 源信号,由同相加法器的输出公式:
U2 R U o R Rf
2.2 纯电阻单元电路设计
- -
5
衰减网络 纯电阻分压网络衰减系数 A 不低于 100 , A= (R1+R2) /R2 。测试后电阻 R1= 200K,R2=2K,A=101
2.3 锁相放大器电路设计
锁相放大器是以相干检测技术为基础, 利用参考信号频率与输入输入信号频 率相关,与噪声信号不相关,从而从较强的噪声中提取出有用信号,使得测量精 度大大提高。锁相放大器设计分成四个模块:前置放大与低通滤波、相敏检测器 (鉴相器)、参考通道(移相器与比较器)、低通滤波器。
2.3.2 鉴相器电路设计
开关型鉴相器 相敏检测器是由乘法器和积分器组成,其中乘法器一般采用开关乘法器,积 分器通常由低通滤波器组成,下图给出相敏检测器的构成原理图。
待测信号
带通滤波器
VS1
相敏检测器
Vo
参考信号
VR
相敏检测器原理图 理论基础: 设待测信号 Vs t Vs1 t n t Vs coss t s n t ,其中 Vs1 ( t ) 为待测信 号中的有效信号,n t 为噪声。参考信号 Vr t Vr cos r t r ,则经乘法器的 输出信号为 Vi Vs t Vr t ,积分器的输出信号 VO 为:
关键词:
微弱信号检测;锁相放大器;开关型相敏检测器 ;MSP430 单片机
- -
1
目 录
一. 方案选择与论证 .................................................................................................3 1.1 方案选择与论证 ............................................ 3 1.2 总体设计思想.............................................. 3 二. 理论分析与计算 .................................................................................................5 2.1 加法器单元电路设计 ........................................ 5 2.2 纯电阻单元电路设计 ........................................ 5 2.3 锁相放大器电路设计 ........................................ 6 1.前置放大与滤波器电路设计................................. 6 2.相敏检测(鉴相器)电路设计............................... 7 3.参考信号电路设计......................................... 8 4.低通滤波器............................................... 9 2.4 MSP430 采样与显示 ........................................ 10 三. 实物展示 ........................................................................................................... 12 四.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 13 4.1 检测仪器................................................. 13 4.2 检测方法与结果........................................... 13 结 论 .......................................................................................................................... 15 参考文献 .................................................................................................................... 16 附录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