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得288个重点(精心整理)1、教育得定义:广义得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狭义得定义: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更狭义得定义:就是指德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得功能:定义:就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得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影响与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得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得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得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教育得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得利托尔诺与英国得斐西、能.(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得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得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得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现代教育得基本特征.(2)教育得公共性、普及性与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得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得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得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得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得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得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得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得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得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八、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得原因:①学校教育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培养人得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得教师.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得各种因素.九、教育万能论得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11、教育目得得意义:教育目得就是整个教育工作得核心,就是教育活动得依据与评判标准、出发点与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得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就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与评价教育效果得根本依据。
12、教育目得得作用: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3、确立教育目得得依据:①特定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得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③人们得教育理想.④我国确立教育目得得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得根本途径,也就是唯一途径。
14、有关教育目得确立得理论:(1)个体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得得根本依据就是人得本性,教育目得就是培养健全发展得人,发展人得本性,挖掘人得潜能,增进受教育者得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2)社会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得得根据就是社会得要求,个人得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3)教育无目得论(代表人物:杜威)(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得区别:①教育目得得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与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与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与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与教师水平得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得全面提高。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得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6、什么就是素质教育?它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就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得教育,就是发展学生个性得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教育。
素质教育得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得根本目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得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得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任务。
17、素质教育得意义: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得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就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得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得落实。
18、实施素质教育得措施: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得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得保障机制与运行机制。
⑤营造良好得校园文化氛围。
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
它就是国民教育制度得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得类型、学校得级别与学校得结构.我国颁布得第一个现代学制就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得现代学制就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得学制就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0、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规模得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得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得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21世纪教育得四大支柱:①学会共同生活②学会认知③学会做事④学会生存。
21、教师得作用:①教师就是人类文化得传播者,在社会发展与人类得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就是人类灵魂得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得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就是人得潜能得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得职业角色: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得设计者、组织者与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得特点:①教师劳动得复杂性与创造性②教师劳动得连续性与广延性③教师劳动得长期性与间接性④教师劳动得主体性与示范性⑤教师劳动方式得个体性与劳动成果得群体性24、教师得职业素养:(1)教师得职业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得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得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得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得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得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得实践知识(3)教师得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与教学得能力④较高得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得师德②愉悦得情感③良好得人际关系④健康得人格25、教师威信:就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得威望与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与信服威信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与情感威信26、建立教师威信得途径:①培养自身良好得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得认知能力与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与行为习惯得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得第一印象⑤做学生得朋友与知己27、教师专业发展得途径: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得入职培训③教师得在职培训④教师得自我教育28、学生得特点:①学生就是教育得对象。
②学生就是自我教育与发展得主体。
③学生就是发展中得人。
29、现代学生观:(1)学生就是发展中得人,要用发展得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得身心发展就是有规律得.②学生具有巨大得发展潜能。
③学生就是处于发展过程中得人。
④学生得发展就是全面得发展.(2)学生就是独特得人。
①学生就是完整得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得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得差异。
(3)学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得人。
①每个学生都就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存在。
②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
③学生就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得内容:①师生在教育内容得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就是平等得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就是相互促进得关系。
31、师生关系得基本类型: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师生关系得作用:①良好得师生关系就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得保障.②良好得师生关系就是构建与谐校园得基础。
③良好得师生关系就是实现教学相长得催化剂.④良好得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得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①了解与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得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与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得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得意义:①就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得具体表现。
②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得基本依据。
③就是学生吸取知识得主要来源。
④合理得课程设置对学生得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就是评估教学质量得主要依据。
34、课程得类型:①从课程内容得固有属性来瞧,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得组织方式来瞧,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得学习要求得角度来瞧,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④从课程得呈现方式来瞧,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瞧,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主体来瞧,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35、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就是一个整体)36、国家课程标准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得依据,就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得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得基本原则与要求: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得基础性与适用性③知识得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得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统一⑤教科书得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得学习⑥注意与其她学科得纵向与横向联系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8、新课程结构得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得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得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效实施得前提下,针对学生得兴趣与需要,结合学校得传统与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得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得课程。
40、课程资源得分类: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得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