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第四章-固液界面-4.1~4.2

4-第四章-固液界面-4.1~4.2


A
和 nB 可以计算出来。等
式可以完全以单一组分的变化来表示,因此是组分的真实吸附量。
16
四、影响非电解质溶液吸附的因素

比表面积
响 非
① 吸附剂的性质 孔结构

吸附剂的极性



溶解度

② 吸附质的性质

使ΔGγ降低的程度


③温 度


④ pH 值
17
五、固体自电解质溶液中吸附
1、离子交换吸附
n
A
NB
nB
NA
nA0 NB nB0 N A nA0 1 N A
n0 nA0 NA nA0 n0NA
考虑到吸附前: 代入上式可得:
nA0 n0
N
0 A
n0
N
0 A
NA
m
nA NB nB N A
§4.1 固液界面吸1附1
三、固体自浓溶液中吸附
若用NA 表示吸附前后液相中A组分的摩尔分数变化,即:
18
五、固体自电解质溶液中吸附
由硅酸钠和铝酸钠形成的 泡沸石中Na+可被其他离 子Ca2+、Mg2+等交换。
19
五、固体自电解质溶液中吸附
去离子水制备原理
离子柱层析原理(天然产物分离)
20
五、固体自电解质溶液中吸附
2、选择性吸附
电解质不是整体被吸附,而是电离以后的某种离子被强烈吸附, 而另一种电性相反的离子形成扩散层,称为选择性吸附。
电渗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 、冶金、造纸、海水淡化、 环境保护等领域。
电渗脱水:污泥含有大量粒径较小的有机颗粒,孔隙小,水力渗透系 数低。目前常用的机械脱水方法难以从其孔隙中脱除毛细及吸附水。
36
三、电动现象
(3)沉降电势
在重力的作用下,固体粒子或液 滴在分散介质中沉降使流体的表 面层与底层之间产生的电势差。
固体自稀溶液中的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吸附等温线相似。
Г
bc
V Vmax
1 bc
V Vmap
V=Vm
1 ap
c
炭黑从乙烷溶液中吸附苯的等温线
V=Vmap
Langmuir吸附等温线
p
① 方程的形式与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一样,只是用浓度代替了压力; ② b值增大吸附量也增大,b值的大小表征了吸附的强弱; ③ 吸附量Γ随c值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浓度很大时,Γ接近于极限值Γ∞,Γ∞表征
nA AA nB AB A
根据埃尔东假设①:若吸附剂分别浸入每种纯液体的饱和吸附 量,此时吸附剂表面铺满单分子层的A或者B:
物质A:物质的量为 nA 0;物质B:物质的量为 nB 0
根据埃尔东假设②:可将吸附剂分别放在纯A或者纯B的饱和蒸
气中测得:
AA
A nA
0
AB
A nB
平板电容器模型
扩散双电层模型
Stern双电层模型
二、双电层理论
1、平板电容器模型
理论要点:液相中的电荷由于受 到固体表面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 的吸引,紧挨着固体表面排成规 整的反电荷层,就好像一个平板 的电容器一样。
二者的距离为δ,双层内电势φ 随距离固体表面距离x的增大而线 性减小。
Hemholtz平板电容器模型(1879)
33
34
三、电动现象
双电层中带电表面和溶液中反离 子之间沿着界面作相对运动的现 象称为界面电动现象。
电动现象分类
根据作用力的不同,可以把电动现象分 为4种:
(1)电泳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 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 介质中向相反符号电极 移动的现象。
35
三、电动现象
(2)电渗
在电场作用下液体相对于 和它接触的固定的固体相 作相对运动的现象。
液体表面质点与体相质点受力
固液界面吸附的本质是固液界面能有自动
减少的趋势。其根源是固体表面分子对液
体分子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表面质点与体相质点受力 ,液体分子在此力的作用下,将向固液界
面富集,同时降低固液界面能。
4
一、固液界面吸附概述
2、固液界面吸附的特点
① 相互作用力较复杂。液相分子结构复杂;固液界面吸附是 溶质、溶剂与固体表面三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固体吸附剂表面已饱和吸附某种离子后,若再加入另一种电解 质,则原来被吸附的离子与溶液中的同号离子发生等量交换,称 为离子交换吸附。
AR B BR A
根据交换离子的性质可以分

为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


阳离子的活性基团一般是:

—COOH、—SO3H、—OH
树 脂
阴离子基团一般是:
—NH3OH、=NH2OH、—RNH2
24
一、界面电现象
形形色色的带电现象
25
一、界面电现象
界面电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相接触时,由于两个体相之间的结构 与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在相界面两侧出现电量相等而符号相 反的电荷的现象。
界面电现象的来源
按照带电形成的机理不同,界面电现象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
(1)固体电离
固体表面分子在液相分子的 作用下产生电离,使一种离 子进入液相。
不足之处:只考虑了静电吸引而没有考虑质点的热运动因素。 30
二、双电层理论
2、扩散双电层模型
理论要点:溶液中的反离子因为热 运动应呈扩散状态分布在溶液中。
距表面一定距离x处的电势φ与表
面电势φ0的关系遵守Boltzmann定 律:
0 kx
式中κ的倒数具有双电层厚度的含义。
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1910)
能求出
或 n
A
。 nB
埃尔东(Elton)提出两点假设:
① 固液界面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
② 吸附剂从纯物质的溶液中吸附与从纯物质的饱和蒸气中吸 附的吸附量相等。
14
三、固体自浓溶液中吸附
设A为1克吸附剂的面积,AA、AB分别为A和B组分被这1克吸附 剂所吸附时1mol的吸附质所占据的面积,于是有:
0
代入上式可得: 15
三、固体自浓溶液中吸附
n
A
nB
1
nA 0
nB 0
联立: 可得:
n0N A m
nA NB
nB N A
NB 1 NA
n0N A
m
nA
n
A
1
nA nA
0
nB
0
N
A
分别作图就可以得到各自吸附等温线。
nA
0 、nB
0
、NA、NB可以测量出来,n
mnA
mnB
10
三、固体自浓溶液中吸附
可以得到:
nA0
nA
mn
A
nB 0 nB mnB
代入: nA N A
nB NB
可得:
mnB N A nB 0 N A nA N B
同理可得:
mn
A
N
B
nA0NB
nB N A
nA
NA
nB
NB
mnA mnB
上述两式联立(相减)可得:
m
储 油 罐 中 的 沉 降 电 势
贮油罐中的油中常含有水滴,由于油的电导率很小,水滴的沉
降常形成很高的沉降电势,甚至达到危险的程度。
37
三、电动现象
(4)流动电势 在外加压力下,迫使液体 流经相对静止的固体表面 而产生的电势。
泵送系统中的流动电势
9
三、固体自浓溶液中吸附
1、混合等温线
设溶液由A和B两种相互混溶的液体组成。其组成可从纯的A变为纯的B, 即任何一种组分的组成变化范围均为0→1。
吸附前:
nA0
N A0
物质A:物质的量为 nA0,摩尔分数为
N
0 A
物质B:物质的量为 nB0,摩尔分数为 N B0 物质A+B:物质的量为 n0 nA0 nB 0
Zn2+
Zn
Zn2+
Zn2+
26
一、界面电现象
(2)固体吸附
固体表面能吸附液体中的 某种离子,使液相带有与 被吸附离子相反的电荷。
++ +- -
+- +
-
+- - -
(3)离子取代


晶体中的离子被其它不同 电荷的离子所取代。
石 结 构
AR B BR A
27
一、界面电现象
(4)接触摩擦 两相接触时就会使电子从亲和力小 的一相流入到亲和力大的一相。
采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等温线被称作混合等温线。
吸附后增加的质量不能直接称量出来。不能求出n
A
或n
B
, 即不能
知道到底吸附了多少A或B。
§4.1 固液界面吸1附3
三、固体自浓溶液中吸附
2、各自等温线
n0N A m
nA
NB
nB
NA
n
A
1 NA
nB N A nA nA nB
NA
吸附后增加的质量不能直接称量出来。因此,由混合等温式不
nB0
NB0
n0 nA0 nB0
吸附平衡时:设1克吸附剂吸附的物质A的量为 nA ;物质B的量为 nB 吸附剂为m克,则:
液相中: 物质A:物质的量为 nA ,摩尔分数为 N A
nA
NA
物质B:物质的量为 nB ,摩尔分数为 NB
nB
NB
吸附相中:物质A:物质的量为 mnA 物质B:物质的量为 mnB
N A
N
0 A
相关主题